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勒Bio農莊回歸天然 耕耘綠色夢想

文 ◎ 周仁、圖片提供 ◎ 柯勒綠色農莊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09月20日訊】為了追求健康的生活,農工系畢業的君特搭上甫萌芽的環保列車,將祖傳農田改造成有機菜園。二十多年來,樸實又穩定的拓展著他的綠色夢想。

又到了週六凌晨四點,如同過去二十年,君特.柯勒迅速按下鬧鐘,輕輕起床,免得驚動還在沉睡的妻子,走過四個女兒各自的房間門口,洗漱完畢就來到自家屋後的庭院裡。

戶外還是一片漆黑和靜寂,君特把冷藏庫裡幾十個昨晚已先準備好,盛滿了蔬菜和水果的綠色塑膠筐裝上運輸車,就開出家門上路了。往東北方開了一個多小時,來到海爾布隆市政廳門前的大廣場。

週六這裡照例是農貿市場,天才濛濛亮,已經有不少攤主在擺開陣勢。君特輕車熟路地把車停到噴泉邊自己的固定位置上,撐起運輸車箱的側面和後面三塊擋板,車廂馬上變身成為一個寬敞的售貨台,車廂的底板正好當桌面,各式蔬菜水果一排排擺開,色彩鮮豔,再噴上點水霧,更顯得鮮翠欲滴,每個品種前還要插上標價牌。第一批顧客七點不到就來了,在此之前一切要就緒。

市場上賣蔬菜水果的攤位不少,君特的卻與眾不同,攤位上方掛著一個大大的「Bio」和「Demeter」標誌。

在德國,即使不懂德語的人也認得Bio這個詞。中文的直譯是「有機的」、「生物的」。更確切地說,是指「天然的」、「綠色的」產品。打上了這個標記的商品一般要比同類的貴,因為它的原料和生產過程要求來源自然,保護環境,杜絕化工合成,因而品質優越,當然成本也不菲了。君特攤位上出售的就全部是歐盟認可的 Bio產品,其中很多是他自家柯勒綠色農莊出產的蔬菜。


2010年1月19日,來自有機農場的蔬菜在德國柏林國際綠色周糧食和農業博覽會上展售。(AFP)。

少年尋路


君特.柯勒夫婦的綠色菜園。

在土地和市場上奔波了二十多年的君特.柯勒,頭髮花白,臉面粗糙,皺紋明顯爬上了額頭眼角,我不敢相信坐在面前的他才54歲,和那些剛過五十事業正旺的經理商賈們相比,人更顯老。然而他嗓音洪亮,說話直爽,整日曝曬在日光下的皮膚散發著健康的黑紅光澤,不由讓我想起小時候在農村度過的簡單而快樂的時光。

君特的農莊位於德國南部巴符州海德堡和卡爾斯魯爾之間的一個小村莊。家裡祖傳下來六公頃土地,父親老柯勒退休前在德國鐵路局有一份全職工作,業餘時間還堅持種植穀物賣給收購商,沒有讓土地閒置下來。

君特的青少年時代正趕上上世紀七十年代,德國人走過了「經濟奇蹟」的光輝歲月,從環境和能源危機中開始反省,如何讓萊茵河再水清見魚,如何找回健康的生活和環境。君特滿懷熱情地投入了綠色運動,他完全折服於綠黨的環保理念,卻沒有投身政壇,而是到土地中去尋找救世良方。

1986年他從斯圖加特大學農業工程系畢業,和新婚妻子克勞迪亞一起遷往黑森州的一座大型農場,從事管理工作。克勞迪亞和君特在同一個村子長大,從事護士這一行。「那兩年,我看夠了普通農業是如何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的,我可受不了,這不是我要走的路。」

兩年後,他和妻子搬回了老家。他在附近一座小城市的一家綠色食品批發公司找到了一份貨物管理工作,整天接觸的是天然生產的Bio農作物和食品,美味而健康,沒有化工產品的污染。「這才是我想要的。」想到父親手中的六公頃農田,一個綠色的計畫在君特頭腦中漸漸成形了。

從六公頃農田開始

「我也要用天然的方法,在自己的土地上創造產品。」由於六公頃的土地太少,如果單純種植Bio糧食,收入肯定養活不了全家。於是君特決定種植蔬菜,由於蔬菜的多樣性和高售價,可以帶來更多經濟效益,同時他還決定在生產的同時自己開發市場,把產品直接賣到消費者手中,以最短的管道,保證最好的品質。

1989年開始,他一邊在綠色食品批發公司工作,一邊開始實施自己的綠色夢想。夫妻倆用前幾年工作的積蓄買了一台二手拖拉機,開始在祖傳的土地上用Bio標準種菜。

就在同一年,海爾布隆市政廳門前的市場有一個Bio蔬菜攤位要轉讓,君特就把它租下來。但是,按照行業標準,如果土地採用農藥化肥生產後,需要經過三年停用農藥化肥,出產的農作物才能算Bio產品。所以在自家土地轉型的三年裡,他們自己的產品只能當作一般蔬菜便宜出售,而自家Bio攤位上賣的蔬菜水果,都要從批發商那裡進貨。

一年後,君特辭去了公司的職位,全身心投入到自家農田中。不久柯勒家的大女兒出生了,克勞迪亞也辭去了護士工作,安心待在家裡養育下一代,同時助丈夫一臂之力,共同經營小小的綠色農莊。

規模翻一倍

二十年過去了,柯勒家的四個女兒相繼來到世間,如今已長成如花的少女。君特的Bio農莊也從六公頃擴展到了十二公頃,拖拉機的數量也像他家的閨女一樣多了。員工在最初的自家兩口子和退休的老柯勒夫婦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園藝師、一個園丁、一個學徒,夏天農忙時,還有兩個來自波蘭的季節工。

一年到頭,他的土地上各種作物不斷,天冷的時候品種少些,主要有耐寒的胡蘿蔔、小葉沙拉菜、大蔥、土豆等,到了夏天就豐富許多,光是大葉的沙拉菜就有近十種,塑膠大棚裡種的是喜熱的黃瓜、番茄、茄子和青紅椒等,除了蔬菜,還種上了夏令水果,以草莓和蜜瓜為主。

同一片土地上,根據季節不同,收完了一茬就種上另一個品種。三月戶外還在結霜的時候,大棚裡就已經栽上了綠色的沙拉菜苗,到4月份就有自產的沙拉菜上市。等到天熱時,沙拉菜都種在室外,大棚要騰出來給性喜高溫的作物。一年到頭,從訂購種子秧苗,到土地的分配,收割和上市,都需要細緻的計畫和安排。

隨著產量的增加,海爾布隆的一個市場攤位已經不夠出手所有產品,於是君特又在附近的福爾茨海姆市和布來特市的市場上開闢了新攤位,交給員工管理,自己則一直堅守著每個週六上午海爾布隆的老戰場。

除了在市場上直接出售產品,他們也慢慢開闢了新的銷售管道。「這二十年來,Bio市場也一直在發展,喜歡Bio蔬菜的人越來越多,不少新的銷售方式應運而生。」Bio超市就是其中之一,德國比較普遍地的綠色大型超市有Alnatur、Basic、Füllhorn等,君特農莊的蔬菜一部分就供給附近 Füllhorn的蔬菜櫃檯。另外還出現了Bio蔬菜水果訂購送貨上門服務,這樣的服務公司也找到他們進貨。

「這些年來,媒體上報導Bio市場很興旺,確實人們對健康食品越來越青睞,消費者和消費量都在大幅增長,但對我們說,並不意味著客源滾滾,因為消費者的選擇在增加,外來的競爭越來越大,特別是南歐如義大利、西班牙進口來的天然蔬菜水果,價格低廉,對德國當地的生產商壓力很大。」

為了保證一年不斷都有自己的產品上市,在兩個小型冷藏室的基礎上,君特六年前投資建了一個8m×8m×5m大的標準冷藏庫,室內的溫度始終保持在1攝氏度,可以把秋天收割的胡蘿蔔、土豆、甜菜等產品越冬貯存,哪怕是冰天雪地也可以隨時拿出來賣,不用完全依賴批發商。

天然之道

一顆普通的沙拉菜,在超市的售價是五、 六毛錢,而君特自產的在市場上賣到每株一塊三到一塊四。一般Bio蔬菜的價格比同類非綠色產品要貴一倍以上。

「到底好在哪裡呢?」我禁不住問。「你嚐嚐這個。」君特隨手遞給我一個胡蘿蔔。不大,咬一口,帶著一股甜甜的中藥香,好像吃到了小時候常吃的家鄉話叫的「藥性蘿蔔」,久違的泥土感覺呀。

Bio的農作物,不但好吃,保持著蔬果本身的清香美味,而且健康,因為不用農藥化肥,不用擔心慢性中毒,「我們的菜蔬,只要沒有泥,不洗就可以直接吃。」一般的沙拉菜在冰箱裡放不到一周就開始乾縮,而Bio的放到兩周還鮮綠生翠。綠色產品的保質期相對要長。


君特.柯勒夫婦的綠色菜園。


君特.柯勒夫婦的綠色菜園。


君特.柯勒夫婦的綠色菜園。

這一切特性,都是因為採用了天然的生產方式嗎?

「沒錯,」君特說:「我們只是盡量讓蔬菜回到原始的方式生長,就像中國農民三十年前幹的,它們不需要吃藥,反而更健康,品質更好。」

不用化肥,怎麼讓它長得好、有營養?「我們也用肥料,但用的是天然肥。」他從鄰近村莊的Bio畜牧場訂購了馬糞肥,還有一種常用的生物肥料是用動物的羽毛磨成的,目的是增加土壤的氮含量。

過去的農民都知道,農業上有個五二規則,就是土地在耕作五年後,要休耕兩年,其間只在上面種植一些三葉草之類可以固氮的作物。兩年以後,土地又變得肥沃了。「現在很多農民追求經濟效益,都不這樣做了,我們Bio這一行還堅守著這個傳統。」除此之外,每一片土地上每年都要種植不同的作物,以防止害蟲在那裡扎根。

不用農藥,怎麼對付害蟲?君特說,他們有三大法寶。

首先是預防,從本源上讓蔬菜保持健康,從選擇健康的種子秧苗,到精心種植,鬆土,鋤草,澆灌,「就像人一樣,如果天生體質好,生活方式合理,自然身體健康,得病機率小。」君特說,往年他都用10釐米長的鏟頭,給大棚的地鬆土,這幾年發現那裡的番茄年年得病,很多只好扔了。今年他從同行那裡得到建議,改用 30釐米長的鏟頭,把深層的土也挖鬆了,「變化很明顯,我覺得番茄開心了很多,長得壯實了,也不生病了,肯定有個好收成。」

預防的第二步是在秧苗小的時候,覆蓋一層保護膜,這是一種類似書法用宣紙的白色紙製品,透氣透水,還可以保溫,但害蟲飛不進。蔬菜長到一定大小後,就要把保護膜移走,這時的作物就好像已經是成年人,有了較強的抗病能力。

如果這兩招預防措施都不好使,害蟲還是入侵了,怎麼辦?Bio農民還有第三招殺手鐗。他們會請來專門的治蟲諮詢專家,這些害蟲醫生來到田頭,觀察一下,診斷出病情和根源,然後對症下藥。針對每一種害蟲,他們都能找出牠的天敵或是某種真菌,君特只需按處方去訂購,一般情況下,一周以後病害就能得到控制。昆蟲可以直接吃害蟲,比如瓢蟲就是很多種作物蚜蟲的天敵,而真菌的作用是侵入害蟲的蟲卵,不讓它繁殖。

如果實在不行,那就是天意了,君特的農場每年也有因為乾旱、蟲災等各種原因歉收的作物。「說到底,我們最終還是靠天吃飯,受著自然因素的制約。還有,我們的很多操作需要人工進行,所以貴主要貴在人工費。」

嚴格的監控

那消費者怎麼能確信這些打上Bio標記的果菜能放心食用呢?「當然生產者要自覺,官方也有嚴格的監督措施。」

君特有一套嚴格的自我品質控制措施,「我在挑選種子、秧苗、天然肥料、以及其他生產用品的時候,都要先確定供應商的貨物絕對Bio,讓人絕對放心。我親自檢查他們的品質,只和我信得過的人做生意。」供應商會提供世界各地來的種子,他看到過來自中國的天然大蒜籽,特別白,讓人懷疑人為加了不少鋅元素,沒敢訂貨。

綠色農產品只要達到歐盟的統一標準就可以打上Bio標記,一般農場主還會加入不同的生態農業協會,各協會根據自己的理念還有更嚴格的標準,君特加入的是Demeter,在德國比較普遍的還有Bioland組織。Demeter的標準是這個行業中最嚴格的。

負責歐盟標準的部門每年都要派人來檢查一次,檢查人員一來就在農莊裡待一天,他會事先告訴君特哪天來,讓他準備好相應的資料,至於來了以後幹什麼,君特事先就無從得知了。檢察人員在農莊裡隨意走動,觀察所有的農田、倉庫、機械、冷藏室、甚至是堆肥的草棚,然後還要到辦公室,檢查過去一年的帳單和訂貨憑證。比如,他會核算,去年採購的沙拉菜秧苗數量是否和銷售的沙拉顆數吻合,如果有大的出入,他就會查問原因。有一次他在倉庫一個裝菜的筐子上,發現了一張非 Bio蔬菜的標籤,刨根問底的要搞清它的來源。

檢查通過後,一年之內就可以放心的以Bio價格出售蔬菜了。Demeter協會也會不定期的派人來農莊視察是否合格,否則就要取消牌子。「幸好我們年年過關,沒有麻煩,有不少同行因為不嚴格執行標準被摘了Bio牌子,一年之內就只能按普通價格賣菜了。」

永遠只是夢想

早出晚歸,辛勤耕耘了二十年,農莊的規模擴大了一倍多,君特該滿意了。我這樣問他。

他苦笑一下,「我雖然在走著自己想走的路,但這條現實中的路永遠也達到不了我理想的目標。」

「你知道,自然中有一條重要的規則是多元化,不管是樹林還是農田,植物只有多元,才是真正的天然,才有真正的健康。但是工業化使我們的生產變得越來越單一,連綠色農業也逃脫不了這個命運。」

因為市場的激烈競爭,只有生產產品單一時,才能採用統一的技術,降低成本,賺取利潤,立足市場。這種生產方式,來自現代化的工業,又衍生異化了其他行業。

「我認識的一個Bio農莊,有200公頃土地,卻只生產三種農作物,因為這樣才能多賺錢。」君特也不得不在屈服於現實,把自產蔬菜品種從過去的五十種減到如今四十種,恐怕以後還會減少,那又有什麼辦法呢?他要養活四個女兒和農場的員工,總不能做賠本的買賣吧。

讓他欣慰的是,二女兒中學畢業後,留在農場當學徒,打算今後把父親的事業延續下去。雖然明知這是一條無法回歸到真正天然的道路,雖然知道這個綠色夢想永遠只是一個夢想,柯勒一家還是決心在這片土地上一直耕耘下去。◇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189期【人物特寫】欄目 (2010/09/09刊)

本文連結: http://mag.epochtimes.com/b5/191/8473.ht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倫敦11日法新電)今天獲任命為英國新任外交大臣的赫格(William Hague),是政壇一位奇才,雖曾率領保守黨在英國大選中失利,如今卻是人氣最高、最受敬重的國會議員之一。
  • 出任英國新首相的保守黨黨魁大衛‧卡梅倫(David Cameron)是熟知媒體的改革派,他將自己失勢多年的黨改頭換面,變得有當選機會,這點經常被拿來與布萊爾(Tony Blair)相提並論。
  • 很多商家希望能通過更有效地使用能源、減少浪費來節省開支。很多也希望更變成環境友好型商家。但是他們並不很清楚應該如何去做。霍利.哈倫是一位帶領商家們朝著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的女中豪傑。
  • (中央社雪梨24日法新電)英國出生的吉拉德(Julia Gillard)今天成為澳洲首任女總理。她是一名強悍的律師,也是女性主義先鋒,一路闖蕩達到今日的地位。
  • (大紀元記者何蔚綜合報導)朱莉婭吉拉德在6月24日創下了一個澳洲歷史記錄,在贏得黨內多數的支持的情況下,取代原總理陸克文,成為全國第一位女總理。

  • 美國警方表示,知名漫畫家哈維.皮卡(Harvey Pekar)於克里夫蘭逝世,享年70。皮卡把自己不光彩的藍領生活,化為一系列漫畫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