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唐詩】楊師道〈初宵看婚〉

明珠
font print 人氣: 64
【字號】    
   標籤: tags:

楊師道字景猷,山西華陰人。他是隋唐時期名將楊恭仁最小的弟弟,尚桂陽公主(因公主身份尊貴,古稱「尚」而不說「娶」,桂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五個女兒),封安德郡公。貞觀七年,代魏徵為侍中。

據《新唐書.列傳第二十五》記載:「師道善草隸,工詩,每與有名士燕集,歌詠自適。帝(唐太宗)見其詩,為擿諷嗟賞(專門挑出來朗讀欣賞)。後賜宴,帝曰:『聞公每酣賞,捉筆賦詩,如宿構者(就像事先擬好的那樣),試為朕為之。』師道再拜,少選輒成(一會兒即寫成),無所竄定(不需要更改),一坐嗟伏。」

今天所選讀的這首五言律詩是楊師道的代表作之一〈初宵看婚〉

洛城花燭動,戚裏畫新蛾。
隱扇羞應慣,含情愁已多。
輕啼濕紅粉,微睇轉橫波。
更笑巫山曲,空傳暮雨過。

「初宵」即初更時分。古時每夜分為五個更次,晚上七時至九時為「初更」或「初宵」。

「洛城」即洛陽城,唐朝時的東都,皇帝的外戚多居於此地。「花燭」猶彩燭,古時多用於結婚的新房中,上面有龍鳳或雕花等圖案做裝飾,故稱;本詩用以指結婚的場面。據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花燭》:「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又有卜地、安帳、並拜堂之禮,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

封演文中說的「障車」是指新娘子到的時候,鄰居眾人擁門塞巷,至車不得行,稱為障車。「下婿」是新郎上門迎娶新娘時,由女方的親屬給新郎製造麻煩,或輕打輕罵或給新郎官出難題。「卻扇」指 古代行婚禮時新娘用扇遮臉,交拜後去之。這些都是古代的婚嫁習俗。現代的人通過影視作品普遍以為古代結婚時新娘子是以紅布蓋頭的,到入洞房時才由新郎官揭開紅布,其實那是個別地方的習俗。中國古代普遍採用的方法是用「卻扇」的習俗。從唐朝到清朝都是這樣。比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三》:「灞州一宦家娶婦,甫卻扇,新婿失聲狂奔出。」、「卻扇之夕,風撲花燭滅者再。」等。

「戚裏」是皇帝外戚(母族、妻族)居住之地。「新蛾」即女子新畫的細眉。楊師道此詩開篇即破題,由「洛城花燭動,戚裏畫新蛾」之句我們也可知道是皇帝的外戚之家婚慶之事。

「隱扇」即「卻扇」。「隱扇羞應慣」這句是說新娘子可能平時見到生人就害羞慣了,今天雖然用扇子遮臉,但還是羞答答的。「含情愁已多」是「愁已含情多」的倒裝句,因為對仗及律詩音律的需要而採用倒裝;「已」是停止的意思;這句說新娘子辭別父母,剛離開家時還發愁呢(按古代的風俗,女子出嫁後就是夫家的人了),可是現在已經沒有了憂愁,而是含情脈脈的看著新郎。

需要說明的是,初唐時期的詩人寫詩時,對對仗及音律的要求其實是很嚴格的,所以我們品讀初唐時期詩人的作品,常看到倒裝句,甚至是將順讀的字詞重新排列,以符合對仗及音律的要求。比如:唐太宗〈月晦〉:「笑樹花分色,啼枝鳥合聲」;這一句的意思其實是「花樹分色笑,枝鳥合聲啼」,但如果這樣寫就既不對仗也不押韻及合音律。

「輕啼濕紅粉」是說新娘子離家時哭過,所以臉上的脂粉還有淚痕。「微睇」本意是微微斜視;出自漢.司馬相如〈上林賦〉:「眉連娟,微睇綿藐。」這裏指新娘子偷偷的看著新郎。「橫波」比喻女子眼神流動,如水橫流。出自漢.傅毅〈舞賦〉:「眉連娟以增繞兮,目流睇而橫波。」「微睇轉橫波」句是說新娘子偷偷的看著新郎,眼波如秋水橫流。

尾聯的「巫山」及「暮雨」典故出自戰國時期宋玉的〈高唐賦〉序:「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之立廟,號曰朝雲。」後來也用為指戀愛中男女相會的典實。宋玉所說的這個故事一直被歷代的文人在詩中所吟詠。南朝時的詩人范雲題為〈巫山高〉的詩云:「巫山高不極,白日隱光輝。靄靄朝雲去,溟溟暮雨歸。岩懸獸無跡,林暗鳥疑飛。枕席竟誰薦,相望空依依。(《樂府詩集》十七)」唐.孟郊〈巫山曲〉:「荊王獵時逢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

因此,「更笑巫山曲,空傳暮雨過」以新娘子的口氣說:「想起傳說中『朝雲暮雨』的故事不由得喜上眉梢。」言外之意是:「能和自己心愛的人長廂廝守,不需要在夢中相會了,多麼幸福啊。」最後一字「過」的意思是「曾經」,它的讀音是「鍋」。

這首詩的寫作特點是把新娘子的情態刻劃的惟妙惟肖。作者對新娘子情態的描寫,讓我們可以讀出新娘子心態的變化;從初離家時的「輕啼」及發愁,到見到新郎後的欣喜及含情脈脈;頷聯及頸聯都不直接寫新娘子的心裏想什麼,而是通過寫描新娘子的動作及表情,讓讀者明白新娘子的心態。白居易的〈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也是採用這種寫作方法。這種寫詩的技巧很值得我們現在的人學習和借鑒。

從古到今參加婚禮,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想看看新娘子長什麼樣。特別是中國古代,新娘子的長相絕大多數情況下新郎都不知道。所以,婚慶的場面是以新娘子為中心的。作者正是抓住這個中心去寫,尾聯採用對比的手法,含蓄的表達了新娘子的喜悅之情。除了首聯外,其他的三聯都留有餘地及想像的空間讓讀者去回味。讀了這首詩,我們就好像隨著作者參加了一次唐朝時的婚禮。

熟悉唐詩中今體詩音律的讀者也許會發現,這首五言律詩的音律完全跟近代的一些學者所說的「黏對」原則相同。唐太宗的五言律詩〈月晦〉也是採用這種音律寫的。現代的一些學者認為律待的音律是中唐以後才定型的,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唐人寫律詩不只是近代人所總結出的那幾種音律變化,律詩還有押仄韻的等等。只是中唐以後的詩人如杜甫等寫律詩都用這種音律模式來寫。

筆者寫詩也喜歡按照「黏對」的音律原則來寫,主要是覺得這種音律變化很好記憶,而且讀起來也很順口。這是唐詩欣賞中順便提到的律詩音律變化的問題,希望對各位讀者在唐詩的寫作及研究中有所幫助。@*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太宗所寫的景物詩,藝術成就是相當高的,手法也有獨到之處,可是歷代卻少有人注意到。筆者認為,想研究唐詩,寫好唐詩,不可不認真的讀一讀唐太宗寫的詩。
  • 唐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史稱文德皇后或長孫皇后;因三國時魏文帝郭皇后亦稱文德皇后,故後世著述中多稱為長孫皇后以示區別。長孫皇后是中國歷史上最賢德的皇后。包括筆者在內,至今都有很多人非常景仰長孫皇后。
  • 宋‧陸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時空,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歷史的厚重與滄桑。「一千五百年間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灘聲似舊時」。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 宋玉、杜甫等先賢,將落泊生涯化為優美的詩篇。讓我們後人在拜讀了這些詩篇後,領略了有可說道的、有可借鑑的、有可受益的傳統文化內涵;並重新演繹、弘揚給現今的世人。正如北宋‧歐陽修《感二子》詩中寫的:「英雄白骨化黃土,富貴何止浮雲輕。唯有文章爛日星,氣凌山嶽常崢嶸。」
  • 「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缸。白灰旋撥通紅火,臥聽蕭蕭雨打窗。」蘇詩詩中的熏香可不是為了所謂的「附庸風雅」,用篆香及木炭隔火熏香,在唐宋時期發展到了頂峰。用木炭火熏香,香氣的能量場是純陽的,吸到肺部後,陽氣足。古代將病毒、細菌通稱為病氣、邪氣,它們是屬陰的。所以,用傳統的方式熏香,就能防止一些流行性的疾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