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纪实文学

血纪(173)

上集-第五章:流放盐源农场

第九节:杨修的故事(1)

晚上,他正在办公室看书,见我进去以后,并不马上说话。我盯着他那张阴沉的脸想猜出此刻他准备向我说些什么?凭我的直觉已经感觉到我这次参观有违他的初衷。一个“学习班”推荐出去的人,写出与当局完全相反的东西,等于给他的工作“抹黑”了。但是,我想倘若他正处于一个彷徨的时期,他应当认真的读一读我写的这篇文章,也许他就会明白是非曲直不决定于口舌之辩。

我想只要不是死心塌地地为虎作伥,不盲目崇信而自甘愚昧的人,都不会违背人的认识普遍规律,李培连也肯定一样。

如此静默了几分钟,他慢慢地抬起眼来,似乎文不对题地问道:“三国志想来你是看过的,不知道你注意到‘曹阿瞒兵退斜谷’这一章不?”我一时的被他这个出其不意的问话感到不解,竭力回忆起我在初中读过的三国志,只记得曹操失了汉中退守阳平关,在斜谷界口被蜀军围困,其细节已经记不起来了,便摇了摇头。于是他不紧不慢的把这段故事细细的讲来:

曹操与刘备率军战于阳平关斜谷界口,由于粮草被张飞所劫,遇马超而累累失利,欲退兵恐蜀军耻笑,正在进退两难犹豫不决之际,是夜,疱官给他送来了一碗鸡汤,曹操看到碗中的鸡肋,心中有感。正逢夏侯惇请示今夜军号,曹操随口回答“鸡肋。”惇出帐传令全军,今晚以鸡肋为口令。

行军主薄杨修见传此令,便教随军将士打点行装,准备回程。惇不解而询问杨修,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今承相进退不得,正思考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故出此军令,所以还是早打点行装,以免临行仓促。”

夏侯惇闻言置信,正在令军士收拾行装,正好碰到曹操因心烦巡视军营,见夏侯惇军内如此行动便召惇问原由,惇答:“这是主薄杨修解破今夜军令,知道主公已无心恋战,不日就会撤退,不如早作准备啊!”

曹操想起扬修恃才放旷,累次在朝臣和自己的儿子面前,点破他的内心机密,早怀忌恨素有杀他的心思,这一次终于找到了借口,便以扰乱军心的罪名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斩首。

第二天,曹操率兵出斜谷界口被马超魏延大败,中了一箭几乎丧了命,这才想起扬修的话,悔不该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杀了道出真话的杨修,才有如此败局。遂下令收杨修尸体,厚葬,并传令班师,带着箭伤回到了洛阳。

杨修因屡次识破奸诈的曹操肚子里的花花肠子,因而遭到曹操的忌恨,最后召来杀身之祸的故事,本来就是了解三国志的人所共知的,罗贯中是否怀有警示后世的文人,不可恃才的意思姑且不论,但出在今天社会上,人人自危的时代,在层层封锁,隔墙有耳的监狱这种险恶之极的环境中,李培连几乎是坦言了他的观点,用历史的典故来告戒一个备受监狱狱吏注目的“反革命要犯”。

在他的心目里,是否把我看作杨修式聪明外露的人物并不重要,但这种坦露内心,作为一个狱吏确实难能可贵。他这不等于在告诉我,在对毛泽东的看法上,我们原本是一样的。向我讲杨修的故事,仅仅表明他对我“赤膊上阵”的担忧。

中共党内派斗已演化为公开争夺权力的生死斗争,在激烈的“路线斗争”中,那一个派别的成员都会严守心扉中禁忌的一页,否则随时会被自己的“同志”抓住小辨子,引来杀身之祸。到这个时候我明白,他组织我们这个特殊学习班真费了一翻苦心。他确认,只要还没有失去人性和良知,处在不同社会层次上的人,都会用不同的方法向恶势力作斗争。

“我看了你这次去成都参观所写的东西,”李培连挑明了今天把我找来的用意。“不过,我提醒你不要以为你才最能洞察现实,若大的中国不乏智者和能人,比你见识广的人恐怕并不少,他们今天都在沉默和静观,没有像你那样锋芒毕露,这些人可并不是你能用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所概括得了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