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说说“黄金周”的“一锤子买卖”

人气 410

【大纪元2016年10月04日讯】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老百姓对“黄金周”的感觉,那便是“痛并快乐着”。然而,这里的“快乐”所蕴含的褒义色彩却并不太浓,更多的还是“一旦出行,就会与高消费不期而遇”所带来的痛感。按照“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相对于其它公休假期,“黄金周”又被称为“长假”。“长假”制度被视为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大举措。相对于商家赚钱的商机,媒体称这段时间为“黄金周”。

一提到商家,媒体就来劲,今年的“十一黄金周”也不例外。10月3日,官媒《人民日报》十分及时的发表了这样一篇“檄文”,看似褒奖,实则却把矛头指向了那些在众目之下,“数钱数到手疼”的商家。该文章先抛出了一个“由于工期紧、个别设施未到位等原因”,一家原定在“十一”期间开业的旅馆不得不延迟开业时间的故事。然而,如此因果明了的一桩小事却被上升到商家怀揣着“不能让第一批客人感觉不舒服”的大愿,“弃‘利’守‘誉’,守住了良知”的精神高度。

官媒如此“欲扬先抑”,不过是为了批判“宰你没商量”。上述提及的文章指出,在一些商家眼里,“黄金周”是捞“快钱”的好日子,类似“个别旅馆的住宿价格连翻数倍,一些酒店端出天价菜肴,少数商户还私占公共区域,违法收取高额停车费”等行为,不过是“一锤子买卖,注定是发不了财的”。从这番话就可以听出,官媒此时此刻最想表达的心声其实是:游客挨宰,全是因为商家无良。

看起来我们无法否认,中国的许多景区的确都存在着商贩宰客的现象。事实上,旅游景点的餐饮、商品价格原本就比“非景区”的要高,有时甚至高出好几倍。因此,我们常看到不少中国人在计划旅游之前,都会自带一些干粮和水,以备不时之需。个中原因无外乎就是景区的东西太贵。此外,被无良导游骗到所谓的“购物区”,被强迫购买纪念品的游客,也显然不可能再成为那些故意哄抬价格、趁火打劫的商户们的回头客。如此一来,商家最终所伤害的不过是自身的利益。

就买卖、交易本身而言,游客数量的高涨其实已经是在实现利润的增加了,商户们又何必贪心不足、不去寻求某种稳定的“长远利益”呢?在不愁游客的景区,这些商户又何必因为心生贪婪而自断生路?或许,一些过往的报导能让我们看到问题所在。

2015年10月,来自海峡都市报的一篇报导称,福州三坊七巷的商铺承租方式由“基准租金专家筛选”改为“竞租”,即价高者得。经两家商铺试水之后,月租金由每平方米300元竞拍至1300元。不难看出,这种竞拍方式直接决定了两点:其一、商户不过是“流水的兵”;可想而知,“黄金周”对那些摊位承租者来说,原本就不是谋求长远利益的时间段,其所在景区也并非长留之地。其二、租金价格的上涨直接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这些钱最终仍要在商品的售价中体现出来。

除了景点之外,每年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的现场摊位费也是由“竞拍”这种方式来决定的。就拿北京过年期间庙会的摊位费来说,“20世纪90年代初只有几千块,2007年已经普遍超过了10万元;2013年,龙潭庙会最高摊位费,从2012年的15万元增长到17万元;地坛庙会最高摊位费从16万元上涨到20万元”。显然,摊位费越高,商户们的压力也就越大。

当文化活动开始以盈利为主导,那么也就与游客的期待和诉求背道而驰。若是没有前来光顾的消费群体,商家的利润又如何实现呢?就连操刀拍卖北京庙会摊位费的公司负责人也认为,“在一味强调经济效益下,一些不赚钱或不能很好赚钱的传统文化项目、小吃等,无法承担高额的摊位费,悄然退出了庙会,而对于主要是以感受传统文化为主的游客来说,缺少文化味儿的庙会自然没有了吸引力”。

这些实例无不在印证着一个事实,那就是“黄金周”期间所上演的那一幕幕“一锤子买卖”显然与当地主管部门所采取的“摊位竞拍”策略有关。试想,只在一年存在7天的商贩面对如此巨额的租金,他们能不铆足了劲,变着法儿的想要把钱挣回来吗?要知道,赔钱的买卖是谁都不愿做的。因此,当很多人说奸商很恶时,我们更应该觉察到,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恶的因素,正是那笔巨额的摊位费。这笔钱数额越大,商户们也就表现的越恶,以至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常常是一桩桩此起彼伏的“天价”事件。

当政府通过收租来敛财的欲望达到了一种极限,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就会显得极其尖锐。可见,在一买一卖之间所折射出的商业欺骗,全是由坐地起价的相关部门一手促成。

责任编辑:高义

相关新闻
中国黄金周假期太长 广州股民患焦虑症
十一长假 大陆客组团赴港买豪宅
600万中国人十一出境游 赴美自驾游激增
十一前夕 网民热议中共曾勾结侵华日军卖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