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復興.枕頭山古戰場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11
標籤:

枕頭山位於桃園復興鄉的三民村,俯臨大漢溪,可控扼附近各台地上的聚落,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一百年前,泰雅族人曾與清兵、日軍先後在枕頭山爆發慘烈的戰役,以爭奪這座攸關部落生存的山頭。

讀到這樣的史料,知道有這麼一座山,就想親自來爬一趟。枕頭山位在北橫公路偏遠的山區,不算是大眾化的郊山,而又曾是戰爭血腥之地,計劃一個人來爬這座山,心裡難免有點顧慮。

後來,查山友的登山記錄,發現枕頭山的步道已被地方政府整修過,命名為「枕頭山砲台步道」,路況良好,路徑明朗,這才放心地踏上這趟行程。

從大溪走北橫公路(台七線)往復興鄉,在公路里程12.3K 和14.5K處(註1),都有產業道路可通往枕頭山登山口。路過三民(水流東)不久,抵達12.3k的叉路口,就看見右側叉路口有「枕頭山砲台步道」的標誌。

轉入右叉路,前行不久,路旁有一間土地公廟,瞥見廟旁有一塊直立的石頭,狀似石碑,下車查看,果然發現是一塊古碑。碑文已斑駁模糊,大致刻載信眾姓名及建廟捐獻的金額,勉強可讀出「昭和七年」(1932年)等字。由此可見,當時的枕頭山一帶已是漢人拓墾的勢力範圍了。


枕頭山砲台步道


循著主路前行,末段的道路變為狹窄,部份路段坡陡,得小心行駛。終於抵達資料記錄的「復興幹202支32」電線桿叉路口。停車於路旁,然後從叉路上行,約3分鐘,抵達枕頭山16號及13號民宅。鄰近還有幾間廢棄的紅磚厝。這兩戶民宅亦門戶緊閉。門前寂寥,狗籠也空空盪盪。

登山口就位於13號民宅旁。由此處起登,山徑已鋪設步道,以木板工法施工,簡易而不失自然本色。沿途山坡地多被農民開墾,遍植桂竹林;踏著土階往上爬,桂竹夾道,又有輕風吹拂,景致頗有幽意。不過爬來並不輕鬆,步道一路陡上,並無太多迂迴平緩之處。幸好是這個季節來訪,若是夏日酷暑,一路陡上,恐怕要揮汗如雨。可以想像當年泰雅族人恃險而守,讓來攻的敵軍吃盡了苦頭。

步道至後段,變為傳統的山徑,桂竹林漸漸稀少,林相較具變化,景觀亦更為自然原始。而末段山路愈陡峭,令人呼吸喘促,只好放慢腳步,緩步慢行。走走停停,終於登上稜線,山路自此變為平緩,循稜前行,約莫三、四分鐘,抵達枕頭山山頂的基石處。

枕頭山的山頂,腹地不大,周遭被樹林遮蔽,並無展望,無法像當年清兵或日軍從此處監控角板山台地一帶的泰雅族部落。而當年的砲台及營壘,已不見遺跡,具成荒堙蔓草。林間草叢深處或許應有殘跡,但若無人手及工具,恐怕不易搜尋。


枕頭山稜線步道

枕頭山,舊名「角板山」,清代的文獻稱這座山為「夾板山」,在此設有營壘駐兵,以防範泰雅族人。泰雅族人則稱這座山為「Pyasan」(比亞山),以紀念帶領族人抵抗清軍而陣亡的頭目Payas。泰雅族人與清軍曾在此大戰。而其導火線則在於樟腦的利益。

劉銘傳就任台灣巡撫後,「開山撫番」列為施政重點;光緒12年(1886年),設全台撫墾總局於大嵙崁(桃園大溪),積極開發山地資源。角板山一帶豐沛的森林資源,吸引官商的目光。官府支持的漢人墾號深入山地,並配合隘勇線的設立,不斷向前推進,侵入泰雅族人的生活領域,衝突遂不可避免。泰雅族人不時出草,襲殺隘丁及腦丁,以阻撓漢人伐樟製腦。

光緒13年(1887年),劉銘傳調集大軍,率領了一萬一千多名清軍,征討泰雅族人,並於枕頭山設置砲台,雙方激戰四月之久,史稱「大科崁之役」。最後,枕頭山炮台被泰雅族人奪回,劉銘傳只好講和撤兵。

此後數年間,清軍與泰雅族人,互有攻防,光緒17年(1991年),清廷終於擊退泰雅族人,於枕頭山設營駐兵,做為隘勇線據點。泰雅族人仍時而出襲擊清軍,零星戰鬥未止。據胡適的父親胡傳寫於光緒18年(1892年)的《臺灣日記與稟啟》,提及他考查枕頭山營壘時,親身經歷泰雅族人襲擊清軍的情形(註2)。直至清末,清廷始終無法降服泰雅族人,只能不斷強化隘勇線加以防禦而已。清廷結束對台統治,枕頭山重回泰雅族人的懷抱。


泰雅族人(日據時代舊照片)


日本統治台灣初期,施政重心在於肅清平地的漢族反抗勢力,對山地原住民採取放任及懷柔態度;而著隨局勢穩定,山地龐大的森林資源,吸引官府及商社的注意,台灣總督府延續清代開山撫番政策,積極將統治勢力伸向山地。於是又爆發了與泰雅族人的衝突。

明治39年(1906年),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上任後,制定「五年理蕃計畫」,決心採取強硬的手段,以軍事武力為後盾,打算使全台所有原住民部落於五年內完全歸順。次年,便爆發了「大科崁戰役」。

這場戰爭,台灣總督府動員1200名軍警,與泰雅族人在枕頭山僵持40餘日,後來日軍陸續增援,最後才以優勢武力攻下枕頭山。枕頭山失守,日本的殖民統治終於進入角板山。台灣總督府專賣局順利深入山地,測量土地,調查森林資源,埋設基石。而不願歸降的泰雅族人只好往深山撤退。

今日的角板山賓館入口右側有一間破舊的日式建築物,即是當年台灣總督府「專賣局角板山收納詰所」,見證了這段歷史往事。

我站在枕頭山,遙想百年滄桑往事。在稜線山徑上,看見見一、兩顆突兀的石塊躺臥路旁,是否為當年砲壘殘跡?難以論斷。百年前,這裡曾是烽火之地,兵勇屍骸枕藉於我走過的山路,而如今周遭一片寂靜,彷彿都不曾發生過。砲台營壘已消失,但這段歷史並沒有被遺忘。

路程時間記錄
復興幹202支32—3分鐘—枕頭山13號民宅—35分鐘—枕頭山

註1:台七線12.3K處的公車站牌為「枕頭山口」,入口有「枕頭山砲台步道」的標誌。台七線14.5K的站牌為「枕頭山」,附近有整排的商店。產業道路口在「葉記行」商店旁。由12.3K進入的產業道路較迂迴且狹窄,若是開車前往,建議可由14.5K進入,只要沿著枕頭山產業道路前行,經過垃圾處理場,繼續直行,抵達「復興幹202支32」電線桿的叉路口,就會看見「枕頭山砲台步道」的標誌。「202支32」電線桿附近路旁可停車。

註2:《台灣日記與稟啟 》所記如下:

「(三月)初十日,辰初由大科崁(大溪)起程,午刻至阿拇坪大營,謁統領各軍林蔭堂(林朝棟)觀察,即偕赴夾板山營。是營駐夾板山巔,望吶哮(復興鄉澤仁村)、水流東(三民)各營及合吻(霞雲坪)、加輝(奎輝),均如目前。

十一日,丑刻天下雨。定海中營、棟字左營及棟字正營一哨、右營一哨、臺勇一哨、隘勇中營及勁勇合一哨冒雨渡溪進駐合吻。霧中但聞槍砲聲、喊吶聲,而不能見其戰狀。天明霧退,生番來撲棟字右營;該營抵禦,槍聲自曉至申正不絕。番在林中,亦不能察其多寡;我軍之槍砲能否斃賊,亦不可知。惟據探報,進合吻者臺勇陣亡三人、傷五人,定海中營渡水溺死一人,棟右接仗者陣亡三人、傷數人。蓋我軍連日攻加輝,賊專力防我由吶哮進加輝,伏守合吻者不多,故我取合吻易為力也。申正隨林統領回阿拇山大營。」

旅遊記日期:2007.12.07(寫於2007.12.13)


行旅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http://www.tonyhuang.idv.tw/@


「枕頭山砲台步道」標誌(北橫公路12.3K)。


從「復興幹202支32」電線桿叉路口走往枕頭山登山口(13號民宅)。


枕頭山13號及16號民宅。


枕頭山砲台步道。


枕頭山基石處,腹地狹小,無展望。


枕頭山,海拔631公尺,三等三角點(編號4185)


枕頭山砲台殘跡,或許藏身於荒堙蔓草裡。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NBA 三劍客平均發揮 馬刺擒綠衫軍
前英相布萊爾獲丹大衛獎 獎金78萬歐元
台北汐止.忠順廟(汐止神社遺址).蘇家古厝(站前蘇厝)
工業市足球場開發案风波续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