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米粑流艺术季 海稻田上感受“互助”

艺术家邓敦方的“Ciyasepong”。(施芝吟/大纪元)

人气: 26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7年07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施芝吟台湾台北报导)暌违5年米粑流湿地艺术季再度开幕,这次以“互助而后美好”为主题,透过艺术看见人对土地的认同,传递水梯田湿地复育的重要性及生物多样性美学价值,共有11组艺术家驻村创作,半数为港口部落在地艺术家,还有2位外国人作品参加,希望透过艺术结合海稻米等地景,希望让更多造访游客了解石梯坪海稻米复育的精神。艺术季即日起到10月底,暑假期间跟亲朋好友去一趟海稻田之旅。

港口部落水梯田。(林务局)
港口部落水梯田。(林务局)

农委会林务局长林华庆说:“学生时期曾经到东海岸旅游,对当时的水梯田美景印象深刻,可惜后来废耕,5年前因应国际里山倡议趋势,林务局与港口部落一同复育水梯田,还有花改场及东华大学等相关单位的陪伴,让稻浪,海浪共美的文化地景,与艺术地景的结合,走出另一种永续生活的模式。”

活动总召集人舒米如妮说:“米粑流是阿美族语‘互助’的意思,邀请来自台湾各地的艺术家在驻村创作期间,和部落有良好的互动及协力创作,建立起深刻的友谊,更可透过艺术创作将让地方展现更为多元丰富的景观特色!”

农委会林务局花莲林管处长杨瑞芬说,透过艺术创作将一种人与自然与生活与文化的相互和谐,从中也和在地住民、自然环境产生最直接的交流,绽放出无比的艺术能量。

“大地的脸孔” 仰望天空才知渺小

拉飞‧邵马这次以漂流木创作“大地的脸孔”,唯有朝向天空才会觉得自己有多渺小。(林务局)
拉飞‧邵马这次以漂流木创作“大地的脸孔”,唯有朝向天空才会觉得自己有多渺小。(林务局)

共有10件作品分布于港口部落周边,1件位于复兴部落。34岁拉飞‧邵马以漂流木创作“大地的脸孔”,他认为大地跟人一样有自己的脸孔,这次的作品设计脸部视线朝上,是因为大家的视线多半往前,很少望向天空,唯有朝向天空才会觉得自己有多渺小。自古以来,都是受大自然眷顾的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要以谦卑姿态守护山林、海洋,敬畏大地。

撒部‧噶照创作了“轻轻落下的种子”,作品就位于靠海的海梯田上,海风徐徐吹来、在广大水稻田中,却缺少了休憩的地方,因此打造一个可以休憩之处,让农人、族人、与路过的人都能坐下休息,欣赏水田、海洋之美。

来自匈牙利的艺术家Eva Bubla,作品名为“向祖灵致敬”,为了呼应这片土地,她取材阿美族家户过去常见的捕鱼工具“渔筌”,制成3个大型的竹制装置。Eva希望参观的人可以在装置上的竹片签名留言,表达对部落、土地、山、和太平洋的敬意。

唯一放在复兴部落的作品“Ciyasepong”,是来自新北永和的邓敦方所创作,Ciyasepong称水捣米,利用流水流入木头产生杠杆原理,进而敲击容器中的稻谷去壳的传统工具。邓敦方搜集族人不要物品,如录影机、锅子来当作置放稻米的容器,透过水流敲击,敲击出各种不同阶调的声响,也让山猪不敢靠近。

伊祐‧噶照的“躲在树荫下吹吹海风”,他经常看到老人家在田里工作,会搭起帆布、躲在底下休息,他认为帆布与族人生活密不可分,特别挑选蓝天白云颜色的帆布,搭配漂流木,棚子内也是帆布与木作创作的木椅。◇

责任编辑:旻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