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僵尸公司”的生财之道

人气 39
标签:

【大纪元2011年10月24日讯】最近大陆媒体披露上市公司*ST盛润,以“壳公司”的角色重新进入国企集团,是一场“既吃国家,又吃股民”的财富游戏。据悉,今年10月18日,*ST盛润跌停,而在此之前的十多个交易日里,这只股票有过9个跌停板,但从8月10日至9月26日,这只股票曾连续拉出18个涨停板,涨幅高达140%。

据《南方周末》报导,在此前长达5年多的时间里,*ST盛润作为一家没有任何主营业务与营业收入的“僵尸公司”,背负着高达数十亿元的债务,只能靠债务重组和变卖资产勉强维系上市资格。

今年8月10日,停牌一年多的*ST盛润伴随着一则重组公告正式复牌。公告称,公司拟以4.3元/股的价格,新增发行9.38亿股股份换股吸收合并富奥公司。如果成功重组,*ST盛润将摇身一变成为净资产近20亿元的汽车零部件公司。

*ST盛润的历年财报显示,该公司自2006年以后便没有任何主营业务,之所以至今尚未退市,全靠2006年回拨坏账准备金和2009年拍卖房产所带来的非经营性收入,得以避过“连续三年亏损”的退市门槛。其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股东权益为21亿元,相当于11,000余名股东人均负债近20万元。

媒体调查发现,一家名为瑞福德投资的企业及其关联企业不仅实际控制着包括*ST盛润在内的三家上市公司,而且在过去数年中以种种手法将*ST盛润的两大主营业务安吉尔饮水机和嘉年印刷剥离,使得*ST盛润成为了仅剩巨额债务的“空壳公司”。

位于深圳泰然工业区的盛润股份公司,一身着便装的女士对《南方周末》记者称:“我们不做业务,主要是做股票经营的。”点明了这家上市公司过去多年的经营实质。

“国有资产保值”造就一群新的“改制富豪”

据资料显示,*ST盛润的前身*ST英达,即由深圳市轻工局转制而成的莱英达集团,1998年时集团下属企业达192家,总资产80亿元,并曾是深圳市计划重点培育的六大“超百亿”国企集团之一。

2000年前后,由于前期的盲目扩张,加上对其它企业贷款担保造成的巨额负债,包括莱英达集团在内的一批大型国企纷纷陷入资不抵债的经营困境。

大陆国企改制的风潮将上市公司带到了命运转折点:*ST英达从2001年就开始了“金蝉蜕壳”的准备:一方面利用财政部颁布的“八项计提”政策,令上市公司负债剧增;另一方面则通过司法途径,将上市公司内尚存的优质资产判决剥离。

一年多的时间,*ST英达净利润从600多万元的盈利变成近10亿元亏损;这其实是彼时一批国有上市公司改制潮中毫不起眼的一例。其后的事实证明,这种行为不但没有达到所谓“国有资产保值”的目的,反而造就了一群新的“改制富豪”。

据悉,在2001年到2003年期间,包括安吉尔饮水股权在内的一批优质资产,均以司法拍卖等形式被转给另一家公司,其后数年经过多次股权变更后,于2005年2月却变成了由瑞福德投资控股90%的私营企业。而股东变更的背后,更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企业控制权争夺战。

2004年11月23日,莱英达5位副总级高管面见国资委官员,状告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承友在改制过程中“非透明操作,涉嫌侵吞国有资产”。一知情的国资部门人士表示,在深圳国企改制阶段,很多企业内部都爆发过类似的“争夺战”,像莱英达集团这样动静闹大的,主要还是因为“利益摆不平”。

这一风波的源头乃李承友意欲成立一家影子公司控制莱英达。他在这一影子公司里的股权比例高达47%,引发其他“内部人”不满,结果公司成立不到一周就被举报,成立不到两个月即被注销,可谓“短命公司”。

最后的结果是李承友败北。莱英达集团随后进入所谓的“二次改制”。作为莱英达影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也在12月底从李承友被更换为郭民,影子公司亦更名为“瑞福德投资”——这就是今天市场所关注的“瑞福德系”的发端。

而这场股权争夺战中“意外”的胜利者郭民,及原莱英达集团的数名高管,在其后几年中搭建起了股权结构错综复杂的“瑞福德系”,将当年李承友没有来得及“掏干净”的上市公司再度掏了一遍。
(责任编辑:李平)

相关新闻
中国股市低迷 加息呼声渐高
房产税又上桌  中国股市重摔
端午节后 中国股市连跌 深指破1万点
中国股市  四大银行的提款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