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官員專家談中國能源消耗與安全

【大紀元6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吳芮芮美國華盛頓DC報導)今天,美國美中經濟安全委員會在參議院Russell辦公樓開始為期兩天的有關中國能源消耗和安全的聽證會,在環境保護、能源消耗和能源安全方面探討中美關係。
  
行政部門:中國應購買能源而非能源產點
  
代表美國行政部門角度的官員是能源部主管政策和國際事務的助理部長凱倫*哈伯特(Karen Harbert)和環境保護侷(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國際事務助理主管朱蒂斯*艾瑞斯(Judith Ayres)向委員會陳述最近行政部門在能源技術和環境保護方面與中國的合作。
  
凱倫*哈伯特說,中美都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國,要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必須有中國、印度等類似國家參與。在未來的18月之內,美國將在這方面高強度工作,並在華盛頓舉行高峰會議,邀請中國、印度等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參加。
  
她們表示,中國很難接受這個觀點:要經濟增長,滿足能源需求和供應的差距,就必須在能源市場購買,而不是靠擁有能源生產點。


聽證會現場。圖中美中經濟安全委員會委員,從左到右為副主席Dan Blumenthal,委員Denise Shea,委員Jefferey L. Fiedler(吳芮芮攝影/大紀元)

  
專家:依賴能源市場沒可能
  
就美國官員主張中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購買,而不需要擁有能源生產點的意見,大紀元記者採訪了中國問題專家石藏山和美國全球安全分析學會(IAGS) 執行主任拉夫特(Gal Luft)。
  
中國問題專家石藏山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很明顯能源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中美兩國政策的磨心。不管是蘇丹、伊朗、以前的伊拉克問題也好,能源問題都是核心。中國能源的使用量和增長速度都很快,對能源生產和價格都是一股主要影響力量。美國想保護自己的利益和建立的世界格局,現在希望有一種合作的機制來進行。所以美國說我們賣給你,國際市場有足夠能源購買。但中國人不滿意這個現狀,需要尋求自己的能源安全體系。
  
他表示,中國經濟發展的粗放特徵,決定這個經濟體的發展必然以大量消耗為特徵。近十年,中國花錢在全球買各類資源,但仍然無法滿足。以二次世界大戰為例。德日敗在資源上,當時全球石油九成產自美國,美國對日禁運,導致日美開戰,德國要搶奪南高加索油田,導致德蘇開戰,都是二戰的轉折點。
  
現階段雙方合作,但這個問題本質上是一個衝突。潛在的、根本的衝突雙方都看到了。美國希望在現有框架中合作,問題是中、俄想突破現有框架。
  
美國全球安全分析學會(IAGS) 執行主任拉夫特(Gal Luft)表示,中國當然不接受購買而不是擁有能源生產點的建議。中國相對西方石油公司的優勢是,他們不按同樣的遊戲規則玩。中國石油公司都是國營,與政府有直接聯繫,是政治工具。而西方石油公司獨立於政府,沒有政府的「深口袋」可以依靠。他認為,中國享受這種不平等,絕不會接受美國關於在能源市場購買的建議。
  
他進一步分析,雙方還有不同的利益考慮。當中國講環境問題,他想的是空氣污染、水污染。西方講環境,想的是全球暖化、二氧化碳。中國還沒有到西方社會已經發展到的水平,要中國減低排放量,就是叫它犧牲經濟增長。要中國加入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簡直是妄想(exercise of delusion)。中國不可能真正執行。
  
中國目前能源消耗格局與未來趨勢
  
來自中國策略顧問公司能源政策研究中心的特萊弗*豪瑟(Trevor Houser)表示,和很多觀察家假設的相反,最近中國對能源的需要增加不是因為中產階級消費者的原因,而是因為重工業的重新興起。不是空調和汽車造成中國構成全球能源需求的15%,而是鋼廠、水泥廠、鋁廠等。
  
他表示,過去中國自己可供應90%的能源需要。但從今年起,中國第一次煤炭進口將多於出口。他認為,市場上有足夠的能源供中國購買。過去中國給能源市場帶來的衝擊,購買量不是主要因素,買方沒有計劃好是主要因素。
  
來自海戰學院(Naval War College)的吉原俊井(Toshi Yoshihara)教授指出,很多中國能源安全分析員認為全球石油資源控制在美國手中。所以他們主張擴張海軍力量來防衛中國對海運石油進口日益增長的依靠。2006年12月中國的軍事白皮書中第一次寫明原材料、能源和國際航道是國家安全主要憂慮。未來中美在亞洲太平洋海域的角力將繼續。中國會多用「軟力量。」美國應多發揮「硬力量。」
  
國家亞洲研究侷(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的研究主任米卡*和博格(Mikkal Herberg)在發言中指出,俄國和歐亞大陸將是中國未來重要的原油和天然氣供應商。然而這些供應只能少量減低中國對海運能源的依賴。另一個可以幫助繞過馬六甲海峽的原油管道是通過緬甸,但該管道能否修建還不確定。目前中國內部的能源問題導致中國不能完全依靠國際能源市場。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峰會召開在即  八大工業國歧見仍深
美氣候變暖態度可能出現重大轉變
「如尼克松活在今天,他不會去中國」
大專用電量高  教部祭出補助款大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