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雨堂主:影片《卡薩布蘭卡》與愛國主義

人氣 492

【大紀元2018年10月02日訊】

十幾年前偶然看東方衛視一檔節目,節目披露了邊遠農村在極貧瘠的條件下,依然「堅守」的小學教師至少有800萬。編導對節目的編排,可能意在對這些地區教師的無奈留守,提供一種精神鼓勵。但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銀屏上這些貧困地區的小學校,不論辦學條件差到何種程度,第一件事都是在早晨莊嚴升起一面五星紅旗。孤獨的教師領著一群衣衫藍縷的學童,帶著宗教式的虔誠,仰望上升的五星紅旗唱著國歌。當然,五星紅旗代表社會主義新中國;熱愛五星紅旗與熱愛自己的國家具有等價意義。人手一冊的《小學生守則》上也明文規定,每個小學生必須「愛祖國」。

至於「愛國是否應當有理由?」估計這樣的追問,沒人會提出。退一步說,即便有人大膽提出這一問題,也無人願仔細思考。聯想起幾年前的「保釣風潮」中,西安、青島、長沙、廣州、海口等多個城市,大批「愛國者」以前所未有的激情,選擇性地在街頭瘋狂縱火、打砸、示威。從貧困農村綴學來西安打工的一名年輕農民工,熱血沸騰地赤膊走上街頭,當街攔截了一名日產小汽車,並對無辜駕車人拖出施暴,拿起電動車上的鐵鎖兇殘地砸在架車人的頭上,當即造成血案。被警方拘捕後,這個愛國主義農民工接到姐姐發來痛心疾首的手機短信,而他的回覆依然是理直氣壯、擲地有聲的一句話:「你懂嗎?這是愛國主義!」

顯然,在這名「愛國者」的身上,可以清晰看到他也曾作為農村貧困小學生的影子。一批接一批世代窮困的農村孩子,每天早晨在破敗校園的升旗儀式中,舉起小手表示他們對國家渾渾噩噩的愛,幾年後這樣的反復訓導就會固化成機械的條件反射。從七、八歲的兒童到「保釣風潮」中大批的「愛國者」們,他們根深蒂固的一個觀念是:國家是神聖的,愛國不需要理由!他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經典格言就是:「沒有國家,你什麼也不是」。

愛國是否應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上世記40年代好萊塢經典影片《卡薩布蘭卡》(Casabla nca),對此給出一個理性的答案。電影中文版也譯作《北非諜影》,故事發生在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結束的1940年。影片中曾與里克‧布萊恩(Rick Blaine)在巴黎雙雙墜入愛河的伊麗莎(Ilsa英格麗‧褒曼飾演),當納粹德軍入侵巴黎後,約定與里克一同坐火車逃亡。但伊麗莎臨時卻改變了主意,因為她不知此前自己的丈夫維克多‧拉斯羅的犧牲,是一個錯誤的資訊。拉斯羅在捷克擔任抵抗組織的領袖,伊麗莎得知丈夫受傷需要照料的消息後,為了照料拉斯羅並支持他領導的反納粹抵抗運動,她選擇了對戀人里克的無奈背棄。不知內情的里克,在收到伊麗莎讓人送來的短信後,當即在大雨滂沱的火車站陷入巨大痛苦。此後里克在黑人歌手山姆的幫助下,輾轉來到法屬摩洛哥的地中海西部港口卡薩布蘭卡,並開了一家夜總會。失戀後的里克變得有些玩世不恭。里克夜總會內來來往往也是三教九流、魚龍混雜,有賭場或各種交易,也有政治追捕。

薩布蘭卡(後更名達爾貝達)是二戰時期歐洲人逃往美國的必經之路,里克曾暗中幫助其他歐洲人士取道里斯本,再成功逃往美國。故事發生的時候,里克手中有兩張納粹佔領區的通行證。當伊麗莎陪伴著傷癒後遭納粹追捕的丈夫拉斯羅逃亡到薩布蘭卡,納粹少校史查沙也已追蹤而至。伊麗莎無意中進入里克夜總會,先見到坐在鋼琴旁的山姆。伊麗莎難忘在巴黎曾經與里克熱戀的那些日子,她央求山姆再彈一曲《讓時光流逝》。聽到這段令人心碎的旋律,剛從門外進入的里克憤怒了,正欲責問山姆,山姆無奈地看了看伊麗莎。

於是,曾經的戀人狹路相逢,這是何其尷尬的場面?伊麗莎依然深愛著里克,但對祖國的愛與對戀人的愛之間出現了兩難衝突,她堅定選擇了對法蘭西祖國的愛——決心把作為抵抗運動的領袖拉斯羅送往美國,以繼續開展反法西斯的抵抗運動,這就需要從里克那裡弄到通行證。伊麗莎對祖國的愛絕非盲目的、無理由的愛,這也是她作出極大犧牲——對愛情背叛的原因。

但里克心裡怨恨伊麗莎對愛情的背判,拒絕了伊麗莎企圖幫助拉斯羅逃離卡薩布蘭卡的要求。其實里克對自己祖國的深愛,與伊麗莎是同樣的。他們深深明白,法蘭西民族為了實現平等、自由、博愛,需要一個保護性聯盟,以便集中一部分公共權力保護每一個體權利不受侵害,這個保護性聯盟就是國家,就是法蘭西共和國。為了這個國家,法蘭西民眾已付出極高昂的代價。1789年大革命爆發,巴士底獄的攻佔成了大革命光輝的標誌。次年通過的《人權宣言》向世界宣告:在權利方面,人人生而平等;這些權利包括自由、財產、生命和反抗壓迫的權利。接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然而,隨著路易十六被處死,雅各賓派專政也接踵而至,短短的日子內17,000餘人被送 上斷頭台,由此《宣言》失去保障,共和也成泡影……直至1870年隨著拿破崙三世被俘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終結,共和國才重新誕生,參、眾兩院組成的議會成為最高權力機構,個人權利與議會制民主政體因憲法的確立而獲得保證,國家推行義務教育、新聞自由獲保障、工會自由組織、社會漸趨穩定。這個國家終獲法蘭西民眾的認可,這就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誰知到了1940年,納粹德國的野蠻入侵顛覆了這個國家,法蘭西民眾再次失去這一保護性聯盟,這是任何一個法國公民都不願接受的痛苦事實。

當史查沙在夜總會指揮合唱納粹軍歌《萊茵河畔的巡邏隊》時,不屈的拉斯羅果斷走向樂隊企圖對抗,示意樂隊準備奏響《馬賽曲》。樂隊成員朝里克偷覷了一眼,表面上恪守政治中立的里克,用一個眼神悄然遞送出支持的暗號。接著,《馬賽曲》激昂、雄渾的旋律如滾滾波濤呼嘯而來:

前進!法蘭西祖國的男兒,
光榮的時刻已來臨。
專制暴政壓迫著我們,
我們的祖國鮮血滿地。
……

這是愛國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的對決,也是電影最激動人心的、最壯美的場景——不僅是法國人,流亡到薩布蘭卡的歐洲人全都加入放聲《馬賽曲》的洪流裡,人們眼框裡噙著淚水昂揚地高吼;人人明白:失去自己的國家,個人自由、財產、生命乃至反抗壓迫的權利,都將被一筆勾銷——這就是他們不能不愛國的理由。悲壯激情的《馬賽曲》歌聲很快將《萊茵河畔的巡邏隊》淹沒,那場面令人感慨萬分。每次在銀屏前看到這一幕,我總禁不住熱血沸騰。

史查沙加緊了對拉斯羅的監控,里克夜總會的形勢更加險峻,這迫使伊麗莎不惜鋌而走險。她帶著手槍夜闖里克住所,企圖說服里克無果,最後取出手槍逼迫里克將通行證放在桌上。里克豈是被嚇倒的人,經受了失戀之痛的里克,寧願死在戀人的槍下也不會交出通行證。此時伊麗莎幾近絕望與崩潰,為了拯救自己的祖國,為了將抵抗運動的領袖送往美國繼續未竟的事業,她背棄了自己的戀人,直至用手槍對著自己深愛著的人。走投無路、傷心欲絕的伊麗莎淚流滿面,憤而指責里克:

一個女人傷害了你,你居然要報復全世界,你是個膽小鬼……
突然,情緒失控的伊麗莎哽咽著再也說不下去,她轉身走向視窗痛苦地抽泣。這個戲劇性衝突刺激了里克,愛國主義與人性的衝突終於有了化解的跡象。沉默有頃,里克靜靜走向伊麗莎並輕輕挽住她的雙臂……里克終於找回了曾在巴黎擁有的愛情,也明白了拉斯羅的重要使命。為了拯救自己的祖國,里克決定改變初衷,並放棄與伊麗莎永久團聚的機會,轉而冒著巨大的風險,準備將拉斯羅與伊麗莎送往美國繼續從事抵抗運動。

影片的結尾,里克在機場與警察局長雷諾巧妙周旋,並終於將拉斯羅與伊麗莎送上飛往里斯本的飛機。當史查沙中校趕到時,飛機已起飛。中校見狀急撥電話搬兵,被里克一槍擊斃。最後,銀幕上是里克與雷諾漸行漸遠的背影,慢慢消失在飛機場蒙蒙的夜霧裡。

影片《卡薩布蘭卡》所顯示的愛國主義,絕非麻木不仁、毫無理由的愛國。戰後的法國,稱為法蘭西第四共和國。這個國家全民享有的福利開支占GDP的34.9%,只要你在這個國家有合法居留權,那麼你從出生到死亡就能享有400餘種福利的保護。沒人為治病、買房和子女教育擔心;沒人擔心三鹿奶粉、毒膠囊、毒疫苗、地溝油或城管打人。在這個國家,不需愛國主義的宣傳,人們明白:保衛這個國就是保衛自己的家,也就是保衛自己的自由、財產、生命以及反抗壓迫的權利,這就是里克與伊麗莎及其他法國人或歐洲人愛國的理由。

不要將國家神聖化,那種毫無理由的「愛祖國」,在上世記早已遭納粹德國最無恥的濫用,以致在戰後幾十年的時間內,只要提到「祖國」(patria)就引起西歐人的厭惡。英國哲學家B.羅素說:「愛國主義最容易導致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為國盡忠的最好方法就是殺人,……」(The Problem of China 1922)。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指出:「愛國主義是一切無賴們最後的避難所」。國家是什麼?國家只是一種「必要的惡」(Necessary evil),一種服務於人的工具。#

責任編輯:朱穎

相關新聞
卡薩布蘭卡膺最佳愛情電影
《卡薩布蘭卡》62年後重回中國 4月1日上映
經典影片《卡薩布蘭卡》 首次登陸中國數字影院
部分演員昨到京 《卡薩布蘭卡》首次起舞天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