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国地球工程的隐忧 人工增雨是福是祸?

科技部人文司长郑毓瑜(左)、台大地理环境资源系教授简旭伸(右)。(袁世钢/大纪元)
人气: 329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9年08月07日讯】(大纪元记者袁世钢台北报导)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迁的方法中,出现“驯化天气”的技术,台湾大学地理与环境资源学系教授简旭伸7日于科技部,以中国发展人工增雨技术企图影响天气为题,呼吁应谨慎看待“地球工程”对社会发展、国际局势的影响。当代社会应以三维的、立体的观察方式,解决各种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所衍生的问题。

简旭伸指出,世界气象组织(WMO)不鼓励各国动用国家资源积极发展“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因此世界各国多以小规模的商业行为为主,并自负盈亏,但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以国家力量广设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2002年制定《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20年来以人工增雨的方式替山东省增加252亿立方米的降水,形同打造一座空中水库,而这样的政策却不是为了人民。

中国正在定点化、常态化的干预天气,简旭伸说,甚至是不缺水的地方也想进行人工增雨,他举例,长江中游的城市并不缺水,但因为北京缺水而进行南水北调工程,因此要提供稳提大量的水到北京,位处丹江口水库的十偃市长,称自己为北京井长,不为当地人民考量而是为北京整体利益做考量,为了面子而常态性的干扰天气,让不缺水的城市每天下雨。

然而,简旭伸说,此类技术介入到垂直空中环境,确实可以改变大气降雨条件,增加降雨强度与机会,但云、水在空中自由移动,没办法像河流一样界分上、下游,也无法圈定行政边界,会影响区域地理,甚至带来“空中管辖权归谁”的争议。像是中国在与印度的边界增加降水,但方向却无法掌握,因此在印度引发暴雨水灾,引起国际纠纷。

“人工增雨”简单来说就是在特定时间、地点,向天空发射碘化银使其下雨或不下雨,不下雨就是让他提前下完。简旭伸举例,中国大型户外活动都要求“确保蓝天”,像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开幕式,以飞机和火箭在天空“播云”,并在山顶燃烧能凝聚水汽的碘化银,让云在开幕前凝结降雨,成功让开幕式圣火不灭。反观2012伦敦奥运,英国人习惯天气多变并顺应自然,开幕式以一朵云调侃北京奥运的不当行为。

简旭伸强调,“地球工程”在全世界都很普遍的使用,但中国是以国家力量改变天气最严重的国家,使用这项技术必须考虑在道德上能不能进行、改变天气的责任归属问题。在民主国家搜集到的资讯、资料可以共享,而威权国家则是占为己用且不顾他人影响,这是最大的差别;这些人造技术也点出科学技术可能出现过度使用的问题,需要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研究进行跨领域对话,才能促成更具人性化的科研成果。

责任编辑:吕美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