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雨堂主:影片《卡萨布兰卡》与爱国主义

人气 492

【大纪元2018年10月02日讯】

十几年前偶然看东方卫视一档节目,节目披露了边远农村在极贫瘠的条件下,依然“坚守”的小学教师至少有800万。编导对节目的编排,可能意在对这些地区教师的无奈留守,提供一种精神鼓励。但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银屏上这些贫困地区的小学校,不论办学条件差到何种程度,第一件事都是在早晨庄严升起一面五星红旗。孤独的教师领着一群衣衫蓝缕的学童,带着宗教式的虔诚,仰望上升的五星红旗唱着国歌。当然,五星红旗代表社会主义新中国;热爱五星红旗与热爱自己的国家具有等价意义。人手一册的《小学生守则》上也明文规定,每个小学生必须“爱祖国”。

至于“爱国是否应当有理由?”估计这样的追问,没人会提出。退一步说,即便有人大胆提出这一问题,也无人愿仔细思考。联想起几年前的“保钓风潮”中,西安、青岛、长沙、广州、海口等多个城市,大批“爱国者”以前所未有的激情,选择性地在街头疯狂纵火、打砸、示威。从贫困农村缀学来西安打工的一名年轻农民工,热血沸腾地赤膊走上街头,当街拦截了一名日产小汽车,并对无辜驾车人拖出施暴,拿起电动车上的铁锁凶残地砸在架车人的头上,当即造成血案。被警方拘捕后,这个爱国主义农民工接到姐姐发来痛心疾首的手机短信,而他的回复依然是理直气壮、掷地有声的一句话:“你懂吗?这是爱国主义!”

显然,在这名“爱国者”的身上,可以清晰看到他也曾作为农村贫困小学生的影子。一批接一批世代穷困的农村孩子,每天早晨在破败校园的升旗仪式中,举起小手表示他们对国家浑浑噩噩的爱,几年后这样的反复训导就会固化成机械的条件反射。从七、八岁的儿童到“保钓风潮”中大批的“爱国者”们,他们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是:国家是神圣的,爱国不需要理由!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经典格言就是:“没有国家,你什么也不是”。

爱国是否应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上世记40年代好莱坞经典影片《卡萨布兰卡》(Casabla nca),对此给出一个理性的答案。电影中文版也译作《北非谍影》,故事发生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结束的1940年。影片中曾与里克‧布莱恩(Rick Blaine)在巴黎双双坠入爱河的伊丽莎(Ilsa英格丽‧褒曼饰演),当纳粹德军入侵巴黎后,约定与里克一同坐火车逃亡。但伊丽莎临时却改变了主意,因为她不知此前自己的丈夫维克多‧拉斯罗的牺牲,是一个错误的资讯。拉斯罗在捷克担任抵抗组织的领袖,伊丽莎得知丈夫受伤需要照料的消息后,为了照料拉斯罗并支持他领导的反纳粹抵抗运动,她选择了对恋人里克的无奈背弃。不知内情的里克,在收到伊丽莎让人送来的短信后,当即在大雨滂沱的火车站陷入巨大痛苦。此后里克在黑人歌手山姆的帮助下,辗转来到法属摩洛哥的地中海西部港口卡萨布兰卡,并开了一家夜总会。失恋后的里克变得有些玩世不恭。里克夜总会内来来往往也是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有赌场或各种交易,也有政治追捕。

萨布兰卡(后更名达尔贝达)是二战时期欧洲人逃往美国的必经之路,里克曾暗中帮助其他欧洲人士取道里斯本,再成功逃往美国。故事发生的时候,里克手中有两张纳粹占领区的通行证。当伊丽莎陪伴着伤愈后遭纳粹追捕的丈夫拉斯罗逃亡到萨布兰卡,纳粹少校史查沙也已追踪而至。伊丽莎无意中进入里克夜总会,先见到坐在钢琴旁的山姆。伊丽莎难忘在巴黎曾经与里克热恋的那些日子,她央求山姆再弹一曲《让时光流逝》。听到这段令人心碎的旋律,刚从门外进入的里克愤怒了,正欲责问山姆,山姆无奈地看了看伊丽莎。

于是,曾经的恋人狭路相逢,这是何其尴尬的场面?伊丽莎依然深爱着里克,但对祖国的爱与对恋人的爱之间出现了两难冲突,她坚定选择了对法兰西祖国的爱——决心把作为抵抗运动的领袖拉斯罗送往美国,以继续开展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这就需要从里克那里弄到通行证。伊丽莎对祖国的爱绝非盲目的、无理由的爱,这也是她作出极大牺牲——对爱情背叛的原因。

但里克心里怨恨伊丽莎对爱情的背判,拒绝了伊丽莎企图帮助拉斯罗逃离卡萨布兰卡的要求。其实里克对自己祖国的深爱,与伊丽莎是同样的。他们深深明白,法兰西民族为了实现平等、自由、博爱,需要一个保护性联盟,以便集中一部分公共权力保护每一个体权利不受侵害,这个保护性联盟就是国家,就是法兰西共和国。为了这个国家,法兰西民众已付出极高昂的代价。1789年大革命爆发,巴士底狱的攻占成了大革命光辉的标志。次年通过的《人权宣言》向世界宣告:在权利方面,人人生而平等;这些权利包括自由、财产、生命和反抗压迫的权利。接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然而,随着路易十六被处死,雅各宾派专政也接踵而至,短短的日子内17,000余人被送 上断头台,由此《宣言》失去保障,共和也成泡影……直至1870年随着拿破仑三世被俘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终结,共和国才重新诞生,参、众两院组成的议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个人权利与议会制民主政体因宪法的确立而获得保证,国家推行义务教育、新闻自由获保障、工会自由组织、社会渐趋稳定。这个国家终获法兰西民众的认可,这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谁知到了1940年,纳粹德国的野蛮入侵颠覆了这个国家,法兰西民众再次失去这一保护性联盟,这是任何一个法国公民都不愿接受的痛苦事实。

当史查沙在夜总会指挥合唱纳粹军歌《莱茵河畔的巡逻队》时,不屈的拉斯罗果断走向乐队企图对抗,示意乐队准备奏响《马赛曲》。乐队成员朝里克偷觑了一眼,表面上恪守政治中立的里克,用一个眼神悄然递送出支持的暗号。接着,《马赛曲》激昂、雄浑的旋律如滚滚波涛呼啸而来:

前进!法兰西祖国的男儿,
光荣的时刻已来临。
专制暴政压迫着我们,
我们的祖国鲜血满地。
……

这是爱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对决,也是电影最激动人心的、最壮美的场景——不仅是法国人,流亡到萨布兰卡的欧洲人全都加入放声《马赛曲》的洪流里,人们眼框里噙着泪水昂扬地高吼;人人明白:失去自己的国家,个人自由、财产、生命乃至反抗压迫的权利,都将被一笔勾销——这就是他们不能不爱国的理由。悲壮激情的《马赛曲》歌声很快将《莱茵河畔的巡逻队》淹没,那场面令人感慨万分。每次在银屏前看到这一幕,我总禁不住热血沸腾。

史查沙加紧了对拉斯罗的监控,里克夜总会的形势更加险峻,这迫使伊丽莎不惜铤而走险。她带着手枪夜闯里克住所,企图说服里克无果,最后取出手枪逼迫里克将通行证放在桌上。里克岂是被吓倒的人,经受了失恋之痛的里克,宁愿死在恋人的枪下也不会交出通行证。此时伊丽莎几近绝望与崩溃,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为了将抵抗运动的领袖送往美国继续未竟的事业,她背弃了自己的恋人,直至用手枪对着自己深爱着的人。走投无路、伤心欲绝的伊丽莎泪流满面,愤而指责里克:

一个女人伤害了你,你居然要报复全世界,你是个胆小鬼……
突然,情绪失控的伊丽莎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她转身走向视窗痛苦地抽泣。这个戏剧性冲突刺激了里克,爱国主义与人性的冲突终于有了化解的迹象。沉默有顷,里克静静走向伊丽莎并轻轻挽住她的双臂……里克终于找回了曾在巴黎拥有的爱情,也明白了拉斯罗的重要使命。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里克决定改变初衷,并放弃与伊丽莎永久团聚的机会,转而冒着巨大的风险,准备将拉斯罗与伊丽莎送往美国继续从事抵抗运动。

影片的结尾,里克在机场与警察局长雷诺巧妙周旋,并终于将拉斯罗与伊丽莎送上飞往里斯本的飞机。当史查沙中校赶到时,飞机已起飞。中校见状急拨电话搬兵,被里克一枪击毙。最后,银幕上是里克与雷诺渐行渐远的背影,慢慢消失在飞机场蒙蒙的夜雾里。

影片《卡萨布兰卡》所显示的爱国主义,绝非麻木不仁、毫无理由的爱国。战后的法国,称为法兰西第四共和国。这个国家全民享有的福利开支占GDP的34.9%,只要你在这个国家有合法居留权,那么你从出生到死亡就能享有400余种福利的保护。没人为治病、买房和子女教育担心;没人担心三鹿奶粉、毒胶囊、毒疫苗、地沟油或城管打人。在这个国家,不需爱国主义的宣传,人们明白:保卫这个国就是保卫自己的家,也就是保卫自己的自由、财产、生命以及反抗压迫的权利,这就是里克与伊丽莎及其他法国人或欧洲人爱国的理由。

不要将国家神圣化,那种毫无理由的“爱祖国”,在上世记早已遭纳粹德国最无耻的滥用,以致在战后几十年的时间内,只要提到“祖国”(patria)就引起西欧人的厌恶。英国哲学家B.罗素说:“爱国主义最容易导致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为国尽忠的最好方法就是杀人,……”(The Problem of China 1922)。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指出:“爱国主义是一切无赖们最后的避难所”。国家是什么?国家只是一种“必要的恶”(Necessary evil),一种服务于人的工具。#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新闻
卡萨布兰卡膺最佳爱情电影
《卡萨布兰卡》62年后重回中国 4月1日上映
经典影片《卡萨布兰卡》 首次登陆中国数字影院
部分演员昨到京 《卡萨布兰卡》首次起舞天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