楊銀波:貧困殘疾人鄒世才調查記錄

楊銀波

標籤:

【大紀元2月9日訊】鄒世才一瘸一拐地走進我的家中。60多年了,他一直都是這樣一瘸一拐地走著,為村民辦事,組織會議、宣傳政策、聯絡民情、完成任務、解決糾紛……。此時的他,是接受我調查的重要對象。他看著我長大,我也看著他衰老。在他那或許是本地最為「有礙觀瞻」的草房裏,在每次偶然相遇傾情長談的泥濘道路上,他無數次地徵求著我對本地許多事務的意見和建議。或許,他是真的蒼老了,過去得心應手的一些事情,現在也有些彷徨起來,常說「我只相信銀波」,總是擔心蓋錯一個公章或者講錯一句話,非要常來詢問不可。他一直緊皺著眉頭,緊封著嘴皮,風風雨雨幾十年了。他對很多事情已看得很淡,然而心中那股「為人民服務」的老式的、卻又質樸滄桑、廉潔自律的激情,卻仍未退卻。這一次的到來,他準備痛訴他所有的苦難史。

簡介

鄒世才,1939年8月22日出生,系重慶永川市朱沱鎮新岸山村11組村民、該村民小組民選組長,務農,貧困戶,《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渝永字第350058號」所屬的三級肢殘人,現住新岸山村11組「藍篙上」(地名)。其妻吳送財是精神病人,1949年出生,已失蹤17年;其女鄒澤會,1981年5月14日出生,2001年外嫁本村本組村民梁茂威。如此,則殘疾人鄒世才已形同孤寡老人。

調查情況

鄒世才的親人已所剩無幾了。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土改運動」中的1951年,他的父親鄒國華因食道癌去世,終年68歲;1995年,他的母親張國明因衰老而去世,終年82歲。在兩位去世老人所遺留下來的子女之中,鄒世才排行老三,老四是生下來就死了的,其他的,比如:大姐鄒世清,現在重慶江津市石蟆鎮馬鞍村,已有71歲,做不得農活,育下五個女兒;二姐鄒世英現在朱沱鎮漢東村二組,已有70歲,做不得農活,育下兩個兒子、三個女兒;五弟鄒世福,恰恰是我所調查的三級肢殘人鄒棄平的父親,已有58歲。

自鄒世才記事起,所有的歷史都充滿了貧窮的逼迫。他的父親鄒國華是一個典型的貧農,一直是靠幫別人挑糞來維持全家的生活。土地沒有下放之前,全家只有五鬥高粱土。土裏種的一點點菜,是不能用來自己吃的,只能賣點來買「角角米」。他們家,原來生活在朱沱鎮四坊村,1952年舉家搬遷,才搬到現在的新岸山村11組,修了一間草房,至今,經過多年的努力,總共擁有三間半草房:半間灶房,一間堂屋,一間豬圈,一間睡房,而已經爛掉的草房就占一間半。

灶房是爛的,房蓋是「天窗」式的大洞,此洞足有兩尺寬,草已脫落無數;睡房也是爛的,草落無數,四牆裂縫,必須重修。生活在內,最忌颳風下雨,一旦風雨來臨,必然滿屋透盡,雨水大時屋裏到處都是水,必須拿盆、桶去接水。邀請村民張華友翻修這房屋,是每年必須做的事情,工錢是40元/天,要蓋四天,伙食要自己辦。如今,連穀草也要自己來買,因為自己的穀草不夠。據悉,目前的穀草價格是0.15元/斤,需要1,000斤穀草。這草錢、伙食和工資加起來,每蓋一次,約須400元。他的家中現在只有一盞電燈,是安裝在灶房裏的,至於其他電器,如電視、電話、答錄機、收音機則統統沒有。

1944年,時年五歲的鄒世才在「觀音廟」蘇先生那裏讀書。正是這一年,他在四坊村一組的「墳山邊」(地名)重重地跌倒在田裏。這不經意的一次跌倒,始成大患。雖然開始沒有痛幾天,可是後來隔一段時間就發了病,遂到朱沱鎮羅震華那裏治療。越治療,越嚴重,後來全身起了疙瘩,腿、腳、膀、臂、肩到處化濃,一個本來健康的身體成了坑坑窪窪的濃池。連續醫了幾年,竟被醫得連肌肉也痛縮了,筋也痛縮了,皮包骨頭,慘不忍睹。後來就成了一瘸一拐的樣子,也就是人們常調侃的那樣──「鄒瘸子」。那是他最痛苦的時候,大約是在8歲~13歲的五年之間。

1958年,19歲的鄒世才開始從事公眾事務。這一年,他在生產隊食堂當伙食團長。後來,又陸陸續續當過兩年的工分記錄員、三年的糧食保管、四年的經濟保管,並於1962年在年僅23歲的年齡擔任生產隊副隊長,當了六年……。從1958年出江湖,到1983年土地下放,此25年之內,在農村這個特殊的地盤上,他一直都是一個公共性的角色。2004年3月,將近65歲的他,再次重出江湖,與村民何光英、吳玉蘭、鄒澤祥、羅永蓮民主競選,最終以最高票──45票的戶票──當選新岸山村11組村民小組組長,任期三年,負責本組一切行政事務和民情反饋、聯絡、推動等事宜。

最艱難的是「文革」時期,當時的鄒世才也是一個紅衛兵。今年,恰恰是「文革」40周年,對此,他回憶道:

「從1962年到1968年,我當了六年的副隊長。我們這裏的文革,是從1966年開始的。我沒有被批鬥,被批鬥的是隊長張華豐、會計梁應芳,批鬥的地方就在‘燈崗坪’(地名),當時那裏有個會議室。在紅衛兵當中,有我,有朱田一,有朱立成,還有其他人,我們是‘大聯委’、‘紅旗派’,不是‘反到底’。批鬥的內容,都是在工作當中的問題,那時張華豐喜歡喝酒,在工作上馬虎大意,梁應芳管帳目管得不好,我們就把他們拉到臺上,跟他們提意見。現在,張華豐還活著,但梁應芳已經死了15年了。」

那是一個恐怖的年代,最不敢惹的,恰恰就是部分青年和大量少年。據本地很多人講,那時的孩子大多揣著一把刀,一有矛盾,就要見血。即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許多人,仍然留有不少文革中的習氣。此前的鬥地主、剿匪時期,亦頗恐怖。當年,新岸山村11組的許管安、許海山皆是地主。許海山躲到朱沱鎮上藏身。許管安的妻子跳水自殺身亡。剿匪期間,在那年的正月16下午,朱沱鎮上槍炮突響,民眾暴亂,死傷數人,部分人肆無忌憚地搶奪,即使我爺爺楊定發一家也被搶得糧食顆粒毫無,一切值錢的東西皆被搜刮幹淨。在亂世之中,當時的新岸山村12組幹部周希樹更是被指為大肆強姦婦幼,群眾傳言:「12組的姑娘,沒有一個跑脫過!」動亂、犯案,是那個年代的人們記憶中最為深刻的烙印。

1970年,31歲的鄒世才經村民余明方做媒,與21歲的同村同組村民吳送財結婚。結婚不久,吳送財即發了病,頭腦不清醒。一直到1981年5月14日,亦即11年後才產下女兒鄒澤會。鄒世才向我遞上一個破爛不堪的證件──當時的「永川縣計劃生育辦公室」頒發的《生育一個子女光榮證》,證號為0105,由「永川縣漲穀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加蓋公章,乃是中國第一批計劃生育時代的證件。八年過後的1989年,吳送財突然失蹤。鄒世才四處尋找,都找不到人,後來聽說是「人販子拿去賣了」,而且村民張增全還稱:曾在車上親眼碰見。從此以後,鄒世才再沒有找第二個老婆,「自己都還解決不了問題,媳婦就更不要說了」。

與父親相依為命的鄒澤會,七歲讀書,11歲即因經濟貧困輟學在家,只在新岸山村新建小學肖體芝的手下讀到四年級。而後,一直在家做莊稼。20歲嫁給梁茂威後,立即與丈夫遠赴浙江某燈廠打工。如今,鄒澤會在福建省廈門市幫建築工地煮飯,工資是25元/天。鄒世才說:「女兒命苦,從小就面對著我這個殘疾人和她媽這個精神病人,八歲的時候就沒有了媽。她讀書也少,一直在幹莊稼,嫁人以後連屬於自己的房屋都沒有。」這個孝女,唯有每年寄些零用錢給父親。據悉,自2002年至今,每年通過匯款單約寄給鄒世才600元。鄒世才說:「我現在將近67歲了,勞力差了,不敢擔東西,都是用背兜來背,打穀栽秧都必須請人,每年用在莊稼上的成本高得很,女兒寄回來的那點錢啷個夠用?」

當組長本來是有工資的,本地每年約200元,但鄒世才的工資現在還沒有定下來,其他經濟來源則完全沒有了。儘管如此,他說:

「每年的種子,每年的會議,上面佈置下來的任務,比如跟別人登記,跟別人介紹,跟別人蓋章、跑路,我還是在幹。我做人的原則,就是當大家的勤務員,除了跟大家服務,還有啥子呢?現在沒有什麼錢收,最近這幾天我準備開個社員會議,一五一十地公佈一下今年的開支,雖然只有那麼500塊錢(支出300元,餘下200元),但這是大家的錢,所以我有必要作個交代。」

他曾獲得救濟,2005年得了100元錢和100斤複合肥,以往的某些年則只減免了30元~40元的提留稅金。他說:

「怎麼會有這大的反差呢?今年啷個會有這麼多?鎮上一共撥了13萬9千塊錢來救濟全鎮,這是過去從來都沒有的事情。我估計,都是你的採訪調查形成的影響。你跑了那麼多地方,採訪了那麼多貧困戶,大家的意見都是你應該繼續採訪下去,把真相徹底調查清楚,為大家做好事。我們一定會感激你的!」鄒世才總結自己的一生,說:

「人要大公無私,遇到實際問題,要跟別人做工作。我不敢承認我的工作就是百分之百的正確,但是你可以去調查,不管那些年的經濟還是糧食,只要是從我手中過,我沒有一點為自己打算。我管過帳目,我認為,在農村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時地公佈帳目,不能拖延時間,澄清大家的懷疑。這就是透明。這個透明要經得起考驗。過去的事情我知道得不少,比如農網改造時的舊電線賣掉了,大家鬧意見,我認為大家做得對,那些賣掉的錢應該歸入集體,用在刀口上,不能中飽私囊。這次開會,還有另一件事,就是讓大家購買明年的玉米種子和稻穀種子,為來年打算。」

調查後記

最底層的材料,是最鮮活、最實際也最具參考價值的。鄒世才接過我遞上的一支煙,說:「很多事情,只要你用了心,大家很不注意的事情都會有意義。我支持你的行動。你的事情傳得很遠。好多人都在問我關於你的情況,我都是實實在在地評價你這個人。過去,你家裏也很窮,這些我都是知道的。但是你在這麼年輕就能贏得老少中青的一致好評,又能影響到那麼多的地方、那麼多的人,比我當年還強。」還有三年就要滿70歲的他,臨別時仔細打量著我的身體,握著我的手說:「你為農民辦事,看你都瘦成這個樣子了。不瞭解的人永遠都不知道你這樣做究竟是圖啥子,但是我心裏比哪個都要清楚,你是在一心一意為大家的將來著想。今後,幾代人都會記得你的!因為你這樣的人,在如今這個社會實在太少了。我羡慕你是那麼年輕,有時也為你擔心,所以你要保重啊。我這個還有三年就要滿70歲的老頭,已經幫不了你啥子忙了。你的道路要你自己來走,越走越寬,越走越遠,越走越精神。」

————————————————————

【附】聯繫方式

郵編:40219
地址:重慶永川市朱沱鎮新岸山村山角井村民小組(11組)
鄒世才(收)。
電話:023-49607064(鄒世福轉鄒世才。鄒世福系鄒世才的五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楊銀波:讓無助者有助,讓無力者有力
農民調查:五元人民幣是所有的現金
楊銀波:居住、醫療、教育——貧窮者的重負
楊銀波:再見,我的公元2005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