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豫:一对一的“面谈”

人气 4
标签:

陈鲁豫:一对一的“面谈”

  打通鲁豫的手机时,她正在北京制作凤凰卫视的《欧洲非常之旅》著作版(光盘版),并且参加一个以她主持的《一点两岸三地谈》为话题的研讨会。第二天,她飞赴汉城去采访韩国总理。

  从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毕业的鲁豫,没有做新闻,却一脚踏进央视《艺苑风景线》,成了一名娱乐节目主持人。虽然从那里开始被观众留意,并且入列央视十大最受欢迎主持人,但鲁豫却认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这档节目,于是带着苦闷和困惑远赴美国,在美居留一年后,即被凤凰卫视挖走。

  1998年3月,鲁豫进入“凤凰早班车”演播室之前的那一刻,鲁豫也不知道自己会如何“主播”。“早班车”是一个类似“报纸摘要”的节目,但鲁豫打定主意不会老老实实念报纸,就凭着本能开“说”,把新闻“用自己的话讲得很好听”,就与众不一样,居然开了“说新闻”的一大流派,在内地电视界颇有流传。

  “对新闻天性敏感”的鲁豫,认为自己潜力未尽,很想做一档充分调动电视技术功能的节目,恰与卫视的布局合拍,于是,利用卫星连线远程传输图像的《一点两岸三地谈》就设坛开讲了。

  《凤凰早班车》有三个半人,鲁豫和栏目主编共同确定当日的新闻条目和顺序。《一点两岸三地谈》的监制、编导、助手加鲁豫本人,都是年龄相仿的娘子军。从寻找话题、搜集资料到确定嘉宾,都是自己动手,自己打主意。好在几位同伴都是新闻出身,而且资历不浅,边“弹”边“唱”,或政坛风波、经济走向,或母语文化,都颇有回响。这次“电视榜”的票选中,鲁豫就凭着“早班车”
、“三地谈”收获了一尊“年度主持人”的大奖。颁奖辞说她“在其照相机式的记忆力构建的平台上,赋予重大新闻以人情味”,还说她“对话题的高度整合与驾驭能力是实现电视新闻播音员向新闻节目主持人转型的成功范例,有力地印证了主持人在电视媒介中的宝贵价值”。

  记:接下来有什么新的打算?

  鲁:正在筹划一档《VIP会客室》,是政要人物访谈。节目每周一次,每次30分钟。

  记:对两岸三地的电视节目能作一个比较么?

  鲁:老实说,我更喜欢内地的节目。港台的节目和内地节目差别很大,还是功能不同。凤凰卫视是中间路线。

  记:在你心目中,有引为榜样的主持人吗?

  鲁:我没有偶像。我习惯怀疑和审视。如果说喜欢的话,国外的拉瑞‧金、克朗凯特,国内的,我喜欢白岩松、崔永元的风格。

  记:观众对你的惟一异议,就是你的年龄和形象的稚嫩,你觉得它们影响你的可信度吗?

  鲁:形象影响不大。关键还是看我在说些什么。而且我也在变,观众和我同步成长。

  记:你做过《香港回归》、《黛安娜王妃葬礼》,两次很大型的直播。

  鲁:我喜欢直播。《早班车》也都是直播,一进入直播,我就很有兴奋感,那正是电视的魅力所在。

  记:你在观众中人气儿很旺。

  鲁:我作节目时真是觉得在与观众面对面,不比观众高,也不比观众矮,是同一高度,而且是一对一的谈话,面对一个观众或一个家庭,从来不觉得是面对百万千万的观众。我很轻松,观众也觉得轻松吧。

《南方周末》

  〔附〕陈鲁豫个人小档案

相关新闻
涉《大象席地而坐》导演胡波之死 王小帅否认
杨颖遭软封杀9个月 两个迹象显示将获解封
女版陆片《战狼》翻车 预售票房仅4.6万元
新片被14岁儿直指本色出演 胡静大呼惊讶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