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华”门槛越来越低 杨舒平无心触痛党媒

人气 20276

【大纪元2017年05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林燕综合报导)本来作为国际生代表出席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是份难得的荣耀;但谁也没想到发言中阐述自己对“言论自由”和“新鲜空气”的感想却被中共党媒提升到“辱华”的程度;发言结束后十分钟、演讲视频传遍微信等社交媒体,随后个人及家人信息悉数被人肉,成为这几天来热议的焦点。

五年前下飞机脱下口罩、在马大呼吸“自由言论”空气的杨舒平,五年后在母亲的见证下,在毕业典礼上发表八分多钟的演讲,收获阵阵掌声。却未料到一天内遭到世界另一边,多家中共党媒的批判,沦为网络霸凌的目标;在急忙发表道歉声明后,杨拒绝媒体采访、再也不在网络上回应。

上周日(5月21日),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在毕业典礼上,代表2017届毕业生发表演讲,主要谈及美国的“新鲜空气”与“言论自由”。杨舒平对比了中美空气质量,表示自己是为了新鲜的空气来到马里兰大学留学,还讲述了在马里兰大学让她感到冲击的言论自由和公民参与,她强调在美国每个人对真相也可以表达不同的观点,都有权利参与和倡导变革,认为自由就像空气一样重要。

专家称,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杨的发言属于她个人感受和经历范畴,难免带有自身的主观认识。如果有听众不认同,觉得矫情,可以理解;在网络上产生争议、有不同意见,也同样理解。然而中共媒体刊发文章“过度解读”、并上升到“辱华”层面,吸引大批网民集体讨伐的“引导舆论”做法却在引发更深层的思考。

党媒《环球时报》、中国青年网微信公众号在当天都转发了这段致词影片,并撷取部分言论抨击杨舒平。中国青年网的文章标题说“如此卖国求荣,连美国人都看不起你”,并称这段演讲让台下的中国大陆留学生感到尴尬和气愤。随后引发微信圈的人肉以及语言霸凌,在大量转发和收到各类留言后,杨次日发表道歉声明,并且删除微信所有帖子,与“网”隔绝。

外界认为,媒体带头扣帽子不正常;监督普通人的个体言论,也同样不正常。在杨发言三个小时后,微信号“Nebular星云公众号”转载消息说:“我被拉进了一个‘shupingyang 辱华门’的微信群。”这个微信群被证实是马里兰大学的部分中国留学生成立,随后改名为“马大学生proudofchina”,在校园内发起一系列宣传中国美好的行动。

但在这三个小时里,“我得到了这个女孩的INS、微博、微信号、邮箱号、手机号,我知道了她找了哪家中介帮她申请,甚至知道她用什么照片当自己的微信头像。三个小时里,大家在想尽办法让事件通过各个社交媒体扩大影响,传播发酵”。另一方面,女生的名字、家庭背景、父母职业等信息在微信圈中被陆续公开。

外界认为,中共这种一边说反对网络暴力,另一边却放出评论,曝光杨的私人信息的做法,很难让人理解中国的网络言论自由。但是这件事对当事人的影响可谓巨大,让人见识“党指导舆论”的破坏力。有网民发言说:“五刑不如一耻,被钉上辱华的耻辱柱意味着什么,看看某艺人的下场就知道了。”

有评论认为,在中共加强意识形态管理的时代,辱华的门槛越来越低。有网民调侃,开个收费讲座“如何在美国做好一个美式演讲的同时又能讨好中国网民”,专门给在美国读书的大陆优等生听,因为不会这个技能,看来越来越危险——中共有足够的微信公众号在监听你们的每场公共演讲。

纵观海内外言论,杨演讲触发的核心问题集中在三点:1)不好听或者批评等于辱华的认知差异;2)演讲中心议题——言论自由和政治参与,即便是真话也不能讲,因为中共敏感;3)官媒围攻、进行愚民教育,并利用公众做生意,结果是选择性批判导致全民精神弱智化。

焦点一:不好听或者批评=辱华?

杨的演讲内容涉及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也提及了言论自由问题,这些是大家都公认的事实,但是这些事实说出来不好听或者觉得是批评言论,是否跟辱华能划上等号?外界认为大家可以对杨的演讲存不同意见,但扯上“辱华”实在有点儿匪夷所思。

杨从空气污染讲起,提到自己到美国后不用戴口罩,觉得这里的空气“新鲜、甜美”,然后再引到自己对“自由”的认知转变。她说:“来美国之前,从历史课读到了美国独立宣言,然而这些字眼——‘生命’‘自由’‘追求幸福’,这些抽象的词汇对我完全没有意义;到了美国以后,我学到了原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美国是神圣的权利,我可以对有争议的事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挑战导师的观点,可以在网上给自己的教授评分”;杨舒平提到自己在美国的生活、感受到的文化冲击,并总结说:“民主与言论自由不是与生俱来拥有的,而是有如新鲜空气一样,是要奋斗争取(与守护)的”。

这位女学生演讲的内容在网上都可以查到,仅代表她自己的观点,并未声明代表其他人。虽然每人都会有不同解读,但要把她与“辱华”两字连在一起,貌似非常牵强。时事评论员夏小强表示:“国家的内涵包括了国土,国土上的各族人民,经济、科技、文化、饮食、教育、节日、社会、宗教和政治等诸多层面。中国是指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缘上的中国,而中共不等于中国。”

“爱国不是爱党,也不是爱政府。真正的爱国是为了国家的进步。相反,那些用非常不理性的方式、用红卫兵式的谩骂,用暴力和威胁别人的方式,不是爱国,而是辱华。”

在美国的社交论坛上,外国网民也有发表对此事的看法。针对中国留学生在论坛上发表激烈言辞、指杨的发言偏颇、不代表中国现实时,网民Febreze说:“我理解爱国主义,也知道你想捍卫你的国家,但是我们这里(讲)必须客观。更重要的是,我想任何听到这场演讲的人不会对中国想那么多,而是会更侧重杨作为留学生的个人经历,以及她在马里兰大学的这些年,是如何改变她的。也许这是文化差异,如果说中国不好的就是在丢‘中国’的脸。但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完美的,即便在美国。”

江玉楼撰文,题为“留美学生批评中国空气质量,怎么就‘辱华’了”,写道:直面问题希望推进社会进步是件光荣的事情,我们何必站到道德和爱国的高岗上指责一个年轻人?

焦点二:讲实话被中共追杀 祸因在哪

外界分析,杨提到的言论自由和政治参与,是中共不愿看到的,所以才因为讲实话被中共“追杀”,而中共利用民族主义二分法、打造的“子不嫌母丑”的扭曲爱国情节,才是造成这次事件的祸因。

杨表示在马里兰大学体验到另一种新鲜的空气——“言论自由”,自己常被鼓励表达意见和挑战权威。第一次看到大学自己出品的政治主题戏剧,内容是叙述1992年的洛杉矶暴动,剧中大家公开谈论著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政治话题带给她很大的文化震撼。“我非常震惊,从来不知道这样的话题可以公开讨论。”

杨说,以前相信政府才能定义真相,但留学让她接触真理的许多不同观点。留学也让她认识到,公民参与不只是政治人物的事,每个人都有参与和支持变革的权利。

对杨的这种普世认知,却没想到引来大回应——中共以及留美中国学生代表“同仇敌忾”:马大中国学生会的前主席朱力涵攻击这是“诋毁中国博眼球”,让她“好自为之”,恐吓她“小心在美国出门也要戴口罩”;中共党媒攻击为“辱华”“把美国人对中国的‘成见’再一次放大”“出了国应只会更爱国”“等你在美国受到侮辱吧”“卖国求荣”……一众中国网民竟恐吓杨“别回中国”。

林忌在自由亚洲电台发表评论,题为“留美学生讲真话被中共追杀”,认为这一现象是民族主义的祸害──因为把欧美国家与文化,都视为“非我”的敌,而把“中国”视为有如自己的“父母亲”,因此批判中共有如批判中国、有如批判自己的父母,而别人的制度再好,终归都是“别人的家”,和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之余,你还会被“歧视”──这些言论,大都耳熟能详,几乎大部分中国学生都会说出类近的观点,有如“倒模”一样。

他认为中共利用民族主义二分法,把中国人绑作自己支持者的手段:你批评中国,就是不爱国;你批判中国的空气是臭的,称赞美国的空气是香的,是“以偏盖全”,是“偏颇”,换言之,“别人的家都是衰的,我的家再衰也是好的”,这就是网民“子不嫌母丑”的扭曲解读。

在国外论坛上,中国留学生也组团对此事进行中英文穿插留言,希望以正视听,却没想到反而跟外国网民发生了抗辩。外国网民表示看罢中国网民发帖后,觉得他们所“捍卫”的、杨演讲让他们“失望”的,正恰恰在证明杨所说的是真的。

西人网民Jschool表示:“身为中国人自豪和批评中共是两回事。同样的原因,你可以看到美国人不断地出来指出政府的问题。如果你认为学生表达对母国集权政府的不满完全没必要,你可能错过了她演讲的要点。中国是个美丽多元的国家,但是不要把人们对中共的鄙视当成是对中国的鄙视。因为这是中共想要的,让你将两者混淆在一起,因为你一旦分清,你会意识到它们对中国保持繁荣根本没有必要。”

焦点三:利用社交媒体、民族主义做生意

公号“新闻实验室”的方可成表示这次事件是最近几年来社交媒体上一股重要潮流的集中爆发,可称之为“社交媒体民族主义生意”。他撰文的题为“辱华演讲背后的社交媒体民族主义生意”的文章中说,“这些民族主义内容有正向和反向的两种,前者的例子是‘厉害了我的国’,后者的例子则是‘辱华’。这两者均能收获大量的点击、点赞、转发、评论”。

他表示这次马里兰大学演讲事件的传播链中,主要的平台是微信和微博,打头阵的是营销号,紧接着跟上的是媒体中倾向民族主义的那几家(包括报纸和网站),一些活跃的官方背景的账号迅速跟进,随后一些并无鲜明倾向性的门户类、聚合类账号也跟了进来。

杨的演讲每个人听了之后都会有自己的判断。“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经历,对于任何一个面向西方人开口的中国人来说,都面临着这样的张力……遇到这样的难题:如何讲述一个真实、复杂、具体的中国,让西方受众感兴趣、听得进去而又有所收获,让我们自己既不卑躬屈膝又不显得傲慢自大。在这样的张力之中,要摸索一个合适的位置并不容易。”

对在国外希望借此事表达自己的观点的留学生,方表示:“我想,如果大家都可以试着写毕业典礼致辞,或许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马里兰大学这位同学的致辞当然不尽如人意,如果我们真的觉得‘她代表不了我’,那就多做一些向西方人讲述中国的尝试。我们一起来让这幅画面更完整、更多元、更丰富。”

这一点跟如马里兰大学校方的回应如出一撤。校方在杨被迫做出道歉后,星期二(5月23日)做出回应:“作为一名顶级的学生,杨舒平表达了对于有机会在美国和马里兰大学学习的感激,并分享了她对这段经历的想法。对于杨舒平分享其观点及独特见解的权利,我们学校自豪地表示支持。我们也对她在这个欢乐的场合发出她的声音表示赞赏。”

对这类“因社交媒体民族主义生意”而起的事件,正如方可成所说:如果最终结果是国内微信的营销号盆满钵满、民族主义媒体志得意满、键盘侠日夜狂欢,这一切只会让西方人加深“中国雾霾深重”的印象。

因为在一个宽容而正常的舆论环境,会包容青年人的毛躁和不足,给他们成长的空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假如稍有风吹草动就风霜刀剑严相逼,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全民的精神弱智化。#

责任编辑:叶紫微

相关新闻
京都欲申请留学生特区 毕业生可获永住权
美大学毕业生就业好转 中国留学生望在美工作
大陆留学生挤进毕业生前3名
中国留学生毕业回国人数首增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