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紅柿減肥的吃法

林羡

人氣 1
標籤:

  用西紅柿瘦身,應該怎樣吃,什麼時候吃,吃多少呢?

西紅柿產生熱量的能力很低,200克的西紅柿大概只產生那麼30來千卡的熱量,而200克的大米或者麵粉至少要產生700千卡的熱量,豬肉產900千卡熱量。成年女性大概一日三餐需攝取1 800千卡左右的熱量,西紅柿飽肚的能耐還是不錯的,假如多吃西紅柿,把米飯、麵食、肉類等高熱量食物的攝取量減掉它一部分,同樣能感到吃飽的話,輕輕鬆鬆減少300千卡熱量進入人體,就可以達到減肥的要求了。

●飯前吃

西紅柿瘦身提倡飯前吃一個西紅柿,其中含有的食物纖維不為人體消化吸收,在減少米飯及高熱量的菜餚攝食量的同時,阻止身體吸收食品中較多的脂肪。西紅柿獨特的酸味還可刺激胃液分泌,促進腸胃蠕動,以幫助西紅柿中的食物纖維在腸內吸附多餘的脂肪和廢棄物一起排泄出來。對於寒性體質或胃腸虛弱的人則可選擇加熱過的西紅柿或西紅柿汁。

●作午餐和晚餐

也有人說,午餐和晚餐只吃西紅柿,不吃飯食,僅僅早餐吃一頓高熱食物,連續進行一周,但每月只能進行一次,這樣一月可以減掉2~5公斤的體重。不過,一日三餐中有兩餐完全不吃一點主食,恐怕實行起來肚子會有意見。比如日本人的方法是每餐飯前吃西紅柿,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先把地盤佔住再說,然後吃飯,吃多少算多少。當然也不盡一致,有的當水果吃:有的用來當飲料喝,根據自己的愛好吃。

此方法的原理:一般女性一餐平均攝取約 600 卡路里,若其中一或兩餐(早餐、午餐或晚餐)以西紅柿代替,便可至少減少吸收數百卡路里,這樣不會有太大壓力,又不致令身體缺乏營養,比起每日三餐正常合共攝取1800卡路里少了很多,這樣便可達致瘦身。

每日兩餐之中又可以吃幾多西紅柿?基本上沒有限制,其實西紅柿容易令人飽肚,吃足夠飽肚份量便可。若覺得吃生西紅柿很吃力,可以西紅柿作出多款配搭,但切忌用煎、炸、烤的烹調方法,蒸、灼或將西紅柿煲湯飲用均可。

●代替晚餐

有人認為最好的西紅柿減肥法是:早餐同午餐照食並要盡量注意營養,晚餐就用1或2個西紅柿代,全天的熱量可控制在1 400千卡以下。這樣堅持下來,肯定會成功減肥。

*tips:

一是不要刻意講究如何吃,生吃熟吃都可以。不過,熟吃時番茄紅素的吸收可以增加2倍以上,看來還是盡可能多的做熟了吃好些。

二是不可完全以西紅柿當飯,只要減下平時飯量的1/4到1/2,應當就足夠了。不要因為減肥的急於求成,而影響了正常的營養和體力,甚至導致其他一些毛病的產生,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三是不必拘於特定的時間,什麼時候都可以吃,只要達到每天200~500克左右的量就可以了。

四是要堅持下去,好在西紅柿本來就是個好東西,可以百吃不厭,又可以換著花樣吃,很容易堅持。

五西紅柿本身幾乎由水份構成,除了維他命 C 外,沒有多少營養,因此剩餘的一餐,需非常注意均勻的營養。

六任何食物,只要過量皆會導致肥胖,幸好西紅柿易於有飽肚感,但亦要小心吃過量而導致弄巧反拙如水腫等。

七西紅柿含有大量維生素C、維生素B1、蘋果酸、檸檬酸等營養成分。但由於其果肉內含有膠質和可溶性收斂劑等成分,空腹食用會與胃酸起化學反應,結成不易溶解的塊狀物,阻塞胃引起腹痛。因此,食用紅西柿時切不可貪嘴。

西紅柿減肥菜單

1. 七天瘦三公斤菜單:

早餐:一個中型番茄、一個水煮蛋、一種自己喜歡的水果(卡路里不超過200)

午餐:先吃一個番茄,然後可以吃一個水煮蛋、一片全麥麵包、一個喜歡的水果、一杯無糖的茶或咖啡

晚餐(每晚八點之前吃):先吃一個番茄,然後可以吃些胡蘿蔔、芹菜色拉、去皮的雞胸肉或雞腿肉或者水煮魚、一杯無糖的茶或者咖啡。

2. 一個月瘦七公斤菜單:

早餐:以番茄代替平時的早餐,或喝2~3杯番茄汁。

午餐:先吃一個番茄,然後可以吃兩片全麥麵包,番茄汁或綜合蔬菜汁

晚餐(每晚八點前吃):先吃一個番茄,然後可以吃些水煮蔬菜、涼拌豆腐、綜合蔬菜汁(包括番茄、芹菜和少量檸檬)

3. 兩個月瘦十一公斤菜單:

只要在每天的早、午、晚三餐之前各喝一杯約300cc的番茄汁就可以了。可以維持平常的飲食習慣,同時減少食用高熱量的食物(如Pizza、煎炸食物),每餐之間如果覺得肚子餓就以小番茄做零食。

*tips:最好每天都能夠配合適量的有氧運動,比如每天爬5~10分鐘樓梯,既輕鬆,又可以加強瘦身效果。

注意事項:番茄雖然是個好東西,但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大部分的蔬菜水果都是寒性食品,如果身體屬虛、寒、濕的人,就不宜多吃番茄。另外,女生如果是過敏體質的話,在生理期內也不適合吃番茄。

【中國食療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一日水果瘦身餐
營養師:這些是商店貨架上最健康的奶製品
低糖烘焙五大策略:甜蜜與健康並存
美國蔬果農藥殘留曝光 正確清洗方式看這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