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李世光博士接任工研院副院長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2日訊】工研院於10月11日(四)舉行副院長佈達典禮,宣佈聘請光電及微機電系統專家李世光博士擔任該院副院長。

李世光博士為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在美曾任職IBM公司擔任研究員多年。回國後任教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並由行政院延攬擔任國科會工程處處長,領導國內學術界推動工程及應用研究工作,在跨領域科技整合上有豐富的經驗。

李博士專精於光電、微機電系統、奈米及生物晶片等科技研發。曾發表國內外期刊論文90篇,擁有中華民國專利80項,美國專利57項,並技轉廠商,積極推動產業化,成效卓著。

李博士曾榮獲美國IBM發明成就獎(IBM Invention Achievement Award)、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及技轉貢獻獎,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等多項榮譽。李博士也獲選為國際物理學會(Institute of Physics)院士,並擔任多項重要期刊編輯委員。


工研院昨11日宣佈,延攬光電及微機電系統專家李世光博士(中)擔任副院長一職,並由工研院董事長林信義(右)與院長李鍾熙(左)佈達。

以下為11日李世光博士在佈達典禮上的演講稿:


李世光博士

從「以人為本、科文共裕」到「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首先謝謝董事長親自頒布我的佈達令及院長的見證,也謝謝所有朋友的蒞臨,在2007年雙十國慶過後的第一天,我很高興能夠成為工研院這個有著光榮歷史大家庭的一員,也相信我過往二十年所累積的產官學經驗,以及回國十餘年來與院內許多單位正面互動的良好體認,能夠讓我和這個大家庭一起成長、茁壯,更闢新局。

我國產業在過去三十年來,以優異的商品化技術與製造能力,成功的以電子產業為先趨躋身於國際領先之林。究其原因,我國廠商能夠充分因應湯馬斯、福里曼(Thomas L. Friedman)所說「地球是圓的、世界是平的」的全球發展趨勢自是一個主因,但也因為亞太國家急起直追的競爭壓力,我國產業正快速脫離「追隨者」這個過去的成功典範,也因此工研院早在院長的領導下,將自身角色定位為「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其中如何達到
1. 產業前驅
2. 從創新整合到產品與品牌
3. 全球一流、特色差異

更是院內所有同仁所念茲在茲的中心思維。這個作法呼應了國際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的報告,其中更清楚指出我國所處之競爭地位已經且必需從「效率強化」進一步轉化為「創新精緻」,因此創新才是我國經濟的競爭利基。

在國科會任職工程學術發展處處長任內,我參與規劃行政院層級所積極推動的「生活科技」,這個規劃從2025年的前瞻(Foresight)與應用情境推導,擇定「以人為本、科文共裕」為中心思潮。過去兩個月我還領導了國科會「智慧生活科技區域整合中心」的規劃,其中提到「研發創新應該是一種文化、而不是一個部門!(R&D and Innovation is not a department, it is a culture!)」。

這個說法,基本上呼應了董事長在「創新與競爭力」的專題演講中所指出來的要素,那就是「台灣經濟升級轉型的成敗關鍵在於創新,而工研院則是台灣產業的創新引擎。」而要達到這個目標,跨領域創新(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是必然的作法。

讓我借用分析iPod這個由美國蘋果公司發表,目前引領全球風騷的兩個資料(參考資料一、二)來和大家分享創新(Innovation)、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使用者協同創造(User Innovation)、跨領域創新、科技與商業模式創新(Science &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這幾個我目前努力思考應如何推動今日研發創新的想法。

從價值鏈來看(請看參考資料一),一個售價US$299的iPod,其中US$105 (35%)在設計、市場開發,也就是落在美國蘋果公司,US$120 (40%)在日本製造,US$45 (15%)花在銷售,最後只剩下US$29 (10%)是由台灣製造所得,何況這個US$15的部分還面臨我們目前電子業所謂「保四總隊」(4%毛利)的魔咒。


參考資料一:iPod的價值分配

再分析一下在六個月內創造出iPod的團隊(請看參考資料二),獨立業者東尼、法德(Tony Fadell)在向蘋果公司提出產品規劃後,只花了八週就完成了iPod/iTunes的所有產品解答(product solution)。開發過程中蘋果公司聘請了東尼來領導與組織35名分別來自Philips、IDEO、General Magic、Apple、Connectix、及WebTV的成員來開發iPod,過程中蘋果公司主要負責使用者介面的定義與開發,同時請PortalPlayer這家公司選擇設計團隊成員(design chain members)與提供設計。在六個月完成後,目前PortalPlayer從每台賣出的iPod可取得US$15的權利金!

這個例子一方面說明了iPod的成功要素包含商業模式創新、開放式的創新研發、快速的決策過程、內部與外部團隊的全面合作與整合,另一方面也讓我們驚覺創新研發所能帶來的成長和獲利空間!


參考資料二:六個月創造iPod的團隊分析

日前參與我國創新前瞻研究規劃的過程中,研讀了一份經濟部所繪製的圖表(請看參考資料三),那張圖表指出,我國從1980年的PC革命後,雖然順利的跳上了全球電子業快速成長的列車,但國民生產毛額的成長率(GDP Growth Rate)卻持續且穩定的從1980年代的7-8%跌落到2005年的4.09%。這張圖表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單純製造業的成功,並不足以支撐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所有分析均顯示以知識與科技為基礎的服務業才是實質提升國民生產毛額並維持高成長率的不二法門。


參考資料三:我國GDP成長趨勢(資料來源:經濟部)

可是服務業的產業典範與製造業一般所說的B2B (Business to Business)、B2C (Business to Consumer)、或是施振榮先生所說宏碁早期的B2B2C (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onsumer)等典範有著基本上的差異,服務業的典範恐怕更接近P2P (Person to Person)。以工研院為例,目前我們以「創新研發、產業服務、衍生加值」為定位,因此以P2P的模式更貼近我們的客戶-台灣的產業當然是必要的。可是以工研院超過5800位同仁來執行研發服務,在P2P的模式下是否會比100間58個員工的顧問公司或研發團隊更有競爭力!

我個人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的決勝點乃是在於從工研院內部推動「知識創造」或是「創新研發」所需成本較高,還是在這個Web 2.0的時代中,由外部取得更有效率。分析、瞭解與充分運用這個二十一世紀的創新趨勢,同時在過程中全面推動工研院內部各單位的跨領域合作,必然是推動今天的工研院加速前行時的必要方法。

最後我借用院長在這個月的院務報告中,期許所有同仁的一句話「心態決定高度(Our attitude determines our altitude!)」與約翰、沙爾(John Schaar)所言:「未來並不是我們將前往的地方,而是我們創造的地方。通往未來的路徑不需要尋找,而需要創造,其過程不僅改變目的地,還有創造者。」,這兩句話來說明工研院將不僅成為連結大學基礎研發與產業的橋樑,也將成為引領基礎科技(Basic Technology)、培育和創造國際領導產業的最佳平台,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達到將工研院轉化成為可提供所有同仁探索科技 、創新發明 、新創事業 、成長視野 、貢獻社會 的最佳組織,並藉由工研院這個日新月異的團隊,協助我國產業逐鹿全球。當然在推動的過程中,我們也絕對不會忘記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是人性創造了市場,而市場則驅動了創新,但創新首重科技,因此工研院在推動我國產業再創新高的任務中絕對會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我很高興能有機會和它一起努力、一起成長。@(圖文選自工研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