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進行「生物通訊」研究時,首要難題之一就是實驗的可重複性。大自然不會因應某人要求而連續重複十次同樣的動作。不幸的是,要求重複同一事件以累積有效數據的原則,與我們所觀察到的只有突發性刺激才有反應的現象有直接衝突。除非設計出一個完全的自動化實驗,任何人將無法輕易地消除實驗者與被觀察的生物之間的聯結。
遺憾的是,想要重複這項實驗的人似乎未能如我們一般謹慎地設計實驗的自動化程序。據我們推想,這些嘗試重複實驗的人真的不了解如何利用自動化機制將人的意識排除在實驗之外。他們以為,只要走到一牆之隔的另一個房間,從閉路電視裏觀察實驗進行就可以了。卻不知,那道牆完全無法阻隔植物對人類的感應。
接下來我要面臨的就是:為這項只許成功的實驗定出架構。我原想在這次實驗中應用植物與人類間的互動,將人類的情緒設計為植物的刺激源,但在一些初步測試後,我遇到了重重困難。人類情緒的呈現相當複雜,不像開關一樣有準確的時間點,所以我認為以人類的情緒作為刺激源並不可行。
在一年半的觀察期間,植物對實驗室中其他的生物都產生相當的感應,這也包括人以外的活動。眾多的觀察相繼證實了這種共鳴現象。
我採納了一些科學家──尤其是物理學家們──的建議,試著將較小的植物置於銅質的屏蔽箱內,以阻斷電磁波的干擾。這個作法也是為了試圖阻隔「生物通訊」效應。然而,植物的反應就像是屏蔽箱完全不存在似的。我後來有機會使用一間頂級的屏蔽室,並進一步證實了這項觀察。第八章對此有更詳盡的描述。
回到紐約的實驗室之後,我決定要持續嚴格遵循以「科學方法」勾勒出的原則。在向公眾或新聞界公開發表任何言論之前,我必須完成一項具有充分對照組的成功實驗。
我早期的探索行動之一是到康乃迪克州的歐德蘭鎮拜訪哈洛德‧薩克斯頓‧伯爾博士(Dr.Harold Saxton Burr)。他是一位頗有名望的學者,曾於耶魯大學醫學院任解剖學教授。當我們在一九六六年五月會面時,他已經對他後院中的一棵樹的電子特性作了相當的觀察,並連續記錄了該樹的電訊號長達十年,其結果相當驚人。他從多項觀察中發現了樹的電訊號改變和太陽黑子間的關係。
開始觀察植物的頭兩個月中,我愈來愈好奇自己為何能夠使用專為傳統測謊儀設計的GSR裝置成功地觀察植物反應。
經過多次仔細的觀察,我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當其他生物受到傷害時,植物顯然也會感覺自己受到威脅。接下來是其中一個例子:雖然我通常在晚上大樓裏無人時進行實驗,但白天會有訪客前來參觀植物在測謊儀上所呈現的反應。
我發現植物對於許多微生物的死亡非常敏感。例如,在實驗室裏煮咖啡時,我們通常先燒開一茶壺的水,然後將水倒入滴漏式咖啡壺中。倒完需要的水量之後,我們將茶壺放回熄火的爐台上就不再管它。
在早期植物觀察階段中,有一回,同事鮑伯‧韓森的結婚紀念日即將到來,他的太太瑪莉‧安要在紐澤西州的克利夫頓市為他辦一個驚喜派對,需要我的合作。鮑伯是天蠍座,我聽說對這個星座的人很難隱瞞什麼事情,所以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我讓他參與另外一項實驗,實驗內容是測量實驗室中的植物在我們從紐約市到克利夫頓的途中所出現的反應;植物對我們兩人應該都會產生感應。我們對於這段前往克利夫頓的過程做了詳細的記錄。除了原來的驚喜派對任務圓滿達成之外,這也是一項極成功的實驗。
若一個人為一株植物澆水,即使只是例行公事而不表現出任何情感,也會產生明顯的感應。
我想提出植物也有地域性的觀念。想想如果你在距離實驗室七十到七十五呎的另外一頭,而一棵植物能夠感知到你的活動,那麼你會以為它也能感知街上的活動。
在這段期間,我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對植物作出威脅時,必須要有真正的傷害意圖才能在圖譜上觀察到反應。如果只是假裝,則不會激發任何反應。植物似乎可以察覺你不是認真的;它們就像能嗅出真假意圖間的區別。
現在,讓我說一下那天早上後來發生的事。你盡可放心,就在早晨八點的紐約時報廣場附近,我並沒有跑到街上大喊:「我的植物會讀心術!」這樣的舉動,即使在紐約的時報廣場也是很奇怪的。而對我這個在科學領域裏浸淫多時的人來說,這也有違我所受的訓練
《植物,也有情緒》作者自序 (下)
我在芝加哥附近的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tisy)完成戰時的九十天見習軍官訓練後成為一名軍官,接著被送往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軍官高等學校以及加州聖地牙哥的反潛學校受訓。後來,我終於被派往西太平洋前線。雖然我很想進入海軍情報局(Office of NavalIntelligence)從事對戰事可能有用的催眠工作,但沒有任何位高權重的人願意採納一位二十一歲低階軍官的建議。
一九六六年二月二日以前,我從未想過自己會介入這個「意識研究」(consciousness research)的最前端──「生物通訊」(biocommunication)。回想起來,我所有在教育、訓練、就職方面所作的選擇,還有我天生的好奇心以及許多巧合,似乎都在為這一天和以後的經歷作準備。
許凱雄:《植物,也有情緒》出版緣起
巴克斯特的發現,儘管主流科學界眼前還不能接納它;但對修煉界、哲學界來說其實並不令人吃驚,古希臘、印第安人、東方宗教就一直流傳著「萬物有靈」的說法。「原始感知」的能力,其實就是先天的本能,只是人類在後天的環境中失去了。巴克斯特利用測謊的工具,無意間印證了這個修煉界、哲學界的傳統理論;雖不是他的規劃,但這樣跨領域的聯繫所產生的影響,卻可能遠比他專注於測謊的研究還要宏大。《植物,也有情緒》一書內容正是跨足心靈、物質兩個世界的橋樑,並且充滿前瞻性、趣味性,對固步自封者將是一項悟性的挑戰,對勇猛求進者將是一項理性的啟迪,值得一讀。
    共有約 80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