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看“环卫工人读书”为何只有感动?

人气 173

【大纪元2016年08月30日讯】8月20日,一位60岁的环卫工人在书店里席地而坐,双手捧书阅读的画面被路人“陈小姐”拍了下来,并上传到了自己的微博中。据陈小姐说,她看到这一幕后很感动。

微博发出后,不但在一天之内赢得了上千网友的关注和点赞,且在多家网媒的报导中,都能看到以“环卫工人读书,不打扰就是最好的支持”为题的文章。这些文章也毫不吝惜笔墨的反复使用了“感动”一词,比如“一位老人读书的照片感动了众人”,“大家被感动了”,“这种感动是对自己的,而不是对别人的”,“没必要把这份感动挂在嘴边,表现在行动上”,“把这份感动放在心上,默记在心里”。

尽管文章在最后表明,“一个环卫工人会读书却成了新闻,这不是肯定,恰恰是讽刺”,但已然被公众情绪左右、同样不能免俗的报导却仍未指出,比环卫工人读书成新闻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恰恰是人们普遍会对这样的新闻产生“感动”,并且除了感动之外,再无其它。

既然大家如此感动,那么不妨探究一下,支撑这份感动的依据到底是什么?网媒给出的答案是“诠释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网友点赞的理由是“坚持阅读”。这些话听起来让人欢欣鼓舞,然而实际上,却与环卫老伯并不高调的解释显得有些出入。老伯表示,“平时没什么爱好,看书是自己最大的乐趣”,“没有固定爱好的书,但看到喜欢的,就会多读一会”。这番平实的话语不禁让人感慨,这名年过半百的环卫工人仅对阅读本身的这份纯粹的喜爱,是否比媒体一味拔高的“精神”之说更令人心生感动呢?

值得一提的是,喜爱阅读这种行为本身并不是用来做“感动”秀的。感动之余,那些无数有时间、有机会、有条件阅读的中国人,是否该有所反思,为何自己捧书而读的时间太少,甚至不如一名环卫工人?有资料显示,对于其它国家人口的阅读量,比较夸张的数据是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的统计,即“韩国人11本、法国人20本、日本人40本、犹太人64本”;若有人对这动辄几十本的数据表示怀疑,也可看看国际出版的蓝皮书的统计,即“韩国人大概11本,法国人8.4本,日本人也是8.4到8.5本左右,美国人读7本”。然而反观中国,“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纸质和电子书加起来,2011年是5.77本”。

相比数量,读书的目地和心态也尤为令人揪心。另有资料显示,68.8%的国民认为,当今社会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因此,有人说,“我们的阅读不是悦读”,“当我们不再为了考试、生活、求职而阅读时,我们的悦读才会真正开始”。如今,可以真正意义上不为考试、生活、求职,而只因为“爱好”、“乐趣”,“多记一些做人的道理”的阅读者,似乎惟有那无意被拍到的环卫工老伯一人了。作为旁观者,此时我们的内心到底是感动更多,还是酸楚更多?又是否会觉得,阅读对中国人来说,竟是如此不易?

事实上,对那位60岁的环卫老伯来说,读书也同样不易。按他所说,“以前家里没条件,初中毕业后,就工作了,读书的机会少”,“现在,趁着休息时间”,“有时候没看几页,就又要出去工作了”。为避免招人嫌恶,他表示“会多洗几遍手”,“毕竟那些都是新书,不能弄脏了”。此外,在书店里,也只能是席地而坐。

或许,中国人对书店里“席地而坐”的阅读方式,并不会有太深的感触。然而,一旦有机会看到不少国家的书店里都设有免费的坐席,甚至安放了长椅以及增添了半私密性的房间时,相信不少中国人一定会对如此鲜明的对比感慨不已。就是这样的细节,就是这种它国都有、惟中国没有,但又是基本的近乎自然的设施,无不在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公民的尊重、对人们拥有阅读机会和权利的尊重。

对于环卫工人读书这一幕,当地的一位城管负责人是这样表示的,“环卫工人爱读书是好事,……,对此我们很支持”。这句“支持”不免让人觉得空洞,因为一直以来都是没有任何现实举措的。媒体都说,“不打扰就是最好的支持”,听起来更像是“不赶你走、不骚扰你就不错了”,这里哪有什么“支持”?

无论从老百姓的期待,还是从国家的责任与道义上来说,真正的支持,理应是国家利用公权力,发挥财政效力,为无数个有兴趣阅读的环卫工人提供足够的闲暇、充份的条件、基本的环境;让更多的民众摆脱唯发展论、唯金钱论的浮躁“三观”,以至于有精力、有心力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以此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样的支持,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支持,也才值得让人心生感动。

责任编辑:高义

相关新闻
官媒高调报习近平内部会议批中共体制言论
【三退征文】从贪官的忏悔看中共体制性腐败
双鸭山陷困境 中共体制造成经济结构单一
中共体制内专家破禁忌 公开提总统制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