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時代潮流環境變遷 蔣經國宣布解嚴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3日報導】解嚴二十週年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沂鋒台北十三日電)解嚴二十年,提起故總統蔣經國這項決定,時任國民黨省黨部主委的關中解讀,因為「時代、潮流、環境在變」。深受蔣經國信任的前駐美代表陸以正回憶,蔣經國問他,對美宣傳最大的困難是什麼?他直言「就是戒嚴」,當時蔣經國微笑點頭說,「會慢慢的改變」,預告了這項重大宣布。

1978年蔣經國擔任中華民國第六屆總統,面對國內外情勢的轉變,釋出「時代在變、潮流在變、環境在變」的說法。解嚴當時出任國民黨秘書長的李煥表示,蔣經國接任總統後就已經考量解嚴的問題,而且醞釀很久,並且和各界一再溝通。

李煥說,1986年四月九日國民黨成立革新小組,多次討論解嚴的問題,有人認為應該解除戒嚴,有人認為解除戒嚴對國家安全有危險,黨內的不同意見,蔣經國十分了解。

1987年七月一日接任國民黨秘書長,李煥回憶,他在七月四日面見蔣經國,希望蔣經國交代任務。蔣經國明確提出「改革國民黨」、「解除戒嚴」與「開放中國大陸探親」三個心願,希望李煥全力推動。稍後,蔣經國在七月十四日在國民黨中常會宣布解除戒嚴,七月十五日正式對外發表。

李煥認為,解嚴的關鍵在於「蔣經國認為台灣應該恢復政治常態」。

當時擔任國民黨十一全黨代表大會青年代表的台大政治系教授葛永光呼應李煥的說法表示,解嚴是蔣經國個人的決定,而非集體的決定,當時國民黨內其實有很多阻力。

他認為,解嚴可說是倉促的決定,解嚴後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都大幅開放,這是國民黨政府事前完全沒有預料的狀況。

關中則解讀,蔣經國決定解嚴,主要是體認「時代在變、潮流在變、環境在變」。

他分析,1980年代,冷戰已經結束,中華民國的長期盟邦美國已經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台灣社會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已經具備現代化社會的基礎,他形容「台灣社會已經成熟」,再加上蔣經國個人對台灣的使命感,「解嚴水到渠成」。

1971年蔣經國赴美遇刺,當時一直陪伴蔣經國,深獲蔣經國信任的陸以正說,他長年負責對美宣傳,蔣經國問他,對美宣傳最大的困難是什麼?他直言「就是戒嚴」,蔣經國當時微笑點頭說,「會慢慢的改變」。

新黨主席郁慕明認為,1987年七月宣布解嚴,短短半年後蔣經國就過世,如果蔣經國當時沒有做出解嚴的決定,台灣的未來會是如何?這可能是二十年後朝野為解嚴爭論不休時,台灣民眾才應該思考的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