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成爲中國政治書籍出版中心

標籤:

【大紀元6月3日訊】(BBC特約撰稿人曹景行報導)月前從北京回到香港,每見到一家書店就進去問「有沒有鄧力群的自述《十二個春秋》」,卻每次都空手出來。不僅我想買這本書,許多大陸朋友也想看,但香港的一位同事告訴我,鄧的書剛剛出版,一放上書架就賣光,有人一買就好多本。

我曾通過香港商務書局的電腦查詢,得知全香港所有分店一本庫存都沒有了,還發現某人把一家店內全部20多本全數購去的事情。最後離開香港那天,我問遍了機場的書店,也都全部售罄。

這幾天,香港的出版商一定會加快添印《十二個春秋》,希望下次回去能夠買到。在香港翻看此書時,最感興趣的內容,當然是胡耀邦下台前後那些事情。更有意思的是,我同時又拿到上下兩厚本的《胡耀邦年譜資料彙編》,同一件歷史公案對照著看,各有很不相同的講法,甚至針鋒相對,只能邊看邊嘆氣。

而這套有關胡耀邦的詳盡資料,也是香港最近出版的。可以說,最近幾年,香港已經成了中國政治類書籍的出版銷售中心。今年是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的四十週年,但北京當局卻把有關題材當作禁忌,不許媒體和出版社觸碰,連關於1957年反右的書也不能夠出版。於是,不少政治題材書稿外流到香港,成為當地出版的一個熱點。特別是文革人物的回憶錄,以及關於胡耀邦、趙紫陽的書籍,相當好銷。

高樓林立的香港維多利亞港。(AFP/Getty Images)


台灣只能望洋興嘆

要說大陸以外的中文出版業,最發達的要數台灣,相比之下香港市場小、成本高,本來就沒有沒什麼優勢。但為什麼大陸的這些政治「禁書」不在台灣出版呢?有人歸因於台灣民眾對大陸的陳年往事越來越隔膜,越來越不感興趣。

在我看來,這只是次要的原因﹔實際上,絕大多數香港人也不會購買這種書籍。像一般的香港大學生,就是把鄧力群的書送給他都未必會看,甚至連鄧力群的名字都沒有聽到過。

到書店購買這類書籍的,除了我這種從大陸移居香港的中老年人,更多的是各類在香港短期逗留或者途經香港的大陸人士,包括大小官員、公私老闆。台灣還沒有對大陸人士入境全面開放,也就只能眼睜睜看著香港獨享這方面的利益。

自由行令香港出版業找到新空間

香港還有幾種專講大陸政治秘辛的刊物,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之後一度氣息奄奄,銷量萎縮﹔因可信度太低,國際媒體也早就不把它們當回事。不料北京為幫助香港度過經濟轉型的難關,陸續開放多個省市民眾到香港「自由行」,香港也允許大陸民眾過境時逗留一個星期,這些刊物也如同大旱之日遇甘露。

尤其是大陸幾個「黃金週」,成千上萬大陸遊客湧入香港,看到報攤上竟然有這種大講中南海裡面你鬥我、我鬥你的東西,大開眼界,管它是真是假,10幾20元港幣買一本看看。「自由行」對香港經濟究竟有多大好處還講不清楚,但起碼使這幾本刊物起死回生,也使香港出版業找到新的空間。別看那些政治類書籍在大陸不獲官方允準,香港的中資書店卻照樣擺上書架,買賣歸買賣,有錢可賺白不賺。

這些年,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常講要把香港建成某某中心、某某港,結果卻是一事無成,只剩原來的金融中心地位還可以維持下去。但不經意中(更沒有得到政府的扶持和關心),香港已經成為中國文革資料和其他政治書籍的出版銷售中心了。

其中的道理就是,香港要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要一直過好日子,只有兩個出路:凡是中國大陸能夠做的事情,就連人帶錢北上為好﹔凡是大陸無法做、不會做、做不好或不敢做、不許做的事情,就在香港多做快做。(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香港觀察:狗年狗新聞「旺旺旺」
香港觀察:迪士尼風波給香港什麼教訓?
香港觀察:富豪產地
香港觀察:蘇絲黃世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