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劳碌,晚上的时间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夜深人静时,您喜欢做些什么呢?是听一支轻音乐,读一本古典名著,还是为家人做一些手工,增添生活的乐趣呢?在唐朝的某一个深夜,一个穿着僧袍的诗人,选择做了这样一件小事,不仅创作出一首名诗,还成就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呢!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这位诗僧兴之所至,骑着一头毛驴,外出拜访一位幽居世外的朋友。朋友的居所太过僻静,附近都没有人家,诗人一路走来,只见到沿路丛生的荒草。月光下,他轻轻敲门,声音惊动了树梢上早已酣睡的倦鸟。
盛唐过后,雄浑昂扬的诗歌气象有所减弱,一批崇尚清新奇僻诗风的诗人出现了,这位“诗僧”就是这类诗人的代表。他就是贾岛,以上就是他的代表作《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诗境赏析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李凝的事情,因为访而不遇,诗人面对友人的居所有感而发,把生活中的寻常小事化为隽永的诗歌。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是诗人初至李凝的“幽居”见到的景象。李凝是个遁世独居的隐士,他住的地方一定是偏僻幽深、人迹罕至的。所以一路走来,诗人看不到邻舍。他走的路,也是野草蔓蔓的小径,通向的地方是荒芜的小园,也就是那所幽居了。短短两句,诗人不仅描写了居所,还把隐者简约朴素的品性衬托出来了。
接下来,是诗人访友的行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柔和清冷的月光下,万籁俱寂,飞鸟也在池塘边的树梢上安睡了,一身僧衣的诗人却敲响了李凝的家门。按照常理说,诗人很难在晚上看到树上的宿鸟,但是他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以至于把鸟儿都惊醒了。它们或者在树上一阵躁动,或者绕树枝飞舞片刻,又回到巢中。当然,这些动作也惊动了诗人,所以他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情景,写下传神的一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宿鸟惊飞是由静到动,僧敲房门后等待应答,是由动到静。两者一动一静的变化,暗藏着因果联系;动与静相映成趣,两者结合又充分烘托出环境之幽静。因而,这一联成为整首诗最富诗情画意的部分,也是历代广为传诵的名句。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诗人期待的朋友并没有出现,只能原路返回。在归途中,诗人没有了访友这件心事,也就能够专注于欣赏沿途的风景。他跨过小桥,才发现田野的景色从这里分隔出完全不同的景色;微风拂过,云气浮动,仿佛山石也随之移动。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所以石又名“云根”。
这一联诗人用新奇的笔法描写日常的风景:桥两边的风景不同,却好像是桥有意为之;石本来不会动,诗人偏要说它仿佛随着漂浮的云气而移动,果然是诗心独运,别具妙趣。
写景之后,诗歌在尾声部分进入抒情部分。修佛的诗人,见到友人这么静谧幽雅的居所,又在夜晚欣赏到了不一般的风景,心中油然生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如果不是有一颗宁静致远的心,怎么会选择这样一座世外桃源独居呢?于是他默默地许诺:“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虽然没有见到朋友而离去,但对诗人来说,这只是暂时的。在未来某一天,诗人一定会再次拜访,和朋友一同归隐,共享这一片悠然闲适的天地。
诗人背后的故事
诗歌赏析完了,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喔!根据《鉴诫录》记载,诗人贾岛那天骑着毛驴,造访李凝的幽居,回来时边走边做起诗来。但是他对这首诗的第二联并不满意,一开始他吟的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仔细品味又感觉韵味不够,想改成“敲”字。那么敲字好不好呢,贾岛也拿不定主意。他索性任由毛驴随意前行,自己则在驴背上一会做推的动作,一会做敲的动作,口中还喃喃自语,苦思冥想到底该选用哪个字。
如果是推门,幽静的意思有了,但毕竟是拜访友人,这个动作会不会不太礼貌?如果是敲门,又显得有些浮躁,打破了大自然的寂静,这真是难坏了贾岛。就这样一路走着,经过的行人看到贾岛类似疯癫的样子,都惊呆了,贾岛却依然沉浸自己的精神世界中。
谁知,他的毛驴走着走着,竟然闯进了一个仪仗队,惊动了队中骑马的官员。贾岛也被护卫们押到官员面前受审。这才知道,贾岛冲撞的竟然是当时任京兆尹的文豪韩愈!贾岛据实以告:“我偶然吟得一联诗,有一个字迟迟定不下来,这才神游天外,不小心冒犯了大人。”韩愈一听,立刻来了兴致,就问贾岛是什么诗。韩愈立马沉思良久,才缓缓说道:“作敲字佳矣。”
于是,这首诗就这么定了下来。而“推敲”二字,从此成为汉语中一个新的词汇,表示作文章或者做事时,反复琢磨、斟酌的认真态度。
韩愈很欣赏贾岛的才华,两人揽辔并骑,一路上说说笑笑。韩愈不以门第高低为念,把贾岛请到自己的府衙,和他一连几天讨论诗道,将其视为知己。他还给贾岛题了一首诗,令他闻名海内,“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章声断绝,再生贾岛向人间。”大意是说,贾岛是能够继承诗人孟郊,在世上继续作出锦绣诗篇的大才子。到了宋代,苏轼也把他和孟郊并提,称他们的诗风是“郊寒岛瘦”,可见贾岛对后世的影响力。
通过“推敲”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贾岛作诗有一股韧性,不作出完美的诗句绝不放弃,这倒有点像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了。而这种作诗态度,也影响了一大批文人,形成了“苦吟诗人”的流派。
贾岛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虽是夸张说法,却也表现出苦吟派诗人的特质。他们作诗精于雕琢,在字词的选用上很下功夫,也就是“炼字”,因而往往能写出别出心裁的奇句。但是因为有个“苦”字,也就说明这类诗人大多经历坎坷,作的诗歌也多了几分凄苦、清冷的情绪。比如贾岛,他早年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只好出家为僧。但是贾岛生性酷爱作诗,苦吟不辍,这才有了他和韩愈“推敲”诗句的佳话。
在结识韩愈后,或许受到他的鼓励,贾岛很快还俗了,试着走上科举求仕之路。然而他屡试不第,只做过一些地方上的小官。虽然离开了佛门,贾岛却是个不流于世俗的高士,一生所爱结交者,都是尘外之人。或许他的人生轨迹也像这首诗的结尾一样:“暂去还来此。”他的心仍然向往着佛门,只打算暂时投身红尘,最终还是会回来,做一名诗僧。
贾岛凭借自身苦吟的经历,成为刻苦作诗的典范,更为汉语文化创造出一个意蕴深厚的词汇。这样的贾岛,在群星璀璨的唐朝,足以跻身唐诗名家之列了。@*#
点阅【品读唐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