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专览】礼仪之邦(下)

王健(台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室内设计组副教授)

人气 1

【大纪元2013年07月18日讯】我10岁时,就读凤山郊外中庄小学,母亲带着4个小孩,为了“避难”,住进中庄附近叫春木伯的三合院农舍。有一天,春木伯送来一个麻布袋,袋中有6颗粽子,说母亲是日本人,要她尝尝台湾人做的粽子。全家看到有粽子都好高兴,享受着台湾粽子的美味之余,母亲忽然间皱起眉头,不知如何答谢人家的好意。

吃完了粽子,母亲吩咐我去买了6颗时下盛产的芒果,放进麻布袋里,要我回送给春木伯。这种习惯,日人称为“御回”,意即台湾人经常说的“吃人一升要还人一斗”的意思。当然芒果和粽子性质不同,然而在日本人眼里,这种回礼的动作并非要求“对等”,其用意只在表达感恩之意。

日本从幕府乃至江户时代,商场的礼数,把客人视为至尊,称客人为“御客样”,皆以高度的敬语来称呼。如一般的民宿或温泉饭店,客人踏进门的一刻,即时会看到一排服侍人员在玄关处,以跪拜之姿来迎接客人。这种现象早自江户时期就流传下来,他们认为迎客之道是属于必然如此,在台湾尚不多见。当客人的游览巴士离去之时,凡有游日经验的人都会看到,饭店、民宿的接待人员会全员出动,排成长排向车上的“客样”挥手致意,这种情景在台亦不多见。

日本的小学课程有一堂课称“教养”,大人们叫小孩除尊师重道、人伦礼节外,尤其注重个人的修养,譬如学生不随便吐痰、上洗手间必定洗手、不可用手擤鼻涕等,要求颇为严格。他们每人右边口袋必定会带手帕,这在天母日侨学校就可以得到应证,在航空公司的空中服务员或游览车小姐,也会在脖子上绑一条丝巾,其用意相同。还有小学生过马路时,会举右手快速走过,并回头向停在斑马线外的车子敬礼,这些在日本司空见惯。

日本的风格受到传统礼仪熏陶,人与人之间的应对有一定的伦理可循,对上位者,其称呼一律要加上敬语;他们称“先生”者,不一定是老师,医生也叫先生,讲话中不带敬语的人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讲求礼仪是一个社会非常重要的伦理观念,因为它的存在,会显示社会文明的高度。日本311地震发生在天寒地冻的东北,灾民们天天睡在冰冷的地板上,吃着冷面包、喝着冰冷的水。3天后,台湾救灾团体赶到东北地区,带着台湾带来的泡面、瓦斯器具(当地无电、无瓦斯),给灾民们热食跟热汤,刹那之间,在东北地区成了大新闻,轰动了全日本。同时从台湾纷纷寄去的捐款及救难物资,超乎一般人的想像,成为世界上帮助东北灾区最有贡献的国家。虽然台、日并无邦交,但日本人民的眼睛雪亮。由各类电视节目里可以见识到“感谢台湾”的字眼至今未衰,有人从石垣岛游116公里到达基隆,只为带一面写满感谢之词的日本国旗,从各类现象证明了日本的确是个礼仪之邦。今年3月,安倍首相不顾中国的抗议在国会上大声感谢台湾的举动即可应证。◇

相关新闻
王健专览 时间重于金钱
王健专览 家庭装潢逻辑
王健专览 不寻常的母亲 太田智惠子
王健专览 优先席物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