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勒Bio农庄回归天然 耕耘绿色梦想

文 ◎ 周仁、图片提供 ◎ 柯勒绿色农庄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09月20日讯】为了追求健康的生活,农工系毕业的君特搭上甫萌芽的环保列车,将祖传农田改造成有机菜园。二十多年来,朴实又稳定的拓展着他的绿色梦想。

又到了周六凌晨四点,如同过去二十年,君特.柯勒迅速按下闹钟,轻轻起床,免得惊动还在沉睡的妻子,走过四个女儿各自的房间门口,洗漱完毕就来到自家屋后的庭院里。

户外还是一片漆黑和静寂,君特把冷藏库里几十个昨晚已先准备好,盛满了蔬菜和水果的绿色塑胶筐装上运输车,就开出家门上路了。往东北方开了一个多小时,来到海尔布隆市政厅门前的大广场。

周六这里照例是农贸市场,天才濛濛亮,已经有不少摊主在摆开阵势。君特轻车熟路地把车停到喷泉边自己的固定位置上,撑起运输车箱的侧面和后面三块挡板,车厢马上变身成为一个宽敞的售货台,车厢的底板正好当桌面,各式蔬菜水果一排排摆开,色彩鲜艳,再喷上点水雾,更显得鲜翠欲滴,每个品种前还要插上标价牌。第一批顾客七点不到就来了,在此之前一切要就绪。

市场上卖蔬菜水果的摊位不少,君特的却与众不同,摊位上方挂着一个大大的“Bio”和“Demeter”标志。

在德国,即使不懂德语的人也认得Bio这个词。中文的直译是“有机的”、“生物的”。更确切地说,是指“天然的”、“绿色的”产品。打上了这个标记的商品一般要比同类的贵,因为它的原料和生产过程要求来源自然,保护环境,杜绝化工合成,因而品质优越,当然成本也不菲了。君特摊位上出售的就全部是欧盟认可的 Bio产品,其中很多是他自家柯勒绿色农庄出产的蔬菜。


2010年1月19日,来自有机农场的蔬菜在德国柏林国际绿色周粮食和农业博览会上展售。(AFP)。

少年寻路


君特.柯勒夫妇的绿色菜园。

在土地和市场上奔波了二十多年的君特.柯勒,头发花白,脸面粗糙,皱纹明显爬上了额头眼角,我不敢相信坐在面前的他才54岁,和那些刚过五十事业正旺的经理商贾们相比,人更显老。然而他嗓音洪亮,说话直爽,整日曝晒在日光下的皮肤散发着健康的黑红光泽,不由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农村度过的简单而快乐的时光。

君特的农庄位于德国南部巴符州海德堡和卡尔斯鲁尔之间的一个小村庄。家里祖传下来六公顷土地,父亲老柯勒退休前在德国铁路局有一份全职工作,业余时间还坚持种植谷物卖给收购商,没有让土地闲置下来。

君特的青少年时代正赶上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人走过了“经济奇迹”的光辉岁月,从环境和能源危机中开始反省,如何让莱茵河再水清见鱼,如何找回健康的生活和环境。君特满怀热情地投入了绿色运动,他完全折服于绿党的环保理念,却没有投身政坛,而是到土地中去寻找救世良方。

1986年他从斯图加特大学农业工程系毕业,和新婚妻子克劳迪亚一起迁往黑森州的一座大型农场,从事管理工作。克劳迪亚和君特在同一个村子长大,从事护士这一行。“那两年,我看够了普通农业是如何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我可受不了,这不是我要走的路。”

两年后,他和妻子搬回了老家。他在附近一座小城市的一家绿色食品批发公司找到了一份货物管理工作,整天接触的是天然生产的Bio农作物和食品,美味而健康,没有化工产品的污染。“这才是我想要的。”想到父亲手中的六公顷农田,一个绿色的计划在君特头脑中渐渐成形了。

从六公顷农田开始

“我也要用天然的方法,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产品。”由于六公顷的土地太少,如果单纯种植Bio粮食,收入肯定养活不了全家。于是君特决定种植蔬菜,由于蔬菜的多样性和高售价,可以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同时他还决定在生产的同时自己开发市场,把产品直接卖到消费者手中,以最短的管道,保证最好的品质。

1989年开始,他一边在绿色食品批发公司工作,一边开始实施自己的绿色梦想。夫妻俩用前几年工作的积蓄买了一台二手拖拉机,开始在祖传的土地上用Bio标准种菜。

就在同一年,海尔布隆市政厅门前的市场有一个Bio蔬菜摊位要转让,君特就把它租下来。但是,按照行业标准,如果土地采用农药化肥生产后,需要经过三年停用农药化肥,出产的农作物才能算Bio产品。所以在自家土地转型的三年里,他们自己的产品只能当作一般蔬菜便宜出售,而自家Bio摊位上卖的蔬菜水果,都要从批发商那里进货。

一年后,君特辞去了公司的职位,全身心投入到自家农田中。不久柯勒家的大女儿出生了,克劳迪亚也辞去了护士工作,安心待在家里养育下一代,同时助丈夫一臂之力,共同经营小小的绿色农庄。

规模翻一倍

二十年过去了,柯勒家的四个女儿相继来到世间,如今已长成如花的少女。君特的Bio农庄也从六公顷扩展到了十二公顷,拖拉机的数量也像他家的闺女一样多了。员工在最初的自家两口子和退休的老柯勒夫妇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园艺师、一个园丁、一个学徒,夏天农忙时,还有两个来自波兰的季节工。

一年到头,他的土地上各种作物不断,天冷的时候品种少些,主要有耐寒的胡萝卜、小叶沙拉菜、大葱、土豆等,到了夏天就丰富许多,光是大叶的沙拉菜就有近十种,塑胶大棚里种的是喜热的黄瓜、番茄、茄子和青红椒等,除了蔬菜,还种上了夏令水果,以草莓和蜜瓜为主。

同一片土地上,根据季节不同,收完了一茬就种上另一个品种。三月户外还在结霜的时候,大棚里就已经栽上了绿色的沙拉菜苗,到4月份就有自产的沙拉菜上市。等到天热时,沙拉菜都种在室外,大棚要腾出来给性喜高温的作物。一年到头,从订购种子秧苗,到土地的分配,收割和上市,都需要细致的计划和安排。

随着产量的增加,海尔布隆的一个市场摊位已经不够出手所有产品,于是君特又在附近的福尔茨海姆市和布来特市的市场上开辟了新摊位,交给员工管理,自己则一直坚守着每个周六上午海尔布隆的老战场。

除了在市场上直接出售产品,他们也慢慢开辟了新的销售管道。“这二十年来,Bio市场也一直在发展,喜欢Bio蔬菜的人越来越多,不少新的销售方式应运而生。”Bio超市就是其中之一,德国比较普遍地的绿色大型超市有Alnatur、Basic、Füllhorn等,君特农庄的蔬菜一部分就供给附近 Füllhorn的蔬菜柜台。另外还出现了Bio蔬菜水果订购送货上门服务,这样的服务公司也找到他们进货。

“这些年来,媒体上报导Bio市场很兴旺,确实人们对健康食品越来越青睐,消费者和消费量都在大幅增长,但对我们说,并不意味着客源滚滚,因为消费者的选择在增加,外来的竞争越来越大,特别是南欧如意大利、西班牙进口来的天然蔬菜水果,价格低廉,对德国当地的生产商压力很大。”

为了保证一年不断都有自己的产品上市,在两个小型冷藏室的基础上,君特六年前投资建了一个8m×8m×5m大的标准冷藏库,室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1摄氏度,可以把秋天收割的胡萝卜、土豆、甜菜等产品越冬贮存,哪怕是冰天雪地也可以随时拿出来卖,不用完全依赖批发商。

天然之道

一颗普通的沙拉菜,在超市的售价是五、 六毛钱,而君特自产的在市场上卖到每株一块三到一块四。一般Bio蔬菜的价格比同类非绿色产品要贵一倍以上。

“到底好在哪里呢?”我禁不住问。“你尝尝这个。”君特随手递给我一个胡萝卜。不大,咬一口,带着一股甜甜的中药香,好像吃到了小时候常吃的家乡话叫的“药性萝卜”,久违的泥土感觉呀。

Bio的农作物,不但好吃,保持着蔬果本身的清香美味,而且健康,因为不用农药化肥,不用担心慢性中毒,“我们的菜蔬,只要没有泥,不洗就可以直接吃。”一般的沙拉菜在冰箱里放不到一周就开始干缩,而Bio的放到两周还鲜绿生翠。绿色产品的保质期相对要长。


君特.柯勒夫妇的绿色菜园。


君特.柯勒夫妇的绿色菜园。


君特.柯勒夫妇的绿色菜园。

这一切特性,都是因为采用了天然的生产方式吗?

“没错,”君特说:“我们只是尽量让蔬菜回到原始的方式生长,就像中国农民三十年前干的,它们不需要吃药,反而更健康,品质更好。”

不用化肥,怎么让它长得好、有营养?“我们也用肥料,但用的是天然肥。”他从邻近村庄的Bio畜牧场订购了马粪肥,还有一种常用的生物肥料是用动物的羽毛磨成的,目的是增加土壤的氮含量。

过去的农民都知道,农业上有个五二规则,就是土地在耕作五年后,要休耕两年,其间只在上面种植一些三叶草之类可以固氮的作物。两年以后,土地又变得肥沃了。“现在很多农民追求经济效益,都不这样做了,我们Bio这一行还坚守着这个传统。”除此之外,每一片土地上每年都要种植不同的作物,以防止害虫在那里扎根。

不用农药,怎么对付害虫?君特说,他们有三大法宝。

首先是预防,从本源上让蔬菜保持健康,从选择健康的种子秧苗,到精心种植,松土,锄草,浇灌,“就像人一样,如果天生体质好,生活方式合理,自然身体健康,得病概率小。”君特说,往年他都用10釐米长的铲头,给大棚的地松土,这几年发现那里的番茄年年得病,很多只好扔了。今年他从同行那里得到建议,改用 30釐米长的铲头,把深层的土也挖松了,“变化很明显,我觉得番茄开心了很多,长得壮实了,也不生病了,肯定有个好收成。”

预防的第二步是在秧苗小的时候,覆盖一层保护膜,这是一种类似书法用宣纸的白色纸制品,透气透水,还可以保温,但害虫飞不进。蔬菜长到一定大小后,就要把保护膜移走,这时的作物就好像已经是成年人,有了较强的抗病能力。

如果这两招预防措施都不好使,害虫还是入侵了,怎么办?Bio农民还有第三招杀手鐗。他们会请来专门的治虫咨询专家,这些害虫医生来到田头,观察一下,诊断出病情和根源,然后对症下药。针对每一种害虫,他们都能找出它的天敌或是某种真菌,君特只需按处方去订购,一般情况下,一周以后病害就能得到控制。昆虫可以直接吃害虫,比如瓢虫就是很多种作物蚜虫的天敌,而真菌的作用是侵入害虫的虫卵,不让它繁殖。

如果实在不行,那就是天意了,君特的农场每年也有因为干旱、虫灾等各种原因歉收的作物。“说到底,我们最终还是靠天吃饭,受着自然因素的制约。还有,我们的很多操作需要人工进行,所以贵主要贵在人工费。”

严格的监控

那消费者怎么能确信这些打上Bio标记的果菜能放心食用呢?“当然生产者要自觉,官方也有严格的监督措施。”

君特有一套严格的自我品质控制措施,“我在挑选种子、秧苗、天然肥料、以及其他生产用品的时候,都要先确定供应商的货物绝对Bio,让人绝对放心。我亲自检查他们的品质,只和我信得过的人做生意。”供应商会提供世界各地来的种子,他看到过来自中国的天然大蒜籽,特别白,让人怀疑人为加了不少锌元素,没敢订货。

绿色农产品只要达到欧盟的统一标准就可以打上Bio标记,一般农场主还会加入不同的生态农业协会,各协会根据自己的理念还有更严格的标准,君特加入的是Demeter,在德国比较普遍的还有Bioland组织。Demeter的标准是这个行业中最严格的。

负责欧盟标准的部门每年都要派人来检查一次,检查人员一来就在农庄里待一天,他会事先告诉君特哪天来,让他准备好相应的资料,至于来了以后干什么,君特事先就无从得知了。检察人员在农庄里随意走动,观察所有的农田、仓库、机械、冷藏室、甚至是堆肥的草棚,然后还要到办公室,检查过去一年的账单和订货凭证。比如,他会核算,去年采购的沙拉菜秧苗数量是否和销售的沙拉颗数吻合,如果有大的出入,他就会查问原因。有一次他在仓库一个装菜的筐子上,发现了一张非 Bio蔬菜的标签,刨根问底的要搞清它的来源。

检查通过后,一年之内就可以放心的以Bio价格出售蔬菜了。Demeter协会也会不定期的派人来农庄视察是否合格,否则就要取消牌子。“幸好我们年年过关,没有麻烦,有不少同行因为不严格执行标准被摘了Bio牌子,一年之内就只能按普通价格卖菜了。”

永远只是梦想

早出晚归,辛勤耕耘了二十年,农庄的规模扩大了一倍多,君特该满意了。我这样问他。

他苦笑一下,“我虽然在走着自己想走的路,但这条现实中的路永远也达到不了我理想的目标。”

“你知道,自然中有一条重要的规则是多元化,不管是树林还是农田,植物只有多元,才是真正的天然,才有真正的健康。但是工业化使我们的生产变得越来越单一,连绿色农业也逃脱不了这个命运。”

因为市场的激烈竞争,只有生产产品单一时,才能采用统一的技术,降低成本,赚取利润,立足市场。这种生产方式,来自现代化的工业,又衍生异化了其他行业。

“我认识的一个Bio农庄,有200公顷土地,却只生产三种农作物,因为这样才能多赚钱。”君特也不得不在屈服于现实,把自产蔬菜品种从过去的五十种减到如今四十种,恐怕以后还会减少,那又有什么办法呢?他要养活四个女儿和农场的员工,总不能做赔本的买卖吧。

让他欣慰的是,二女儿中学毕业后,留在农场当学徒,打算今后把父亲的事业延续下去。虽然明知这是一条无法回归到真正天然的道路,虽然知道这个绿色梦想永远只是一个梦想,柯勒一家还是决心在这片土地上一直耕耘下去。◇

本文转载自《新纪元周刊》第189期【人物特写】栏目 (2010/09/09刊)

本文连结: http://mag.epochtimes.com/gb/191/8473.ht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伦敦11日法新电)今天获任命为英国新任外交大臣的赫格(William Hague),是政坛一位奇才,虽曾率领保守党在英国大选中失利,如今却是人气最高、最受敬重的国会议员之一。
  • 出任英国新首相的保守党党魁大卫‧卡梅伦(David Cameron)是熟知媒体的改革派,他将自己失势多年的党改头换面,变得有当选机会,这点经常被拿来与布莱尔(Tony Blair)相提并论。
  • 很多商家希望能通过更有效地使用能源、减少浪费来节省开支。很多也希望更变成环境友好型商家。但是他们并不很清楚应该如何去做。霍利.哈伦是一位带领商家们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的女中豪杰。
  • (中央社雪梨24日法新电)英国出生的吉拉德(Julia Gillard)今天成为澳洲首任女总理。她是一名强悍的律师,也是女性主义先锋,一路闯荡达到今日的地位。
  • (大纪元记者何蔚综合报导)朱莉娅吉拉德在6月24日创下了一个澳洲历史记录,在赢得党内多数的支持的情况下,取代原总理陆克文,成为全国第一位女总理。

  • 美国警方表示,知名漫画家哈维.皮卡(Harvey Pekar)于克里夫兰逝世,享年70。皮卡把自己不光彩的蓝领生活,化为一系列漫画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