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美食记忆地图

韩良露 图片提供:韩良露

人气 63
标签:

从西门町到东门町
美食的历史也可以从地域来谈。台北最早发展的地方可以说是艋舺和大稻埕一带。这两者当中前者更早一点。例如你今天想吃最古早的古早味,去艋舺一定找得到,大稻埕还不一定有。但是大稻埕是洋商最早发展的地方,有很多洋楼,所以在饮食上也呈现出混杂的特色。到了日本殖民时期,日本人大力发展城中地区,因为艋舺和大稻埕都是城外,西门町等于是闲置的地段,后来就变成了坟场。日本人找建筑师来设计红楼可谓用心良苦,他们运用了中国的八卦和西洋的十字架元素一起融入其中。西门町的兴起和日本的建设很有关系,因为盖了红楼,日本人开始引进很多洋货贩售,周边也跟着开起许多商铺。

日本殖民时期很多的建设,后来国民党政府来台湾就直接接收了。西门町等于间接同时拥有了日本和外省难民的色彩,当年非常多知名的外省馆子都开在西门町。以外省族群来讲,山东和上海(江苏)几乎是两大族群,因为青岛和上海都是沿海港口,相对内陆来讲,居民容易迁徙。衡阳路上不仅外省馆子特别多,路边也有很多外省老兵在卖自己的家乡口味,形成西门町一种很特别的移民饮食文化及经验。


湖南辣肠,不仅有丰厚的口感,更承载着浓烈的族群乡愁。

接下来兴起的就属中山北路。中山北路一段到七段,将近天母一带,可以说是台北最具异国风情的一条路。当年经济起飞的时候,所有重要的中小企业几乎都落脚在中山北路,中山北路的繁荣几乎等于是台湾经济进入黄金时期的象征。当初国民党政府刚来台湾,对日本一切事物相当敏感,几乎严厉禁止,所以日本料理只能偷偷开在一些小巷子里。但是内行人如果想吃一些道地的日本料理,都知道要去中山北路及林森北路的巷弄里寻找,这其实是有地缘关系。

当年日本统治台湾的时候大约有四大聚落:第一种是大官员,都落脚在小南门、牯岭街一带,所以那里动辄有七十坪、八十坪、百坪的大房子。然后是中等官员,就住在丽水街、永康街、温州街一带,大约四、五十坪,现在去逛都还能看见一些日式老房子。然后就是一般来台湾发展的平民百姓,都落脚在西门町长沙街附近。最后一种就是贸易商人、社长,他们都住在林森南路、林森北路一带,当时这里由日人规划成繁荣的大正町。所以林森北路至今仍保有些许日本风情,像一条通、七条通这些,不是没有原因,城市轨迹的饮食性是这样来的。


永康街知名老牌餐厅高记。 

再讲到东门町一带。当初国民政府来台带来了很多文官武将,其中文官体系大多是来自江浙一带,多半落脚在东门町。所以鼎泰丰、秀兰小馆、高记、东生阳等等……这些出名的江浙菜,都从永康街、信义路一带开始发迹。这也是我们家会从新北投搬到临沂街的原因,因为只有东门市场能够买到我父亲怀念的那种家乡味。

市场与美食的轨迹
“市场”也是了解台北族群口味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我今天想做我外婆那种台南菜,我就会去大龙峒、迪化街、新富市场三个地方买。如果要做我父亲的江浙菜,我会去东门市场和南门市场。如果要做意大利菜、西班牙菜,我会去东区,东区就意味着要买新兴食物。天母和东区很类似,但是更异国一点。


南门市场能买到最齐全的外省杂货,吸引不少饕客。

单单从食材的购买上,我们就可以谈非常多的细节和背景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台北很有趣,可以区分出许多小单元和小区域,而背后有这么丰富的族群在传承他们的饮食文化、在记忆他们家族的饮食史、在重温自己家族的味道、在追寻一种对家族的情感。


东区美食呈现出各国混血风情,日本料理店出现在东区街头,一点也不突兀,自成台北一道风景。

东门町之后的新起之秀,就是东区和天母。东区的兴起完全是商业因素,她是完全没有经过都市计划就成形的区域。台北市的都市计划做得最好的就是南区,因为当时日本针对南区的邻里巷弄都做了很好的设计,所以南区到处都有小小的公园,东区的公园就很少。南区很多公家机关,入夜后就熄灯,没有办法从这一条街一直走到下一条街;东区没有古迹、法院,较少公家机关和行政机关,到处都是巷弄,所以可以彻夜灯火明亮,打造出繁华的夜生活。从饮食观点来看,东区也是全台北市饮食文化最混血的地方,日本料理、意大利面、本省菜、外省菜都有,充份呈现台北混杂多元的饮食特色。

--转载 马可孛罗《台北学:幸福城市的风格地景》@

相关新闻
台北美食展  经典料理上菜
奢侈税触底  台北市房仲数回升
美丽台北  建35条林荫大道
打拼台北观光  韩星赵敏基推荐珍奶
纪元商城
这种肥皂不会耗损 永远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里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这种杯子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个被捕
这些亚马逊好物 让你生活品质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