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民間辦私塾教四書五經 (一)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2月21日訊】一月初,據新聞報導說﹕近兩年中國大陸各地興起私塾辦學熱,不少家長願意送孩子去讀私塾,學習中國四書五經及傳統文化,但官方的正式教育體制不承認私塾的學歷。不過,教育部發言人日前表示,非義務教育以外,例如私塾的各類學校,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申報有關部門,按照有關部門程序批准也可以辦。教育部態度的轉變,讓私塾合法化出現曙光。

筆者出身自貧窮農村,童年讀過私塾,對上述報導有著一種親切感。希望官方准許民間辦私塾,教授四書五經等古籍,不僅有利於改善文盲現象,更重要的,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維護社會優良倫理道德,當然是一件大好事。

中國傳統教育是以國文為主要內容,成就偉大的中華文化。國文不僅是記言記事的工具,而且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寶藏,尤其是我國立國道統之所寄。傳統的國文教學方法,簡言之,有下列五點﹕

一、認字﹕學童在三、四歲至遲五、六歲進入私塾或家塾,開始接受教育,稱為「啟蒙」。這種私塾在往日非常普遍,俗稱「卜卜齋」筆者記得幼年入私塾的第一天,由父兄帶領,穿新衣服,備禮品焚香先向至聖先師孔子像跪拜,再拜老師,儀式隆重。入學後,首先要認字,稱為認方塊字或紅紙方字,從筆劃少的單體字開始,其中大部份是部首與偏旁,進而學認部首與偏旁結合而成的複體字。常用有四、五千個,認字靠記憶力,成功的認字教學可以奠定讀書的堅固基礎。

二、讀書﹕學童先熟讀、背誦三言四言韻文(如﹕「三字經」的人之初,性本善﹔「千字文」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 ,稍長則背誦四書五經與「古文觀止」之類的文選及「唐詩一百首」之類的詩選。天資高而有志於學者,則進而博覽群書–有關的經、史、子、集,以奠定為學之廣博基礎。久之,潛移默化,更使受教育的人習得待人、接物、立身、處世之道,終身受用不盡。受教育對於若干教材,在背誦時不一定能理解其意義,背誦過的教材儲存於腦海中,隨受教育年齡之增長,人生經驗之日漸豐富,其理解能力自然與日俱增,並能加以運用,運用於認知,運用於聯想,更運用於寫作。此種奇妙的精神反芻作用,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

三、作文﹕ 學童學習作文,先從造句開始,稍長則練習寫短文與 寫長文,及練習做對聯,並作詩填詞。老師對於作文練習,不僅批閱修改,而且評價講解。受教者對於讀書作文所表現的記憶力,領悟力與發表力如何,就是其天資高低最顯著的指標。

四、課外閱讀﹕受教者於正課之外,還可廣泛閱讀白話小說與文言小說,並欣賞其中的詩、詞、歌、賦,以獲得完整的認識與充分的興趣。

五、習字﹕兒童用毛筆學習寫字,先從描紅到間格描紅,再從倣寫到間格倣寫,先寫中楷,稍長兼寫小楷。字的筆劃由少而多,循序漸進,最後要臨帖。臨帖所佔習字時間最長,是我國特有的書法藝術,對於陶冶德性發揮莫大作用。

由於上述傳統教育方法之優越,數千年來曾培養出許多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物,培養不少聖君賢相良臣,志士仁人。立功者包括政治家、軍事家、工程師、發明家,探險家等。立言者包括思想家、教育家、大文豪、 大詩人,小說家等。立德者有大小之分,往往與立功相聯。

中華文化的偉大是優越傳統教育的成果,在歷史上培養不少居功歷代領導地位的不朽人物,這些不朽人物為天地立正氣,為人類立生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種傳統教育方法從私塾教授四書五經等古籍起,如何能發揮偉大的啟蒙教育功能,這是一個難以解說的大問題。中國教育界人士一向所共同體認﹕要瞭解中國古代的學術思想和固有的文化淵源,對於四書五經非做深入的研究不可。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國古代的私塾教育在上海「復生」
上海全日制私塾孟母堂曝光
上海首家全日制私塾面臨取締
上海私塾“孟母堂”被迫停止教學活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