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授谈林徽因家族才女的爱情悲歌

font print 人气: 22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1年09月12日讯】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计算机系主任、教授孙贤和,在FT中文网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概述民初才女林徽因之后,清晰的展现了一个家族中不同女性的命运,同为名门之后的林樱出国便学有所成、名满天下。而同样拥有才华的林冰留在大陆内,经历了文革的摧残,以及所留下的后遗症,引人深思。

一次文革,断裂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化根基,文化底蕴的缺失,呈现出来就是浮躁、不安;物欲横流和没有道德底线的不择手段。在文革的冲击之下早已支离破碎的文化传统,没有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慢慢恢复,反而在高楼大厦中渐渐消失,在纸醉金迷中沉埋。

林冰:被革命耽误的才女

文章称:“林徽因是文学、建筑、美术三栖的才女,她的爱情故事同样脍炙人口。林徽因的侄女林樱也是蜚声中外的才女,刚刚从奥巴马手中接过美国国家艺术奖的她,擅长以建筑的艺术形式表达人们的精神感情。林桓说:‘林家的女子都聪明绝顶,做任何事都心想事成。’作为林徽因的弟弟、林樱的父亲,林桓说这话自然有其根据而底气十足。”

不过,在孙贤和看来:“林冰是我知道的最有‘林家味’的女孩。比照年轻时的照片,林冰与堂妹林樱有几分相似,但却又漂亮许多。她是那种淡淡的像仙女一样的美,几分经典、几分清香,端庄中透露出高贵,清纯里混杂着骄傲,让人见后久久难忘。小时候的她冰雪聪明、秀丽可人,是林家众人宠爱的对象。”

“文革后考大学,出国;继而读博士,做教授,与儿时的生活渐行渐远。林冰做为独生女,却要照顾在文革中受到惊吓而得了精神分裂症的母亲。她因而一次次错过了上学的机会。母亲去世后,受到沉重打击的父亲又很快卧床不起,直到2003年去世。

今年与林冰再次相见,她说当年为了照顾父亲,很早就从单位退休了。父亲去世后,她到一个学校工作了几年。学校搬迁后就没有再工作。唯一的儿子在新疆工作,今后的打算就是要搬到新疆与儿子同住。她的话让我听得一阵阵心酸。晚年而搬到新疆去住,这算是林家女子的心想事成吗?”

传统爱情观让林徽因没有选择徐志摩

林徽因的爱是刻骨铭心的。彩虹驻处,留下了一代才子佳人的浪漫童话。林冰的父母林桓夫妇的爱,也是刻骨铭心的。然而雷鸣之后,留下的却是残垣断壁,凄凄惨惨,让人叹息。

林桓的太太林洛和林徽因一样,也来自福建的名门望族,是福建长乐林家的千金。林洛的爷爷、太爷爷都是清朝的翰林、学政,其太爷爷林天龄更做过吏部侍郎,国子监祭酒(总监),是同治皇帝的师傅。林洛的母亲来自人才辈出的浙江瑞安黄家,是几可与林徽因齐名的才女黄宗英的姑姑。

林家与黄家是世交,林洛的爷爷与外公又是同期进士。林洛的父母,林久都与林黄季才是指腹为婚的。虽是指腹为婚,但郎才女貌,门当户对,情投意合,相亲相爱。他们几经战火,几经分离,没有纳妾,没有绯闻。林夫人季才1957年61岁时去世。夫人去世多年,久都也没有再娶,直至1969年去世。二人育有二子五女,个个优秀。他们的婚姻是美满而幸福的。

中国旧时的社会关系是以家族为纽带的。那时的爱情、婚姻是以家庭、家族为基础的。传统的爱情,是亲情的延伸;传统的婚姻,是家族的延续。以亲情为基础的爱情,比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往往要牢靠得多。从那时的爱情观点来看,林徽因当年选择了世交梁思成,而没选择飞来才子徐志摩,是自然而然的当然之选。

在林徽因16岁踏上英伦三岛时,她已是一个亭亭玉立的中国大家闺秀了。她的爱情可能萌发于海外,但根却是深深地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她的美是古典的美;她的爱情,虽伴随着西式的浪漫,却是传统的中国式的爱情;她的才华体现在对中国古建筑艺术的保护与发展上。林徽因是“中西合璧”“洋为中用”的中国传统式才女,她能受到中国各阶层人们的喜爱是有其道理的。

为追求真爱 林洛宁愿不做周恩来的翻译

林洛据说是长乐林家女孩子里念书最好的一个。解放前已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解放后又毕业于中国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曾给周恩来做过翻译。为了爱人,她放弃了在外贸部优越的工作和北京舒适的生活环境,陪伴夫婿来到了武汉。又是为了爱人,她没有选择去武汉大学外语系教书,却与林桓同赴了武汉重工,宁可屈居车间会计。

文革中林桓与另一“牛鬼蛇神”同关一室。一个晚上,那人趁人不备,自杀身亡。消息传来,却误称为林桓自杀了。受此一惊,林洛精神失常,从此落下病根。反反复复,直到去世。林洛的爱,是那种一直浸到了心底,以至神经末梢的爱。爱一失,神自断,神智重伤而无法复原。其爱之深,应胜过金岳霖的终身不娶,胜过徐志摩诗中爱的呼唤。令人扼腕的是,在那疯狂的年代,爱一个人越深,会伤得越重。爱仍在,神已失。人生悲剧,何至如此!

人是爱情的载体。爱人的人,需要生活,生活需要适当的社会环境。林徽因是幸福的,她爱在豆蔻年华,追求在可以追求的岁月,贡献在可以贡献的年代,没见证那诋毁知识,摧残人才的“破旧立新”。

孙贤和认为,林桓则不同。他印象中的林桓,沉默寡言,绝少开口。即使他一言不发,也已因为其父、其姐、其家庭,而带上了原罪。一开口,就是毒草;话都不敢说,还怎敢留下言情的只言片语?怎敢记下心中的风花雪月?虽无诗书留证,但他对妻子用情很深,在她病后十几年里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地照顾。妻子去世后,他自己的身心也彻底崩溃。平凡的一生,已将他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无知识无以成才。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积累。知识需要传承。传承同样需要良好的环境。林徽因是幸运的。她成长于其父事业的巅峰时期,先英国而后美国,接受了当时世上最好的教育。良玉生辉,铸就了中国一代才女。林樱也是幸运的。她成长于俄亥俄大学的校园中,就读于世界名校耶鲁大学,聪慧、勤奋,加上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她21岁就脱颖而出,一鸣惊人,设计了越战纪念碑这一传世佳作。

与林樱同辈的林冰有林徽因之美,有林樱之慧,却少了环境和际遇这一要素。文革改变了她的一生。当林樱在俄亥俄的花园别墅中,静静地阅读,轻轻地遐想的时候,不到十岁的林冰,面对的是关在牛棚里的父亲和神智失常的母亲。林家的亲戚远在北京,均自身难保,且鞭长莫及。那艰难的岁月,林冰弱小的肩膀是如何将重负扛过来的?人们无从知晓,她也从不说起。

当林樱在耶鲁大学像城堡一样的学院里忘情地吸取知识,然后一举成名的时候,文革后的林冰正带着她的母亲,遍访名医,希望能够恢复母亲的健康。林洛1994年,68岁时去世;林桓2003年81岁而终。他们都以多病之躯,而得以高寿。这中间,林冰为父母倾注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大的牺牲,恐怕永远没人能说清。林冰是坦然的。她做了她能做的一切,问心无愧。遗憾而惭愧的是我们,是共和国的历史。祖国浪费了多少人才?多少青年失去了他们宝贵的青春,失去了成才的机会?悠悠人生,蓦然回首,林冰、林樱这一对堂姐妹那不同的的人生轨迹,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相对比的悲伤

文章在最后写道:“林冰还要为爱再次作出牺牲吗?她这一走,今生今世,她与林樱还会有交集吗?我问自己。望望西湖边的林徽因纪念碑,望望眼前已不再年轻的林冰,我手足无措,无以回答。

林樱有才,却从父辈就已移民美国,早早嫁与犹太人为妻了。林冰有情,守在祖国,却在一步步走向大漠深处。我站在机场海关的大厅里,不知自己身为何人,人在何处;不知应当排在访问者的窗口,还是站在本国居民的队里。困惑迷茫,不知根在何处,落向何方。

林徽因的故事已成为历史,林冰的故事仍在延续。冥冥中我似乎听到那远方大漠中传来的声音:‘不要想念妹,妹只是一个传说’。这真实的要去新疆了,去克拉玛依那神马去过的地方。”

(责任编辑:乐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6月2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程启峰高雄二日电)中国近代首位女建筑师林徽因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展,今天在国立高雄工艺博物馆
  • 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细说了文命中严凤英之死。这件事官方在多年前已有报导,只是细节被刻意隐瞒了。这一篇文章把这隐瞒多年的细节披露了出来。

      誉满天下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被迫害致死,这类事情在文革中十分普遍。我们知道,那是一个没有法制的年代。连国家主席都不能自保,惨死狱中,别人也就不要奢望了。

  • 严凤英,黄梅戏女演员,原名鸿元,又名黛峰。1930年4月19日诞生于安徽安庆市,出身贫苦,幼时因喜唱山歌和黄梅调,触犯族规,被迫离家。
  • 《南方周刊》在中共抢权60周年之际,评选了60年来中国最美的12位女性。其中特别让人关注的是张志新,安徽的黄梅戏演员严凤英,以及曾经风靡一代人的演员杨丽坤。
  • 黄梅戏原创舞台剧《严凤英》,目前正如火如荼的在全国巡演,“小严凤英”吴琼用自己的深情和精湛的技艺一次次地将“严凤英”带到了观众面前。1月7日至8日,《严凤英》将回归大师故里安庆,虽多次在安庆演出过,但吴琼每次都感觉与往常完全不一样,因每次都是对自己进步的一次检阅。
  • 近年来,香港新世纪出版社连续推出了原文革中林彪反革命集团成员邱会作和黄永胜等人的回忆录 --《邱会作回忆录》(上下册)和《军人永胜》。连同香港北星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心灵的对话》、《岁月艰难:吴法宪回忆录》(上下册)等,在中共官方今天还继续掩盖文革真相的大背景下,从难得的角度、通过有份量的当事人的回忆,拉开了一角上层的黑幕,更为千万读者归还了他们早就应当有的公民知情权。
  • 近日,在中国大陆几个狭小地区,由官方人物为主导,人为地掀起一股股唱红歌的丑陋浪潮,与此相应,在“中国战略论坛探索争鸣”栏目等网络论坛上,也自发地兴起一股股揭露批判文革余孽的正义旋风,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欣慰。它有力地说明残害中国人民长达十年之久的文革虽然有人在怀念,在颂扬,在期待,但毕竟也有人在警惕,在阻挡,在反击。然而,欣慰之余,却也不能不使人感到一丝悲凉,一丝郁闷,一丝无奈,这就是在警惕阻挡反击文革余孽的自发旋风中,却屡屡有人以邓小平的语录为武器来揭露反击那些怀念颂扬期待文革的文革余孽,似乎邓小平是个反对文革否定文革的英雄,殊不知,历史已经无情宣判,邓小平根本不是什么反文革否定文革的英雄,而同样是个文革余孽,是个坚持文革发扬文革的急先锋,是个与毛泽东一样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残害中国人民的凶手。
  • 我上《中国文革研究网》已经有3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个网上,我发表了自己在“文革”研究方面的一些见解,虽然这些见解并不适合此网站大多数读者的口味,但是,它作为“文革”研究中的一种并没有受到排挤,相反我的一些文章通过此网还传播到“地方文革研究网”。虽然在网友的评论中,有人把我作为“资产阶级民主派”对待,我也不甚难堪,无论怎么说,文章一旦发表,它就是“公器”了,所以,对它的评论就免不了人多口杂。
  • 看过辛子陵《红太阳的陨落——千秋功罪毛泽东》之后,对于众多文革迷雾,变得豁然开朗,水落石出了。
  • 中国人说的太子党,是指共产党建政时期,第一批党、政、军高官的子孙,亦即“官二代”乃至“官三代”的总称。他们仰仗父辈的至高地位、权利、威望和庞大的社会关系网;利用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念,以及政府为他们创造的种种发财暴富的门路渠道;乘着共产党“改革开放”提供的大好机遇,他们贪婪的侵吞、霸占、盗窃、掠夺大量国家财富,一跃成为中国最富的人,从而奠定了他们夺取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共产党还利用手中掌控的组织、人事大权、采用文革中坐“直升机”乘“火箭”的非正常方式,抢先提拔、安排一大批“皇子、皇孙”,夺取了中国党、政、军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各地区、各领域中的一些关键权力职位,乃至国家最高领导权,不久也将落入太子党之手。这种反动透顶的封建世袭制度、与朝鲜“金氏王朝”三代世袭,一脉相通。完全是开历史倒车,逆潮流而动,使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在中国复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