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

【悅讀唐詩】李白〈日出入行〉



日出入行   李白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歷天又入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裴徊。

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全唐詩.卷162_023》)

此詩是李白晚年時的作品;漢代的《郊廟歌辭》中有〈日出入〉一詩。在唐代以前的很多典籍都記載,認為日出日落是因為日神乘車,駕以六龍,羲和為御者。如《易經.[#20094]卦》:「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漢.劉向〈九歎.遠遊〉:「貫澒濛以東朅兮,維六龍於扶桑(古代傳說中日出之所)。」等。

而李白在這首詩中卻對古代的傳說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中國大陸出版的很多李白詩選集中也收入了此詩。一些受無神論思想影響甚深的學者甚至認為,李白在此詩中否認神的存在,是個樸素的「唯物主義者」;其實這是誤解了李白的詩意。下面筆者就詳細的講解這首詩。

隈,讀音「威」;其意為「邊遠、角落」。「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歷天又入海,六龍所舍安在哉。」這兩句是說:「太陽從遙遠的東方升起,好像從地底出來。經天最後又沒入大海,傳說中的六龍歇息之處在哪兒呢!」

「終古」的意思是「自古以來」,這種用法見於《楚辭.九章.哀郢》:「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元氣」是指「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或說是元始的真氣」。「裴(音陪)徊」即「徘徊」,在古漢語中有「流連、留戀」之意;如《漢書.杜欽傳》:「仲山父異姓之臣,無親於宣,就封於齊,猶歎息永懷,宿夜徘徊,不忍遠去,況將軍之於主上,主上之與將軍哉!」三國魏.曹植〈上責躬詩表〉:「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澤,而不敢自棄者也。」「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裴徊。」此句的大意是:「太陽的升起及沉沒自古以來從來沒有終止,常人並非元始的真氣怎麼能像它那樣生生不息呢。」因漢代的〈日出入〉詩中的大意是講「日出入無窮,人命獨短,願乘六龍,仙而升天。」而李白在此詩中卻認為一個常人是不可能像太陽及四季交替那樣生生不息的;或者說不修煉的人想「仙而升天」是不可能的。那怎麼才能做到呢?其實,李白在詩的結尾給出了答案。

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這句是說:「草木不會因為在每年的春天來時繁榮生長而感謝;樹木也不會因為秋天的凋零而埋怨。」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句中的「策驅」即「驅策」;「四運」即「四季」;「興歇」即「興盛和凋零」。這一句詩最關鍵是對「自然」二字的理解;筆者認為,「自然」二字在本詩中的意思是「自身的機制使然」。這句詩的大意是:「是誰揮鞭驅策四季的交替運轉啊,世間萬物的興盛和凋落是因為其自身的機制使然。」換一句話說:「四季的交替,太陽的升起降落,並不是誰推它或給它加了力,是因為它們自身的機制使它們這樣的。」我們都知道李白一生慕道,這句詩其實是表達了李白修道後對天地宇宙的認識。跟否認神的存在完全是兩碼事。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句中的「羲和」即古代傳說中駕馭日車的神。「奚」通「兮」,在這裏是語氣助詞;「汩(音古)沒」即「隱沒」;「荒淫」在本詩中的意思是「浩瀚無際貌」,這種用法在古文中雖比較少見,但還是有人用,比如隋.薛道衡〈隋高祖頌〉:「太始太素,荒淫造化之初;天皇地皇,杳冥書契之外。」「荒淫之波」即指大海。「魯陽何德,駐景揮戈。」據《淮南子.卷六覽冥訓》記載:「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捴之,日為之反三舍。」傳說楚國的魯陽公與韓國軍隊打仗,正打的激烈的時候,太陽要落山了,但魯陽公舉戈一揮,太陽又回升起來。「景」字在古漢語中原是指「日光」,如《說文》中的解釋:「景,日光也。」在本詩中是指太陽;這種用法見於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景翳翳以將入。」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等;「駐景」意思是將太陽止住使其不動。「逆道違天,矯誣實多。」句中的「矯誣」意思是「虛妄」。這幾句詩是李白認為:羲和每天駕著日車行天後隱沒於大海之中及魯陽公揮戈駐景的傳說都不可信;因為這種行為是與「道」及天理相違背的。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句中的「囊括」有「相互包容」之意;「大塊」即「天地自然」;「溟涬(音明性)」即「原始的道」。最後一句大意是:「我將返本歸真,與天地容為一體」。

自古以來,對的錯的、各種各樣的學說及傳說在世間流傳。李白通過修道,悟到了宇宙中的理,在這首詩闡述出來,並指出了古代一些傳說的錯誤之處。從古到今有很多人都想「仙而升天」,而李白在這首詩的最後告訴人們:只有修煉,返本歸真,與天地容為一體才能達到。@*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