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伴真好

贝弗丽

人气 1
标签:

夏天是桃子的季节,此地的桃子种类不少,黄桃、白桃、油桃,虽都是桃类,滋味却不尽相同;而我最爱的就属白桃了。白桃脆度够,不酸;甜度刚刚好,不腻。可惜家里和我一样喜爱品尝桃子美味的,就只有五岁的大儿子柏荃。

那天,突然又想起了白桃的美味;我一边打开冰箱探手去抓桃子,一边不自觉地顺口提声一喊:“柏荃,过来陪妈妈吃桃子!”那一刻,突然觉得有伴真好。

是呀,有伴真好。那种欢喜有人分享,忧伤有人解愁的感动,是一种踏踏实实,一种“人生若此,夫复何求”的满足。

多年前,在报社工作时,为了写一篇特稿,我摘录了一段心理学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人类寂寞的感觉从三岁便已开始。那篇特稿中,我写着:“人们在三岁以前的意识尚未触及寂寞,因此可以独处;然而在接触探索层面渐趋扩张的三岁以后,便逐渐意识到寂寞之情逼近时的徬徨无助,而亟需伴的陪助慰藉。”

当时,我为此发现而感到沾沾自喜。而实际上,那不过是以釐窥天的狭隘之见。缺乏经验的佐证,有些看法是无法称为见解的。

尔后,我进入研究所修习口语传播学。那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率地传达讯息的学问;换言之,就是人际沟通学。为了促成有效的沟通,了解自己与对方的心态、掌握主客观环境的影响、及言语或文字的表达,是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学习的重点在于第一,非语言学的研究–此项包含肢体语言、文化背景的探讨及周遭环境物品陈设对沟通的影响的研究;第二,心理学的探讨及第三, 语言文字的运用。其中,在心理学的探讨中,我发现,人类渴望被爱,希望有人陪的需求,其实在出生那一刻便开始了。

此后,及至我为人母时,在育婴的过程中,我应证了这个理论。当婴儿脱离母体,出世的那一刻,顿失母体保护的她,事实上已有了对寂寞的恐惧,因此,她以哭泣来表达她对陪伴的需求。有人陪伴,尤其是母亲的陪伴,会让婴儿感到安全;而从小在安全环境中长大的小孩会成长为一个懂得爱自己、也懂得爱别人的个体。

我的童年是寂寞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便怀着理想,离开家乡北上创业;不久,我的弟弟妹妹也被接走了。我是家中第一个小孩,从小在祖父母的照料下长大,祖父母和我感情深厚,因此坚持要父母把我留给他们。虽则我也不愿意离开祖父母,但日后思念父母及弟弟妹妹之情,让我饱尝寂寞之苦。

再则,在学校里,我也没有特别可亲的玩伴。小时候,我的功课很好;这一点让我得罪了同样是争排名的同学丽兰。更糟的是,我还喜欢上她也喜欢的同一个男生。丽兰的性格活泼,也较具攻击性;而童年的我则是温顺敏感的那一型。每次我考试赢了她,她便要鼓动同班所有女生不要跟我玩。

我不擅反击,常常只是委屈地待在一旁发呆。不时还会发现几双同情的眼神,默默地注视者我;包括那个我喜欢的小男生。有一次,他还走过来,一副蛮不在乎的样子,粗糙地问我:“发什么呆呀!”其实,他是想安慰我。只是,他不想表达得太清楚,故意装得洒脱,免得被人窥透了,损了自己堂堂男子汉的颜面。

现在想想,他真不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其实,在某种中国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很多中国男人都不是很了解女人、或者擅于沟通的角色。也许新生的一代已经好多了,因为聼说沟通学在台湾似乎渐受重视。

话又说囘来,他当时不过是个三、四年级的小男生,我干嘛对他要求这么高?

儿时唯一可以囘忆的玩伴,就是至今仍是好友的丽圆了。但是,那有她为伴的日子,也不是恒长的。丽圆是我的邻居,也还有一点远亲的关系;我理当称她姑姑,就像称呼她所有的姐姐们一样。但是,因为她只大我三、四个月,叫她姑姑好像让她占了便宜,似乎也把她给叫老了;所以,从小到大,我一迳是直呼她名。有一次,我突然想改口,也叫她姑姑;结果两人都挺不自在的;从此,我断念要将她升级。

丽圆出生在五月;我则在九月。依台湾的学制,她理当比我先入学一年;父母担心我若不和她一起上学,可能会很孤单,所以便和学校商量,让我入学寄读。就这样,我的第一个一年级,还是有幸地有好友的陪伴。然而,在她升上二年级那年,学校依寄读政策,让我又重读了一个一年级。那是我的第二个一年级。可能是我已经适应了学校生活,也可能是当时的级任老师是我的表亲阿姨,我的第二个一年级似乎自在很多。然而第二个一年级,却也是我生命中开始默尝寂寞的开端;因为丽圆升上二年级了,有了新的玩伴;因为我的父母为了创业,离开了家乡,也带走了我的弟弟妹妹。

而那童年时期所经历的寂寞,正是造成我日后多感且缺乏安全感的个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甚至左右了我,在我成长后择交异性朋友时,挫折连连。我曾经为了害怕寂寞,而带给我并不真正喜欢的男生幻想,伤害了对方;也曾经因为缺乏安全感,而让自己喜欢的男生感到窒息。

需要伴,似乎不是人类的专利。春、夏天时,常常带着儿子到家里附近图书馆旁的小池边看野鸭戏水。那野鸭子,总是成群结队地玩在一块儿,尽情享受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欢喜。没有伴,欢喜无人分享,悲伤无人领略,生命不知有多单调啊!聼说有种鸟,曰“情人鸟”;此鸟喜欢成双成对而居,相互依存。一但有一方先亡,另一方便会因为悲伤过度而相继而逝。此鸟需伴为依的心态固然不难让人理解;但世间若有生命痴愚若此,也真叫人憾叹了!

既然需要伴,是生命的本质;那麽找个对的伴,就更重要了。

侨居他乡的生活,虽是单纯,有时却显寂寞。加上年纪越长,恐是学会了保护自己;也可能是另一种高处不胜寒吧,这几年来,交朋友的门槛是越来越高;标准也越来越挑剔了。总觉知己越来越难觅;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竟连个可以逛街的伴都没了。不为什么,因为碰不上一个品味跟我类似,心情跟我契合的人。这使我常常想起以前在服装公司工作时的同事。

我是个跟着感觉走的人,找伴也是一样。于是,我不自觉地,将朋友一一分门别类起来了。谈幼儿教育,我喜欢找瑞黛;因为她有经验,够敏锐,且不断吸收新知,价值观和我相近。可惜她搬到德国去了。谈妈妈经,我则喜欢约黛搏拉一起去喝喝咖啡。她够真,也懂得尊重人;和我有过类似受伤的经验,找她倒倒情绪垃圾,是一件畅快的事。谈艺术,就非老郭莫属了;他才华洋溢,很认真专注,且深具内涵。

美国的生活环境和台湾非常不同,大家住得远,加上迁徙,朋友总是来来去去的。这个才刚熟了,那个又要飞了。这也使得我逐渐变得不再那麽愿意去费心经营友情;因为受不了分离的不舍。懿君囘台时,我哭了;瑞黛搬到德国时,我也难过了好一阵子。人事变嬗得太快,不得不使我学会以随缘的心态去面对。我套用林语堂的话来安慰自己:“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朋友说,看了这句话,觉得有点悲伤也带点消极。但是他认为:“虽然中国人常把随缘挂在嘴上,但是打从心底还是很积极地为了目标而奋斗。”

话是没错,而我却还是觉得,生命中有些事不是靠积极努力就可以得到的。有人终其一生、汲汲营营,却恒得不到心中所求。然而,话又说囘来,也有人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平步青云;这又该做何解释呢?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累世积存而来的因缘果报吧。所以,我觉得,握持一份“尽人事、聼天命”的达观胸襟来看待人事,是必要的。对于理想,我们应该以智慧努力去追求;至于成果,应求得失无碍。对事业、对家人、对朋友的态度,都该如此。

囘顾过往,看看现在,不觉深自庆幸;庆幸自己是个有福的人。人生路一步步走来,虽曾有波涛险阻,所幸皆有良师益友家人为伴。

我和我的小柏荃并坐在厨房的小椅子上,欢喜地啖着爽口的白桃;是老郭家送来的,滋味特别好!看着小柏荃陶醉的神态,我的味蕾甜甜的,心也暖暖地。有伴,真好!!@

文章摘自《贝弗丽的风华日记》:http://blog.yam.com/winds_of_lavender/article/6292612

各位大纪元的网友请互相提醒支持,在观赏好文同时,也能尊重、正视每篇作者的智慧财产权,本篇文章由各著作权所有人提供,请勿任意转载做为己用,非常感谢您的配合!

相关新闻
浪漫伴侣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研究令人惊讶
夫妻如何维系一生一世的爱?专家分享3招
开口就争吵?夫妻沟通要避开这5种导火线
专家分享7招 增进你与配偶或情侣的关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