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會說話:泡沫和泡沫浴(1)

大衛‧克魯格(David Krueger, M.D.)、約翰‧大衛‧曼恩(John David Mann)

人氣 7
標籤:

第七章 泡沫和泡沫浴

10億美元已今非昔比。

─尼爾森.龐可.亨特(Nelson Bunker Hunt),前德州石油億萬富翁,於1998年9月宣布破產

1593年底,一位名叫卡羅勒斯.克勞修斯(Carolus Clusius)的植物學家將他在維也納發現的新品種花朵引進故鄉荷蘭,把球莖種在萊頓(Leiden)植物園。在克勞修斯的辛勤照顧之下,荷蘭的第一朵鬱金香在隔年春天終於成功開花。

鬱金香美麗的色澤和獨特的形狀很快就引起人們注意。人們認真地種植和繁育鬱金香,其中有些罕見的品種更成了社會地位象徵。蘇格蘭記者查爾斯.麥凱(Charles Mackay)在《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困惑之惑》(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中寫道:「任何有財富的人若沒有收集這些品種,就會被視為品味低下的證據。」

不久以後,因為社會精英蜂擁加入這股新的熱潮,鬱金香的價格隨著市場的急速成長開始同步攀升。光是花朵竄升的新地位便引發了難以置信的需求。眾所皆知的「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很快從富有的精英階層散播到中產階級,一直延續到各經濟階層,人們將他們的資產兌現來投資花朵。

在鬱金香狂熱高峰時期,球莖用匯兌的方式交易,並提供投機商人鬱金香期貨買賣。瘋狂的購買使得價錢水漲船高,有一段時間某些品種可以賣到5,000弗洛林幣(英國以前的2先令銀幣),比起當時一名技術工匠30年的薪水還要高。

麥凱報導指出:「每個人都以為鬱金香的狂熱會永遠存在,也臆斷世界各地的有錢人會蜂擁到荷蘭,不惜任何代價搶購。」

然而,大家的想像終究落空。鬱金香狂熱並沒有持續下去;1637年時,價格開始崩盤。當交易商再也找不到願以高得離譜的價格收購的球莖買家時,市場就此瓦解了,鬱金香產業從此陷入混亂,很多投入市場的人因此破產。現今,美國每年進口數十億株的鬱金香,每株才幾美分而已。

這場景聽起來很熟悉嗎?應該是的。你只需把「鬱金香」換成「艾摩搔癢娃娃」(Tickle Me Elmo,編註:美國風行芝麻街娃娃)、「豆豆娃」(Beanie Babies,編註:美國人發明生產的一種絨毛玩具,在歐美相當盛行)或「網路概念股」(dotcom IPO)。

或就此而言,「信用違約交換」(credit-default swap)。十六世紀的荷蘭鬱金香狂熱素有「原始的投機泡沫」(original speculative bubble)之稱,而且多年來這個現象已重覆發生無數次。

無事實根據的信心,遠超出合理的誇張價錢,中產階級輕率湧入市場,以及最後的崩盤……這些都是不斷循環的集體金錢連續劇的典型特徵,這部連續劇似乎長期重播。

噢,我們是多麼愛那些泡沫呀!這樣說來,我們發現剛洗了個泡沫浴時,為什麼要感到驚訝呢?

耶魯經濟教授羅勃.席勒(Robert J. Shiller),同時也是《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及《次貸解決方案》(The Sub-Prime Solution)的作者說:「你會以為人們現在已經學到泡沫的教訓,但是當泡沫在形成時,卻很難看得出來。」

羅勃教授輕易地指出,最近房市的熱絡就是泡沫,甚至和以前發生過的泡沫如出一轍。在2005年接受NPR的訪談中,羅勃教授直指美國房地產起飛的現象為泡沫,並解釋此專有名詞的意思是「價格和經濟的現實面脫節」。他也預測此泡沫很快就會破滅。他補充說:「這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3年後,全世界得到了答案。

現在回顧起來,事實似乎很明顯。但是在泡沫中,人們認定現在的情形和以前根本不同。一切感覺和看起來似乎很真實─所以一定不是泡沫。在情感的挾持之下,投資難以發揮理性的想法。每個人都在做的事情反倒成為我們參照的重點。

弗農.史密斯博士(Vernon Smith,編註:實驗經濟學之父,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展示市場泡沫的形成而獲得諾貝爾經濟獎。他結合心理學和經濟學,示範當新投資世代進入市場時,新的泡沫危機是如何產生的。他發現投資者有特定的行為,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受過教育和富有經驗的投資者會在情緒化的決定中放棄大腦的理性思想。

史密斯博士進行了一系列有關交易的實驗,他在實驗中告訴經濟學的研究生,某公司股票的合理價格為每股3美元。交易者知道證券的真正價值─在華爾街正常的交易狀況下,這是一個顯著的優勢─但仍不斷哄抬價格,將價錢拉升到遠遠超出這3美元的水準。這項在實驗室進行的實驗中,當其他交易者不願再支付溢價,市場就崩盤了。

第二次實驗中的同一群人還是有產生泡沫,只是規模比較小。雖然他們從一開始就知道其真正的價值,但一直到第三次實驗,投資者才學聰明,把證券價格維持在這個水準。史密斯博士也對金融學教授和其他經濟專家進行同樣的實驗,結果也形成泡沫,最後也是同樣崩盤。

顯而易見,似乎有一股非理性的力量凌駕於我們的邏輯和知識之上,導致我們相信價格一定會無限上漲─或是至少在我們還在賭的時候會一直漲。當然,這種力量就是人類行為。

供給與需求由供給者和需求者造成,供需雙方的腦袋皆有爬蟲類的邊緣系統和左、右半球結構。這種經濟系統的缺陷出在受到買方及賣方所左右,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自己。而且,我們全都以各自的金錢故事觀點運作,再參雜五味雜陳的感覺、個人歷史、金錢的意義、大腦的神經邊緣反應和右腦的放逐。

頭腦是力量強大的東西,可以把安慰劑糖丸想成藥物,甚至願意付出好幾百萬美元的代價買個要價只有50美分的棒球,頭腦之於我們詮釋事件、驅動行為和決定未來的能力是很驚人的。

富豪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可以花好幾個小時用特別設計的叉子將豌豆分類;他向來以其雄厚的財富和古怪的行徑而聞名。然而,金錢方面非理性的行為無須驚人的財富,也不需要異常的心理狀態。

長久以來,許多研究報告揭露了人們對於金錢的謬論,常見問題包括一些心理上的偏差,導致我們對財務做出不合邏輯、不理性的決定,有些甚至根本是瘋狂的行徑。

在這一章裡,我們將檢視十八種常見的模式,以及提供一些簡單的處方,指點如何避免這些陷阱。在這些模式當中,有些是行為經濟學家或其他著作的作者所指;有些是已經受到各界認同的概念,而且近年來也已應用在財務的決策上;有些則是本書所獨創的。@(待續)

摘編自 《我跟有錢人一樣富有》 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讓你、我的錢,不再迷路(2)
金錢萬能  美軍決定以鈔票招降塔利班民兵
何清漣:中國的「訂單外交」
崇尚綠色價值 維州阿靈頓重視生態保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