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语:“1+1”的逻辑

作者:青松

,“1+1”的逻辑并没那么唯一,将思维解放出来,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待“1+1”。(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225
【字号】    
   标签: tags: , ,

女儿对数字掌握很快,早就熟记于心,不过我们从来没教过她加减法。昨天,碰到一朋友,说起教孩子加减法的重要。晚上,我和老公说起来,他便试着教教女儿。

女儿正在专心玩橡皮泥,老公问她:知道“1+1等于几吗?女儿头也没抬,回答说:11啊。看她的表情,好像这是多么自然的事情,人人都应当知道,爸爸居然去问她。

听到女儿的答案,我没忍住笑出声。她这算法倒简单,根本不需要加减,只是视觉上的罗列。数字放到一起,不用算,只要从左到右念出来即可。为了验证我对女儿逻辑的认识,我问她:那“1+2等于几?果然,女儿的答案是:12啊。

老公在旁边,强忍着笑,试图给孩子解释应当怎么算。不过,我们的逻辑和女儿的逻辑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看她的神情,好像觉得我们这样折腾很奇怪,大概还是认为她的路数比较合理。

听着老公和女儿的无效交流,我转念去从孩子的角度想。其实,她的逻辑并没有错,而是我们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而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

加减法的规则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我们看到“1+1就想当然地给出答案“2”。我们把这当作是唯一的标准答案,把除此之外的任何其他结论都当作笑谈,甚至贬为愚蠢。但是,若不是想着做加法,数字“1”再加一个数字“1”,放到一起,可不就是“11”吗?

所以,“1+1的逻辑并没那么唯一,将思维解放出来,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待“1+1。想来,女儿那“1+1的逻辑虽不入流,却十分可爱,因为她没有任何观念,完全是本性的认知。

“1+1 的问题如此简单,里面尚且包含那么多我们忽略的道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还有多少是我们视而不见的呢?@

责任编辑:方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历史一再告诫我们,如果(对恶行)故意视而不见,人们将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 家,是一个让人休养生息,补充能量和元气的地方。那么,要满足自己或家人所需,最少需要多少东西呢?日本人因为地震海啸天灾频仍,开始掀起极简生活风潮,发现用减法过日子,原来可以让自己活得更自由更开心。
  •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那些时候,我们会感觉力不从心、难以应对挑战。然而,即使我们从理性上意识到这一点,要在紧张的局面中让自己平静还是相当难。心理治疗师朱莉‧拉尔森(Julie Larson)发现,通过在生活的多个层面上做减法,我们可以训练自己远离焦虑。
  • 美国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一项研究发现,看树可以降低心理压力,而且树木的数量越多,降压的效果越好。该研究证实了人们长久以来认为自然景观可协助纾解压力的看法。
  • 高智晟在书中说,在中共倒台之前,每个人甚至中共的官员都有机会选择脱离中共,等到中共垮台还与中共为伍的人,就会被历史清算。书中并没有任何因为中共倒台而幸灾乐祸的心态,反而是高智晟担心更多无关的人会成为中共倒台时的殉葬品,因此他再次冒着生命危险,用他的亲身经历,揭露中共的虚伪,恐怖和邪恶。
  • 西施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后来,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便是这批美女中的一位)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
  • 人认为“不公”是因为人看不到人的苦难和幸福都是人自己以前做的坏事和好事造成的,都是善恶报应在这一世的表现,佛教中讲三世因果报应:“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种瓜必得瓜,种豆必得豆,祸福如同烛影随,善恶到头终有报。
  • 眼见的只是现象,概念的才接近本件(真实)。“本件”是指“物件或事件”的本来面目。本件包括本物件和本事件。本物件是概念,本事件是判断。“现象”是某物件对事或物的记录,是精神物。概念是逻辑推理判断的结果。
  • 张三丰大道成真,遨游于天地宇宙,会众神于九霄云外,访群真于洞天福地,探诸仙于瀛洲仙山,诗词唱和,好不快活。
  • 就读于四川农业大学的一名女孩因父亲的手写家书,使她在校园里爆红。女孩的父亲是名70后(1970年后出生),每半个月写一封信给女儿,畅谈古典文化里典故的运用,近日一封家书里谈的是“朝云”的典故和文学常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