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圖》歸序全解 (第19象)

陳曦 文征
font print 人氣: 132
【字號】    
   標籤: tags: , ,

第十九象 壬午(離下艮上 賁)誤用安石 平戎大敗


19

讖曰

眾人嚚嚚
盡入其室
百萬雄師
頭上一石

頌曰

朝用奇謀夕喪師
人民西北盡流離
韶華雖好春光老
悔不深居坐殿墀

金聖歎:「此象主神宗誤用安石,引用群邪,致啟邊釁,用兵西北,喪帥百萬。熙甯初,王韶上平戎三策,安石驚為奇謀,力薦于神宗,致肇此禍。」

一、眾解精華

1. 解讖

【眾人嚚嚚 盡入其室】

「嚚」:音銀,蠢而頑固。

「其室」:對應下文的「石」,指王安石一黨。

指北宋王安石變法一黨,多是臭名昭著的小人。

【百萬雄師 頭上一石】:在「王安石模式」之下,征伐西夏損兵百萬。

「石」:王安石。王安石向宋神宗力薦王韶的「平戎策」,神宗後來平戎(滅西夏)時,號稱的「百萬雄師」幾乎盡沒。

對這段歷史真相不清楚,讀者很難理解讖、頌的含義。下文將揭開這段被政治性掩蓋的事實。

2. 解頌

【朝用奇謀夕喪師】

「奇謀」:指王韶的「平戎策」三篇,被王安石稱為奇謀。

「夕喪師」:指宋神宗攻伐西夏,軍兵損失共50余萬人。

1068年,書生王韶向朝廷進獻《平戎策》三篇,以漸次攻滅西夏。神宗1071~1073年啟用王韶,王韶在西北實施「平戎策」的前期戰略,成果顯赫,而後王韶被貶。1081~1082年神宗按「平戎策」之謀伐西夏,大敗。

【人民西北盡流離】

北宋攻取西夏,西北人民因戰亂流離失所。

【韶華雖好春光老】(陳曦試解)

「韶」:指王韶。「韶華」:美好的時光,多指美麗的春光。

「春光老」:一語雙關。首先是字謎,春光老——春天將盡——臨近夏天——臨夏,喻指兵臨西夏;同時,「春光老」又與「韶華」相應,指王韶的「平戎策」,華而不實,不切合實際。

【悔不深居坐殿墀】

「墀」:音池,漆過的地面,臺階之地,亦指臺階。

本句指後悔出兵西北,要是在國內鎮守宮廷就好了。

二、陳曦解圖

圖中亭子,暗喻「宋」字,亭蓋代表「宀」寶蓋兒頭,下面木柱代表「木」,「宀」與「木」合為「宋」。

圖中藩籬,喻指邊境。

方位:「宋」在西北境外成了空亭,喻指宋軍進攻西夏,全軍覆沒。

三、文征解卦

卦為「賁」,音奔,下為離,指火;上為艮,指山。

「賁」卦為「爭妍鬥麗之象」,似暗喻宋神宗一心建功立業,不聽勸諫,一意孤行地變法圖強,以及倉促攻伐西夏以雪舊恥。

「賁」卦大象為「日落西山,喻光明力量漸消,陰暗的力量擴大」。 正合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盡貶賢臣,小人興起亂國之勢;也合宋軍欲滅西夏之象:起初連戰連勝,不久全軍盡喪。

「賁」卦運勢為「表面風光內裏空虛,必須充實自己,凡事踏實,按部就班」。王安石變法,使得皇家暴富,理財成績「極其顯著」,是「表面風光」;宋軍伐西夏,30多萬大軍聲勢赫赫——也是「表面風光」。王安石的新法,迅速斂財於民,腐敗官僚趁機盤剝,百姓傾家蕩產者甚重,正是國力「內裏空虛」。也是伐西夏之勢:朝廷削弱武將權力,久不練兵,軍事疲憊,各路元帥內部失和、扯後腿,都是「內裏空虛」。

四、史實精要——「韶華雖好春光老」

1.西夏屢犯宋境,王韶獻策平戎

西夏是黨項族人之地,唐朝末年,黨項族首領拓跋思恭平黃巢有功,賜姓李,封為夏國公,成了當地的藩鎮。960年北宋建立後削減藩鎮的兵權,李氏不滿。1038年,夏國公李元昊稱帝,國號大夏。

西夏疆域在今陝、甘、寧、新、青、蒙的部分地帶。初期西夏聯遼抗宋,屢犯宋境:

1040年,延州之戰(延州:今陝西延安),宋軍大敗,喪兵近萬人。

1041年,好水川之戰(在今寧夏隆德西北),宋先後喪兵數萬。

1042年,定川寨之戰(今寧夏固原西北),宋軍又敗,喪兵萬餘人。

1044年,迫使宋承認西夏獨立,每年賜給西夏銀絹22萬兩/匹。

1067年,20歲的神宗即位後,啟用王安石變法,欲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文人王韶上表《平戎策》三篇,是漸次剿滅西夏的戰略戰術,得到王安石的極力推薦。

2.戰西北王韶連捷,拓疆土包圍西夏

在對西夏問題上,王安石力排眾議,派王韶出兵西北,授予全權處理前線軍務。

1071~1073年,王韶實踐了《平戎策》的前期戰略。收復5州(今甘肅境內),招撫吐蕃部落30余萬人,開拓邊疆二千餘裏,恢復了安史之亂前由中原控制該地區的局面,形成了對西夏的戰略包圍。

這是北宋開國結束割據以後,80年來最大一次勝利,宋神宗堅定了剿滅西夏的決心。王韶要求進兵西夏,神宗卻拒絕了,並收了王韶的兵權,不久就徹底貶了王韶。奸臣讒言是一方面,神宗不願王韶擁兵自重或許是本因──澶州兵變、陳橋兵變的教訓,或令神宗心有餘悸。

3.大舉平戎,西北慘敗

1081年,神宗趁西夏政變內亂,發動西北五路大軍會攻西夏靈州:

宦官王中正率河東6萬兵、6萬餘民夫出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

種諤率9萬餘兵出鄜延;

宦官李憲總領熙秦7軍共3.9萬出熙河;

神宗的外叔祖高遵裕率蕃、漢步、騎兵8.7萬,民夫9.5萬出環州;

劉昌祚率兵5萬出涇原路;另詔吐蕃兵3萬側擊涼州(今甘肅武威)。

5路軍不設主帥,實際由皇帝遙控,做總指揮。神宗想憑藉這50多萬軍民一舉蕩平西夏。

當時西夏垂簾聽政的梁太后採用一老將軍之計:堅壁清野,縱敵深入,集精兵守要地,遣輕騎抄絕其糧道,待其糧草不濟,不攻自敗。

宋軍長驅疾進,不到一月就被西夏斷了糧道。十一月十九日,夏軍決黃河七級渠水淹灌涇原、環慶宋兵營壘,宋軍凍溺餓死者甚眾。朝廷下令撤兵後,途中又遭到西夏軍隊襲擊,大敗而歸,共約40萬人喪生。

宋神宗並不服輸。1082年,神宗派徐禧在橫山一帶築城——這也是《平戎策》中的戰略方案:「進築」之法,作為蠶食西夏的橋頭堡。徐禧選定了永樂(今陝西米脂西北),沈括[1]等認為永樂易攻難守,不宜築城。徐禧不聽,築城畢,神宗賜名「銀川寨」。

十餘日後,西夏發兵30萬攻永樂,沈括等人的戰策都被否決,結果城被圍,水源被斷,「鑿井不得泉,渴死者大半」,沈括等「援兵及饋運皆為夏大兵所隔」。九月二十日,永樂城被攻破。此戰,宋軍將校、兵卒、役夫,及與宋並肩作戰的外族軍士喪生約20萬人。

兩番大敗,北宋元氣大傷。

4.「韶華雖好春光老」

王韶的《平戎策》雖然理論上沒有問題,但是在當時的現實中,卻是不切實際的,行不通的。王韶初期實踐的成功,是他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能統一指揮前線,而且,是對手很弱的前提下取得的。

北宋當時已經腐敗了,機構臃腫,將士養尊處優沒有戰鬥力,重文輕武,文臣內鬥,沒有人和軍隊能執行《平戎策》的戰略。後來神宗5路發兵伐西夏時,五路大帥內部還不合,兩個宦官、一個外戚皆非將才,神宗總領兵權遙控指揮,怕將帥擁兵自重……

有華無實的《平戎策》,虛有其表的大宋王師,面對強敵焉有不敗?

5. 王韶惡報而亡?

1071~1073年,王韶征伐西北建功立業時,焚殺羌民,即使是老弱者也不能免,被殺者有萬人以上。甚至要提拔部下時,有時讓他們「殺降羌老弱,他用人頭數給部下以記功晉級」(見《宋史.王韶傳》等書)。

王韶晚年良心不安,又得了怪病:「韶晚節言動不常,頗若病狂狀」,胸部生了一個惡疽。大夫來看病時叫他睜眼,韶曰:「安敢開?斬頭截腳人,有許多在前。」後來惡疽潰爛,「洞見五臟而死」。

五、史家之歎——變法功過顯,是非兩重天

如果醫生給病人開的藥,不對症,不適合病情,能因為藥好,就說大夫是名醫嗎?--王安石的改革,實際上連「藥好」都算不上。

史家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評價截然相反:

(1)歷史主流派

用變法毒害百姓、助長腐敗、強兵反而大敗的結果,把王安石定為北宋的「亡國元兇」,從宋到清幾乎所有的史家、文人都這樣評價。

(2)現代主流派

替王安石正名的人,先是《推背圖》下一象的主角——著名的奸相蔡京,然後是王安石的同鄉,這是重「鄉賢」的傳統。再以後是近代的改革派,如梁啟超等,出於自己政治觀點的需要。當列寧說出了:「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紅朝的口徑就一致了。文革時期,王安石成了歷史上「正確路線」的代表。改革開放後,王安石變法仍在「改革是解放生產力」的背景下得到高度肯定。現在的歷史教學中講:王安石正確的改革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所以失敗了,王成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改革英雄。

這一刀切下去:實際也是改革者的司馬光、歐陽修、蘇洵、蘇東坡因為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就被劃為保守派,成了封建大地主階級的代表。

(3)現代的反思派

現代一些學者逆當朝的主流,提出了折中的但傾向於前者的觀點。

筆者以為:不能用愛國熱情和動機作為判斷的標準,就象不能因為「超英趕美」的愛國熱情和動機就肯定了大躍進一樣。因此,這裏從實際出發,公平地把事實擺出來,讓讀者自己去評說。

1.北宋積貧積弱,亟待改革

北宋到第4帝仁宗時,已然積貧積弱。官僚臃腫不堪,官員幾乎是開國時的10倍,禁軍達140萬,幾乎是建國初的7倍,大多官員尸位素餐,謀權謀私搞腐敗,軍士坐食軍餉,不生產、少訓練,幾乎每戰必敗。而政策上,「公務員」、軍人還享受著國家優厚的俸祿和賞賜,財政的高收入,都被這些國家的柱石蛀蝕掉了。年年虧短,土地兼併嚴重。

1043~1045年的慶曆新政,范仲淹等人的改革直指冗員,結果可想而知,范仲淹等改革派和諫官歐陽修等人相繼被貶。次年,范仲淹寫出了《岳陽樓記》,歐陽修寫出了《醉翁亭》記,都是千古名篇。

2.王安石,一切為了變法

王安石1042年考中進士,做地方官為百姓辦了很多實事,也是他變法的初步嘗試。1058年10月,王安石調任三司度支判官,成為京官,呈交《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即萬言書,提出變法綱略,未被採納。

王安石並不氣餒,他孜孜不倦地構想改革措施,只待天時降臨。宋英宗在位5年即亡,神宗1607年即位後面對的是內外交困,急於革新圖強。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開始變法,1070年王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先後推出十多種新法。

3.變法的實際效果

王安石的募役法(又稱免役法)使百姓可以出錢免予勞役,效果還不錯。但是其他的新法,有的只是理論上可行而已。

(1)富了皇家,苦了百姓

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國家向人民發放貸款,設想是抑制地主的高利貸,以造福人民。現在紅朝歷史課本介紹到此為止,只展現給你一個美好的「烏托邦」,讀者當然要稱讚新法了,實際呢?

年息20%——這是王安石法定的國家施加給百姓的高利貸。

年息40%——這是實際執行中,臃腫的地方機構和腐敗的官僚因地制宜的改革措施,因為他們把20%改為半年息。

還有更高的!因為支持改革的官員要先富起來。

官府高利貸是法定的,百姓不得不貸,繁雜借貸手續,又成了政府「公務員」收「好處費」的渠道。更可怕的是,王安石給各地都下了貸款指標,地方官硬性攤派,地方照例層層加碼,於是中農、富農、地主,也得去貸款,導致民怨沸騰。

另一方面:變法以後,神宗新建的32座內殿庫也堆滿絹緞,只好再造新庫。改革先理財的戰略「空前成功」,實現了王安石不加稅收就增加財政收入的藍圖。

(2)增加冗員,助長腐敗

王安石變法,沒有向北宋的當時的癥結——冗員開刀,還增加了官員去實行新法,使得臃腫的機構更加繁冗。

市易法使政府成立市易司——高利貸部門兼經商,均輸法使政府成立了搞異地貿易的「公司」,都是為了平抑物價,增加政府收入。神宗認為朝廷在市場上倒賣水果等做法很丟臉,王安石卻說那時臣下的事,朝廷掙錢就行了。但政府出面採購、倒賣、放貸,哪有不腐敗的道理?
新法的核心是「理財」,腐敗順著新法每一步理財工作滋生蔓延。

(3)清洗賢臣,閉塞言論

王安石能說動神宗相信他的「變法先理財」的「術」,以「法」治國,初期遭到了絕大多數大臣的反對,王把他們全部排擠、貶出京城:

司馬光(反對派之首,大史學家),程顥(顥音號,任禦史,程頤的哥哥,著名宋儒理學家、教育家),蘇東坡(後被王安石黨羽以文字獄陷害,被貶謫黃州),蘇轍(蘇子由,蘇東坡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都被排擠出朝。

慶曆新政的主導者:富弼(名相),韓琦(賢相),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除韓琦在外地被打擊,其餘都被王安石貶出朝。

其他名臣:文彥博(四朝元老,曾任相)、張方平(原宰相)、曾公亮(原宰相,軍事家,編著軍事百科全書《武經總要》)、蘇頌(科學家,外交家,曾任宰相)、劉恕(秘書丞,史家)、範純仁(范仲淹次子,重臣,後為哲宗時的宰相)、龍圖閣學士孫覺和宋敏求、作過副相的吳奎和唐介、劉摯(王安石提拔起來的,後為哲宗宰相)……皆被貶走。

王安石對昔日的靠山:呂公著(呂晦叔)、韓維也不留情,只要反對就貶黜。對推薦啟用他的司馬光更不在話下了。

王安石為了他理想化的變法可謂眾叛親離,連他兩個弟弟王安禮、王安國也成了他的反對者。

因朝廷的監察官——禦史根據實際結果提出新法的害處,結果禦史台遭到王安石的肅整,呂誨、範鎮等10個禦史先後被罷免。反對派徹底息聲,朝中充斥了讚美和諂媚,下去調查的人都不敢說實話了。

王安石改革科舉,選拔人才,實際是選拔支持他的人,打擊反對派。

因為新法多與錢掛鈎——理財為先,窮人沒錢苦役更甚,有人為了逃避苦役截指、斷腕,還有上千人到京城「上訪」,王安石對此不屑一顧,只認他想像中的藍圖,毫不務實。

面對變法毒民的惡果,他甚至說:「當世人不知我,後世人當謝我」。

王安石一意孤行,不擇手段地清洗反對派,有時連神宗都看不過去。宋代莊綽的《雞肋編》卷記載:王安石打擊範純仁(范仲淹次子),甚至要連坐他全族的理由,竟是範家有《推背圖》!還是神宗說:「此書人皆有之,不足坐也」。範純仁後來稱此為神宗對他「保全家族之大恩」。

王安石如此獨斷專行,霸持朝綱,導致朝政極度惡化。

(4)小人得勢,朝政混亂

王安石清洗反對者不遺餘力,對支持他的人大力提拔,務實說實話的賢臣被肅整,他只能提拔投機鑽營的小人了。

蔡卞(王安石女婿,巨奸蔡京的堂弟),蔡確(繼王安石的變法宰相,以權術害人),呂惠卿(聲名狼藉,投機鑽營,害王安石),曾布(曾鞏之弟,謀權陷害別人,當上了宰相),章惇(惇音噸,著名的弄權害人的奸相),以文字獄誣陷蘇東坡的鄧綰(音:晚)、何正臣、舒亶(音:膽)、李定,以及後來的巨奸蔡京,這些人都入了《宋史.奸臣傳》。

還有王霧(王安石之子)、謝景溫(王安石姻親,刑部尚書,誣陷蘇東坡)、呂嘉問……都是口碑差的權術之人。

這幫人正是《推背圖》本象所說的「眾人嚚嚚 盡入其室」。奸臣們內鬥、傾軋,最後王安石被他一手提拔的呂惠卿出賣了,再次罷相。

4.流民圖重創新法

王安石1069年末開始推行新法以來,富皇窮民之實遭到全國百姓的反對,直言勸諫而遭王安石貶斥者不計其數。1074年大旱,十個月不下雨,莊稼絕收,農民逃荒都困難,因為是被迫按「青苗法」借官府的高利貸,官府不許逃荒,社會面臨動盪。

門吏鄭俠,冒死「越級上訪」,向神宗進獻「流民圖」。畫的是農民因天旱破產,戴著腳鐐砍樹,做苦役償還借朝廷的高利貸。其奏疏說:

微臣在城門上,天天看見為變法所苦的平民百姓扶攜塞道,斬桑拆屋,橫死街頭……懇請皇上廢害民之法,「延萬姓垂死之命」,若廢除新法十日還不下雨,請「將臣斬首於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

精誠忠言,蒼天可見!王安石毫不以為然。

神宗被震動了。在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聲淚俱下的勸諫下,神宗下詔暫停青苗、免稅、方田、保甲八項新法,三日之後,天降大雨,旱情立解。王安石罷相。

1075年王安石複相,1076年因變法派內部呂惠卿的陷害,被迫辭相。他提拔的群臣和神宗繼續因循著他變法的軌道「富國強兵」。

5.變法兵馬「壯」,百萬雄師喪

雖然神宗1081年征伐西夏的時候,王安石已經辭官了,但朝廷依然被王安石的模式籠罩:繼任的掌權者都是安石提拔的,政治模式是王安石開創的,軍隊是安石新法「強大」的,戰馬是安石的「保馬法」養大的,戰略戰術是安石力薦的《平戎策》奠定的,神宗一意孤行不納諫的風範是王安石培養的,所以,戰爭的失敗脫不開王安石的陰影。

難怪《推背圖》本象說:「百萬雄師,頭上一石」,陰影也!

以上可見,近代、現代對王安石變法的肯定、褒獎,不過是借古喻今的政治原因,為「無產階級革命」塑造歷史的樣板,歪曲了史實。

政客雖然決定一時的時局,但歷史的走向最終是要順和民心的。

1085年神宗去世,10歲的哲宗即位後,太皇太后攝政,重新啟用司馬光。新法被全部廢止,連有益的免役法也廢掉了。

然而好景不到一年,司馬光去世了。宋朝邁進了《推背圖》下一象的大難,究其緣由,是王安石奠定的党爭的必然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沈括:當時任延州(今陝西延安)知州,因永樂城之敗,連累被貶。退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夢溪園,寫出了科技巨著《夢溪筆談》。@(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