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踏青

人气 3
标签:

再过几天,就是美国的退伍军人节。听说到那天,每一块碑前都会插上一面美国国旗。满山遍野同时飘扬着二十多万面星条旗的阿灵顿,一定更加蔚为壮观。仅以此文表达我对英雄的敬意,对美国正气长存、好运长在的祝福。

过了桥风比那边凉了许多,车没少,人没少,四周却是静悄悄的。敛声息语的我,想像着波特马克河在呜咽,想像着墓地会更幽寂,甚至想像着得拂去腐叶才可识碑文。不觉已到园门,看到的是人来人往,万木吐翠,碧空下一派生机。在中国不是扫墓的日子或被政治活动,墓地鲜有人迹。可这里,人比在美国其它公园看到的要多。还是那么自由自在,可脸上却平添些许庄重与坚毅。有的家庭是父母与三两个比肩的孩子,有的是扶老携幼三代,也有推着婴儿车的夫妇,甚至还有携孕妇同来的。在这将田园的自然与主题的用心完美结合的环境中,他们或是静静的、或是低声细语,看起来比在旅游景点见到的美国家庭更显得和睦。中国的公墓,打老远就是柏树摭天、青苔蔽路,越走越阴,直至后背发紧;门口却吆喝什么的都有,单是冥币就五花八门,美元、欧元、日元,能想到的都有;到里面还得按逝者的级别,受三六九等的接待。而这里没有任何商业设施,更没有强行推销祭祀用品的小贩;墓地上时而突起的,除了大树就是小树,如华冠,似长亭;接待厅的石阶下小径旁,三两枝淡色的紫薇、一丛丛亮丽的夏菊,给人以春去花还在的温慰。知道西人不兴烧纸钱,可是门口连个卖鲜花的都没有,令毫无准备的我难以为情。知道这里不用佯装沉痛悼念的面孔,但是在这鸟语花香、风景如画之地,得提醒自己不是游园。即使不了解西人的习俗,透过眼前的一切也能感知这个民族精神之一二。显然人家的墓葬文化更文明,更艺术,更注重精神。虽是他乡异客,祭扫为自由、正义、和平而献身的英烈,没人会拿你当老外。

  《命运》的回响

  七月的阳光下,碑石熠熠,芳草萋萋。整洁素雅的墓地、英俊诚挚的礼兵,令我这外人都被美国民众对爱国志士的厚爱所感动。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军人墓碑,这份沉重让我感到有点不适,头重脚轻。扶着路边的大树,向左看墓碑一望无际,向右看还是那么壮观。这些如波涛般起伏的白石,让人想起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那次海上登陆战。在贝多芬《命运》的号角声中,火光冲天,惊涛拍岸,勇士们前仆后继地再现人类与邪恶斗争的苦难,甚至是绝望。最终,从苦涩中冲出来的美国军人,洪水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长号嘹亮,歌颂勇敢,赞美自由。自由是有代价的,惨烈的场景,如今永远的定格在故乡的田园。也不知“葬礼进行曲”在这里究竟演奏过多少遍?我捂着心痛蹲了下来,不期然,1922~1944跳入眼帘,眼前又出现那位母亲,她静静的立在窗前,看着黑色轿车向自己驶来。这里还满填着旁人无法分担的哀戚与心碎。

  或许是泪水的缘故,我立在任何一块碑前看开去,碑的组合都宛如大写的希腊字母▽。好神秘啊,这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就像一个个作战整体,各有担当,相互接应。读几例碑文,就知道这里树碑,不分等级,不分官兵,一样的材质,一样的大小。生命本来就没有贵贱,而忠诚又怎能分出高下?联邦竟然连身后事都要管,这里每块墓碑下,烈士的妻子和未成年的孩子也可以安葬。能与骨肉再次相聚于美国梦中,真的是死而无憾了。正是美国对勇敢、奉献、忠诚施以大礼,“英雄不问出处”的公平安葬,才使得江山铁打、英雄辈出吧。不曾想美国人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演义的这么好。

  慢步在如沉睡、如苏醒的白石绿草间,心中回响着痛苦与欢乐的余音。这世上曾经有不少名噪一时的乐谱,如今许多已经被遗忘了,而《命运》却经久不衰地上演。同样,自那次大战之后,又何曾停止过战争与杀戮。逝者与生者、正义与邪恶、战争与和平,挥之不去。蜿蜒的小路带我到随军牧师纪念碑前,上面刻着这样一段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让我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一切;请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我所能改变的一切;请赐予我智慧,让我能够分辨这二者的区别。”细细想来,生生世世,谁又何曾不是在扮演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呢?虽不解因缘,难抵宿命,但是神从来都没有抛弃过人。当我们感到无助的时候,能记起三尺头上有神灵、善恶有报,多少会得到一些解脱。

  英雄走了,青山依旧。人们用这纯白与碧绿来咏叹结束与开始,英灵得以安息,生者得以慰藉。看过这些之后,更加痛恨用血色标榜与污染的反人类行径。我不敢苟同“没听过《命运》就如同什么也没听过。”但是我会告诉朋友,来过阿灵顿,再听《命运》兴许能体会到那里面有无法说出却又不能不说的精神,即自由的代价虽沉重,但是不自由勿宁死。


战地妇女的雕塑

  万绿丛中见温馨

  墓园的西南角,在绿树掩映中有座半圆形的花岗岩建筑,拱门上赫然写着:Womens Memorial,园内历陈妇女在军中服务的领域和功绩。除了作为医护人员外,二战中有了第一批女飞行员,把飞机从工厂开到基地。直到志愿兵役制后,女性才可以上前线,从此女性的潜力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Womens Memorial告诉我们,残酷的战争可以摧毁如花的生命,但岁月却无法淡去人们对女性坚贞情操的赞美及温柔天性的缅怀。真的好感动,为他们对女性军人敬重中别有的温情,也为那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女兵们。听说越战墙落成时,因为那组士兵雕塑都是男性,舆论有些微词。1993年在其东南角又增加了一组雕塑,是三名女护士在战地救助的身影。华盛顿遍地都是雕塑,走马观花是看不出门道的。可是如果听过下面的故事,或许能领会为什么文明国家表现战地妇女的雕塑不可或缺。

  说得是911那天上午,安德鲁空军基地的女中尉希瑟‧潘尼正在参加简报,突然有人进了说有架飞机拦腰撞进世贸中心大楼。大家还以为是哪个开小飞机的笨蛋。当第二架飞机冲撞世贸中心时,才意识到开战了。就在第三架被劫客机冲进五角大楼的同时,情报显示第四架飞机,甚至不止一架,正朝华府而来。此时战机要完成导弹装填需要一个小时。分秒必争的关头,必须立刻升空拦截。潘尼的教官沙斯维尔少校对她说:“跟我来。我来撞驾驶舱。”潘尼答道:“那我就撞机尾。” 这是作战计划,同时也是英雄之约。就在另外两架战机准备导弹时,沙斯维尔与潘尼已升空,两人机上只有105枚铅弹头子弹。潘尼说:“我们无法击落客机,只能去撞。”如今已是少校的潘尼说,当时她想到过在冲撞前一刻弹射逃生,但想到战机可能因此无法击中目标时放弃。她说:“你只有一次机会,不能因为跳机而误事,对吧?”当时她认为那将是此生最后一次升空。最后她说:“联航93航班的乘客才是真英雄。” 潘尼的机师执照是念普度大学文学系时拿到的,原本想当老师,国会立法许可女性参加战斗飞行,她率先报名,成为空军121战机中队第一位女飞行官。

  潘尼的故事,让我看到美式女英雄的荣誉感,源自于文化、道德细无声的滋润,体现在充实、自信的丰富生活中。女性军人的雕塑,颂扬的正是作为公民的责任与良心,国家为她们的勇敢、奉献感到骄傲。没有妇女节,可是人家既不限制女性自由发展,又善加爱护她们的天性。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妇女,首先是尊重她们的天性。好喜欢这个忧而不伤的地方,这园内充满了女性的温馨,如一杯清明的香茶荡气回肠;那园外摇曳的紫薇,和着风声似在演奏思乡的篮调;而那几棵高大挺拔的松树,如护花使者般温情脉脉。看罢这至情至义的园中之园,不禁令人遐想,长眠于此的她们来世还会选作女儿身吧。虽然天地两茫茫,不尽的倾诉在这儿寄放、在这儿升华。不思量,自难忘。


肯尼迪总统墓地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在阿灵顿只安葬了两位总统,其中之一就是肯尼迪。穿过几棵像屏风似排开的山楂树,有一小块平地,边缘有面半圆的矮墙,四下张望也没看到想像中超豪华的墓与碑。是人们低首驻足的动作,使我发现了那块平卧着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面仅刻着亡者的全名,和他的生卒年月。碑后有个用四块藕色花岗岩拼成的圆盘,盘中燃着一支长明的火烛。是啊,人死并非都如灯灭,可谓独具匠心;我猜还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意境。都知道杰奎琳才情甚高,不像这位总统,在国内看到听到的除了蜚语就是诽谤,还捎带对人家民选总统制度的抨击。可是美国人却让他们的总统高卧在山岗上,从这里可以看到河那边的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甚至国会大厦的轮廓也清晰可辨。真是太妙了,这边、那边,祝福、缅怀,一阵风就快递了。想必西人的风水先生也是有高人指点的吧。

  石墙上刻的是肯尼迪先生风华正茂时就职演说中的一句名言:“同胞们: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全世界的公民:不要问美国愿为你们做些什么,而应问我们在一起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还是竞选好啊,简直是“一语天然万古新”,半个世纪之后才听闻此言的我,仍能被其坦荡、直率却不无理想的气魄所鼓舞。不仅让我想到在冷战异常激烈时期,美国民众需要鼓舞,世界和平需要大家维护的时代特征,还让我看到一个坚强、睿智、务实的领袖。什么叫“一语惊人”?莫过于躺在这儿也能还自己英雄本色,流言无伤大雅。我迫不急待地想要了解这位英年早逝总统的作为。

  正面报导很多,如:肯尼迪总统在不到3年的总统生涯中,处理了一系列重大危机,如“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以及与前苏联签署了《核禁试条约》,相对缓和了美苏两国的冷战紧张对峙。在他的任期内,美国的太空计划获得了重大突破,为美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声誉,等等。民选总统的价值究竟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听说绝大多数美国人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听到肯尼迪被刺的消息时,他们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数十万美国人涌向华盛顿参加他的葬礼,全世界数百万人通过电视收看了葬礼转播。近四十年过去了,美国人民仍然缅怀他,因为他给美国人民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就在他的继任者们开创美国新的历史时,美国人仍然为他的领导才能、为人以及成就感到自豪。在中国,百姓虽不懂政治,但都知道躲着“政治”这顶帽子,而这位民选总统却是在鼓励民众参与政治,关心世界和平。他唤醒了我也想参与投票选举国家领导人的愿望,人人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力不是吗?

  石墙下是一面坡地,仍是墓碑成阵,它们中间立着一棵拔地参天的橡树,如帅旗一帜,总统麾下也是英雄无数啊。再绕过那几株山楂树时,发现上面挂满了木青色的果实,而且每一棵上都均匀地缀着绛紫色的细丝,是那般精致。见过青涩的、红透的,而如此吸取天地之精华,吐露收获之憧憬的果实,还是第一次看到。我想肯尼迪总统最后的笑容应该也是这样的吧。


李将军故居



  苦酒酿英雄

  阿灵顿山顶上有座雅典神庙似的殿堂,不知道它的来历时,看作是整个景观的点睛之笔。可当了解到那是南方统帅李将军的故居、里面陈列着当年那个家庭生活原貌时,十分诧异。在中国敌人是世代不得翻身的,何况当年要是没有李将军去南方,我想南北战争也不至于苦战4年。更令人瞠目的是,李将军的长子,二十年后到法院告联邦政府未经合法程序侵占私人财产。法院判联邦政府败诉,将阿灵顿物归原主。老实说,对当时北方军把阵亡者埋在景色迷人的庄园,并不觉得过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侵华日军把清华学堂当马厩,红卫兵十万人在曲阜毁坏文物6000余件,等等,中国人什么野蛮没见过;对美国若以任何借口没收这块土地,也会觉得合理,胜利不是已经证明联邦是正确的吗?黄浦江西岸的洋房不也是私人的吗?马列子孙用枪杆子说缴就缴了,六十年后又出台保护私有财产的政策,没听说谁来跟它打官司嘛。我们的脑子早已被所谓的“阶级仇、民族恨”搅成了浆糊,一时很难理解阿灵顿变迁史的。后面更有意思,鉴于阿灵顿事实上已成为联邦军人的墓地,有几百个坟墓在各个山坡上,联邦政府和李家谈判,提出以十五万美元买下阿灵顿,李家同意后,联邦这才正式成为阿灵顿的合法拥有者。世界上竟还有这么讲理的国家,公民如此有尊严,私人财产如此神圣不容侵犯,中国人听了心中五味翻滚。非但如此,联邦政府还尽可能地恢复了阿灵顿宫的原貌,让这希腊文艺复兴式建筑展示它的历史,纪念这片土地和它的主人。并于1925年,将阿灵顿宫改称为李将军纪念堂。一个人的故居,在墓园内供人参观,这恐怕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吧。为什么败方统帅能在国家公墓享有如此殊荣,参观者如朝圣般涌来?听过他的故事,你也会来朝圣。


罗伯特 . 李将军



  李将军故事之一:1861年,北南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南部各州宣布退出联邦,组织起“南部联盟”。4月15日,林肯政府发布了讨伐令,统一的美国顿时陷入了内战之中。联邦中有一位叫罗伯特‧李的将军,听到讨伐令时,顿时泪流满面。他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国家会陷入到要用战争来维护的地步。将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点军校,在美墨战争中战绩辉煌,作为联邦的名将,他即将被林肯总统委任为联邦军司令,平定南方叛乱各州。而他的故乡就在南方的弗吉尼亚。1861年4月17日,弗吉尼亚加入南方分离阵营的消息传到阿灵顿。李将军感到一种被撕裂的痛楚,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他服役三十年的军队,要去攻打他家乡父老,而自己是一个效忠军队的将军。可是,他并不认为这场战争具备道德依据和合法性。这位能征善战的将军,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的人民,他无法率领自己的军队去屠杀自己的同胞和乡亲。1861年4月21日夜,它将自己关在卧室,彻夜难眠。而卧室的窗口正对着华府,那里正等待他去上任。 翌日凌晨,脸色苍白的他手持3封信,下楼来。一封给国防部长:辞去联邦军队职务;他在信上写道:“我一直无法下定决心举起我的手来反对我的故乡、我的亲戚、我的孩子们和我的家人。因此,我辞去军队职务。我真诚地希望:除非为了保卫我的弗吉尼亚,我将永远不必拔出我的剑。”一封给他敬重的司各特将军:“我将永远记取对您的感激,直到我的坟墓。”同时解释了他无法在南北的对峙中保持中立。他说他听到了“职责”的召唤:“‘职责’是我们语言中最高贵的词,你要尽责,不能多一分,更不能少一分。”这段名言现在就镌刻在阿灵顿国家公墓的廊柱上。第三封信给他的姐姐:“我无法举手来反对我的亲友,我的家园,因此我辞去了军职。” 后来,他曾经在给侄子的信中写道:阿灵顿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钟爱、最依恋不舍的地方”。

  李将军故事之二:1865年4月9日,在南方联盟正式投降仪式上,林肯委派格兰特将军去受降,而南方则是由李将军出席。李将军起草了他戎马生涯中的最后一份告将士书:“我无需对这些身经无数恶战、始终坚贞如一的勇敢幸存者说,我同意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不信任你们,只是因为感到英勇和忠诚是无法补偿继续战斗所招到的损失,所以我决定避免无谓的牺牲。我永远敬佩你们对自己国家的坚贞和忠诚,永远铭记你们对我本人的宽宏大量,我在此向你们全体深情地道别”。那天,胜利的格兰特将军,提早到达受降地点,并耐心地等候对方的到来。约定的时间一到,李将军准时出现在门口。格兰特将军见到对手不禁愣住。因为,站在会场外的李将军,跨着威武的俊马,银白色头发和胡须修剪整齐,军服笔挺,铜扣珵亮,胸前的勋章整整齐齐,带着雪白的手套,穿着光亮的皮鞋。威风不减的他与头发蓬乱,满鞋灰土,衣服皱皱巴巴,甚至连领口的纽扣都不知掉哪去了的格兰特将军签订了投降书。在投降协议中,他提出让自己放下武器的士兵留下马匹去耕种土地。他劝说其部下,回家乡去,做一个美国的好公民。强调:“为重建和平与和睦尽力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受降仪式完成之后,格兰特将军不禁好奇地问李将军,为什么穿得如此整齐。李将军说:“真正战败的不是我军,而是南方联盟中由政客所操控的政治团体。我是个军人,虽然在战争中失败,但是我仍然对我的军队负责,所以,不能对不起这套军服所代表的意义,更不能对不起自己,特别是对当初成为美国军人时所许下的誓言!” 1865年9月18日,他独自到小镇列克星敦,为他牺牲的战友、西点同学“石墙”杰克逊和144 名战死的士兵守灵。并在那里出任濒临倒闭的华盛顿学院院长。 那时的华盛顿学院只有4位教授,招收40名学员。出任院长的他同时又是教务长、规划主任、教员顾问,甚至还是采购员、管理员,而协助他工作的只有一名秘书。这位西点军校的高才生、职业军人出身的新院长坚信,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他对学生在学院大声喧哗采取了宽容态度。但是,他特别强调向学生灌输个人荣誉感。学校只有一个校规:每个学生都必须做个绅士。直至今日,学校唯一可以开除学生的理由,就是违反和玷污这个荣誉制度。他废除了必修课制度,采用选修课制度,并在选修课中设立了新闻学,亲自制订了美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大纲。他创立法学院,开设了化学、力学、土木建筑、现代语文等课程,还觉得不够,他又筹备再开商业、银行管理、保险、铁路、电报等课程,甚至还准备增设一个农业专业,办一个实验农场。在将军的领导下华盛顿学院蒸蒸日上,在校生从40名发展到400名。这一切还是源于责任。

  回想我所听过的英雄故事,所以盖世,大多都是处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成就的。他们或是乱世英雄,受野心驱使什么都敢做,但做不到磊落,坚持和节制;或是草莽英雄,凭冲动超越常规,但是缺少理性、担当和自律。李将军是在道德的考问中痛苦地思索,他从不赞同南方分裂,他热爱父辈们参与建立的合众国。但是,基于道德的立场,他也不赞成北方以武力解决南方分离的诉求。思考再三他,端起了一杯苦味更浓的酒。所以说是杯苦酒,是因为当时都处于“有事才有知,而非有知才有事”中,个人的前途和利益尚可直观,而是与非、道德与良心,得到以成败论英雄时,才会拉下盖头来。在政客的喧嚣、社会的动乱中,他坚守着个人的权力及善良的本性。回到家乡,为了抵制国家分裂,他不停地说服南方领袖不要分裂祖国。但是,他的努力没有奏效,而北方的炮火已经向他的故乡袭来。万般无奈之下,他出任了南方军队的统帅。他写那三封信时,就知道自己离开阿灵顿意味着抛弃三十年来所建立的地位和荣誉,也知道此一去凶多吉少。但是他没有把才智用在维护个人的名利上,而是以军人的赤诚对国家和同胞表达了他“不能多一分,更不能少一分”的清醒。所以,当他得知美丽的庄园成为坟岗,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当他率部投降时,连发须都不乱丝毫。有位哲人说:“生与死是一致的”。读一位英雄怎样对待生,比看如何面对死,更发人深醒。他的一生,将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历练为处事的风格;把进退有度、宠辱皆忘化作对生活的态度。正是这种人格的力量使他自己一生都走在英雄的路上,用仁慈、勇敢、卓越、理性与风度写就职业军人的风范。端详戎装崭新、美须银白的李将军画像,引起我那么多的尊敬,超过以往看过的任何军人肖像。是新大陆的文明、是内战的硝烟成就了这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与人”的真英雄。这样的英雄,确实是美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我们动不动笑人家的历史短,那些被阉割的历史再长又怎能引以为鉴呢?现在中国人已经不相信死要“重于泰山”的蛊惑了,因为事实上人们活得比鸿毛还轻。然而李将军的故事告诉我,不要忘记人的权力和尊严,任何时候要依善而为,要勇敢的为自己而生,这都做不到,何谈为苍生?

  离开阿灵顿之前,我在接待厅外的石阶上坐了良久,回望起伏的石碑,如一张张立体的活页,荟萃联邦各州优秀儿女的故事,记述美国从痛苦走向智慧,从智慧走向勇气,从勇气走向希望的历程。不到阿灵顿,不知道什么叫人的尊严;不到阿灵顿,不知道什么叫尊重妇女;不到阿灵顿,不知道民选总统的魅力;不到阿灵顿,不知道什么叫人权意识;不到阿灵顿,不知道美国英雄首先是问心无愧的人。这如田园般恬静,如史诗般壮丽的美国军人之墓,我会再来。朋友,当你做有氧运动时,可曾想到心灵也需要踏青?去阿灵顿看看,那里漫坡碧透。 ◇

相关新闻
亚特兰大枪手劫持公交车
大型货船失控导致南卡主要桥梁关闭
坎普批准1,690 万用于乔州基础建设
亚特兰大台美菁英协会举办台湾文化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