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滯銷 影響車輛銷售速率的因素

人氣 4
標籤: ,

【大紀元3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允編譯)在邁阿密,想買一台迷你Cooper可得等上幾個星期;在新澤西州的Wood Ridge,豐田小車Scion還沒從搬運車上卸下就已被訂走。據豐田經銷商的銷售經理表示,美國東北部地區的Scion tC訂單排了六個星期長。而在美國許多汽車經銷商的展廳裡,龐迪亞克Solstice、雪弗萊HHR、寶馬6系列與福特Fusion等車款也經常賣到缺貨。

然而,有暢銷車就有滯銷車,那些被擱在經銷商停車場的滯銷車得等上好長一段時間才有買主上門。暢銷車有助於汽車製造商與經銷商的財務,而滯銷車則會引起融資與保費支出增加的問題。目前市面上有超過三百種汽車及卡車款式,開發一台新車的時間也已縮短到十八至二十個月,新車的銷售速率已成為觀察一款車子是否具有吸引力與持久力的指標。因此,一台新車多快能被賣掉,或者一台新車要苦候多久才能脫手,便成為衡量汽車經銷商該有多少存貨、汽車工廠最多該生產多少輛車子、以及避免用折扣進行促銷的重要依據。

經統計,今年一台車平均需要五十八天才能售出,較2005年第四季的平均五十四天為久,但比一年前的平均六十六天快得多。在銷售速率排名中,亞洲及歐洲車品牌為數較多,美國車及韓國車起亞、日本車五十鈴的銷售速率較為遲緩。據JD. Power協會的2006年前八週全美車輛銷售速率調查,重新改款的凌志IS轎車、豐田Prius與Scion tC分居銷售速率最快的前三名,這三款車都在經銷商的展廳內待不到十五天就被買走。另一方面,在大量折扣的休旅車銷售戰中,克萊斯勒Crossfire跑車、三菱Endeavor與現代Santa Fe的運動休旅車,其銷售速率拖得較長。相較於龐迪亞克Solstice跑車十四天即可售出,克萊斯勒Crossfire跑車得等上三百零二天才賣得掉。

一般而言,全新或經改款的車款在汽車製造商加緊生產與宣傳攻勢下,銷售速率較快,豪華車則因數量有限,經常在銷售速率的排行中榜上有名。然而,某些上市一段時間的車款也能展現超強的持久力,比如在2003年問市、主打年輕車主市場的豐田Scion,即因它特異的造型與令人負擔得起的售價而特別容易賣出。

JD Power的分析師指出,暢銷速率高的車款通常有幾項共同點,若不是像凌志IS般經重新改款,便是像豐田Prius或雪弗萊HHR那般具有獨特性。至於較為滯銷的車款,價格通常是造成滯銷的一項主因。好比克萊斯勒Crossfire,美國愛德蒙斯(Edmunds)汽車數據服務中心的分析師即指出,許多美國消費者就不願付出高於三萬美元的價格來買一台國產車,Crossfire的價位訂得不高也不低,既非豪華車、也非初級車,定位及訴求不明,不像福特Mustang具有一個用好價格買好車那樣明確的訴求,以致Crossfire不易於賣出。

價格合理即是迷你Cooper銷售快速的原因之一,它在去年與今年都維持平均二十三天的銷售速率。對偏好歐洲車系的消費者來說,買不起夢寐以求的寶馬汽車,但能以兩萬四千美元購得寶馬旗下的迷你Cooper敞篷車,還算值得欣慰。

季節也會影響銷售速率。以福特Mustang為例,它確實是一台好車,但在冬天的銷售速率卻拖得較長,因此一般預期Mustang在天氣轉暖後的銷售速率會加快些。

此外,燃油效率與大膽的新式設計也能提高銷售速率。受到油價高漲的影響,幾年前的暢銷車款福特Expedition與雪弗萊Suburban大型運動休旅車,目前平均得花九十四天的時間才賣得掉。與此同時,豐田Matrix、日產Sentra與龐迪亞克Vibe等省油車款,其銷售速率卻較一年前快上兩倍。至於新式設計,如去年秋才上市的全新吉普Commander因提供第三排座椅的設計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平均四十八天即可售出,比一般汽車銷售速率的平均天數來得快。

克萊斯勒全新吉普Commander的平均銷售速率為四十八天,其第三排座椅的設計頗受消費者青睞。〈克萊斯勒吉普檔案照〉

除了講求銷售速率,銷售持久力也不容忽視。兩年前問市的道奇Magnum旅行車在剛推出時頗為暢銷,但現在平均得要一百九十二天才賣得掉。至於更舊型的車款,如雪弗萊Blazer、林肯Aviator與鈴木XL-7等大型休旅車,也是熱賣一陣後就轉慢,有待重新改款來刺激銷售率。

除了上述提及的因素,汽車製造商的實力及信譽也會影響車輛的銷售速率與持久力,豐田及其旗下的凌志與Scion車款都賣得相當快速,說明豐田本身就是品質的保證。至於信譽較差的汽車品牌,通常就得花較長的時間才能把車輛賣出。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李家同:消費主義氾濫,人格滅頂
小說:《傲慢與偏見》 第43章 (上) (中英對照)
通用汽車公司改革白領養老計劃
ETC台語新解:ㄟ塞死 立委:乾脆停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