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看「環衛工人讀書」為何只有感動?

人氣 173

【大紀元2016年08月30日訊】8月20日,一位60歲的環衛工人在書店裡席地而坐,雙手捧書閱讀的畫面被路人「陳小姐」拍了下來,並上傳到了自己的微博中。據陳小姐說,她看到這一幕後很感動。

微博發出後,不但在一天之內贏得了上千網友的關注和點讚,且在多家網媒的報導中,都能看到以「環衛工人讀書,不打擾就是最好的支持」為題的文章。這些文章也毫不吝惜筆墨的反覆使用了「感動」一詞,比如「一位老人讀書的照片感動了眾人」,「大家被感動了」,「這種感動是對自己的,而不是對別人的」,「沒必要把這份感動掛在嘴邊,表現在行動上」,「把這份感動放在心上,默記在心裏」。

儘管文章在最後表明,「一個環衛工人會讀書卻成了新聞,這不是肯定,恰恰是諷刺」,但已然被公眾情緒左右、同樣不能免俗的報導卻仍未指出,比環衛工人讀書成新聞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恰恰是人們普遍會對這樣的新聞產生「感動」,並且除了感動之外,再無其它。

既然大家如此感動,那麼不妨探究一下,支撐這份感動的依據到底是甚麼?網媒給出的答案是「詮釋著『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網友點讚的理由是「堅持閱讀」。這些話聽起來讓人歡欣鼓舞,然而實際上,卻與環衛老伯並不高調的解釋顯得有些出入。老伯表示,「平時沒甚麼愛好,看書是自己最大的樂趣」,「沒有固定愛好的書,但看到喜歡的,就會多讀一會」。這番平實的話語不禁讓人感慨,這名年過半百的環衛工人僅對閱讀本身的這份純粹的喜愛,是否比媒體一味拔高的「精神」之說更令人心生感動呢?

值得一提的是,喜愛閱讀這種行為本身並不是用來做「感動」秀的。感動之餘,那些無數有時間、有機會、有條件閱讀的中國人,是否該有所反思,為何自己捧書而讀的時間太少,甚至不如一名環衛工人?有資料顯示,對於其它國家人口的閱讀量,比較誇張的數據是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2年的統計,即「韓國人11本、法國人20本、日本人40本、猶太人64本」;若有人對這動輒幾十本的數據表示懷疑,也可看看國際出版的藍皮書的統計,即「韓國人大概11本,法國人8.4本,日本人也是8.4到8.5本左右,美國人讀7本」。然而反觀中國,「2012年中國18-70週歲國民紙質圖書閱讀量僅為4.39本」,「紙質和電子書加起來,2011年是5.77本」。

相比數量,讀書的目地和心態也尤為令人揪心。另有資料顯示,68.8%的國民認為,當今社會閱讀對於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來說,「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因此,有人說,「我們的閱讀不是悅讀」,「當我們不再為了考試、生活、求職而閱讀時,我們的悅讀才會真正開始」。如今,可以真正意義上不為考試、生活、求職,而只因為「愛好」、「樂趣」,「多記一些做人的道理」的閱讀者,似乎惟有那無意被拍到的環衛工老伯一人了。作為旁觀者,此時我們的內心到底是感動更多,還是酸楚更多?又是否會覺得,閱讀對中國人來說,竟是如此不易?

事實上,對那位60歲的環衛老伯來說,讀書也同樣不易。按他所說,「以前家裏沒條件,初中畢業後,就工作了,讀書的機會少」,「現在,趁著休息時間」,「有時候沒看幾頁,就又要出去工作了」。為避免招人嫌惡,他表示「會多洗幾遍手」,「畢竟那些都是新書,不能弄髒了」。此外,在書店裡,也只能是席地而坐。

或許,中國人對書店裡「席地而坐」的閱讀方式,並不會有太深的感觸。然而,一旦有機會看到不少國家的書店裡都設有免費的坐席,甚至安放了長椅以及增添了半私密性的房間時,相信不少中國人一定會對如此鮮明的對比感慨不已。就是這樣的細節,就是這種它國都有、惟中國沒有,但又是基本的近乎自然的設施,無不在體現著一個國家對公民的尊重、對人們擁有閱讀機會和權利的尊重。

對於環衛工人讀書這一幕,當地的一位城管負責人是這樣表示的,「環衛工人愛讀書是好事,……,對此我們很支持」。這句「支持」不免讓人覺得空洞,因為一直以來都是沒有任何現實舉措的。媒體都說,「不打擾就是最好的支持」,聽起來更像是「不趕你走、不騷擾你就不錯了」,這裡哪有甚麼「支持」?

無論從老百姓的期待,還是從國家的責任與道義上來說,真正的支持,理應是國家利用公權力,發揮財政效力,為無數個有興趣閱讀的環衛工人提供足夠的閒暇、充份的條件、基本的環境;讓更多的民眾擺脫唯發展論、唯金錢論的浮躁「三觀」,以至於有精力、有心力對閱讀產生興趣,並以此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這樣的支持,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支持,也才值得讓人心生感動。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官媒高調報習近平內部會議批中共體制言論
【三退徵文】從貪官的懺悔看中共體制性腐敗
雙鴨山陷困境 中共體制造成經濟結構單一
中共體制內專家破禁忌 公開提總統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