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乐家小故事 –不懂计算的贝多芬和爱因斯坦

诗雅
font print 人气: 131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3月28日讯】古典时期缔造浪漫乐派的乐圣,贝多芬,传说对计算最头疼,而且只不过是生活上的加法罢了,因为贝多芬对乘法一窍不通,所以总是像小学生一样,一个一个相加。

当贝多芬耳疾日渐严重时,他便开始写所谓的“谈话簿”,因此我们得到一些有力的证据,某次,贝多芬必须计算三十六的四倍,我们这位大师便像小朋友般的,逐一相加了四次,可是答案还是错了,成为二二四。

可能由于贝多芬小时候常常逃学,以致贝多芬对于数理非常糟,也因此贝多芬常常担心金钱方面受骗。有一次贝多芬出去买一百张五线谱,每张三十六克罗兹,付了六十弗罗林,回去后总觉得不对劲,但又不愿意把三十六克罗兹加一百次,只好请教侄子卡尔,才解决了贝多芬的疑虑。

另外一位即是爱因斯坦,是世界物理学的权威,相传也不懂得数数。爱因斯坦拉了一手好小提琴,与许多的名望音乐家互相有往来。

1938年某日,钢琴家Schnabel舒纳贝尔来访,他是研究贝多芬得专家,爱因斯坦要求与他合奏一曲,选了莫札特的作品可是舒纳贝尔却总是不满意,因为小提琴总是快一小节或是慢了拍子,可是爱因斯坦总是改不过来,舒纳贝尔最后终于对这位大物理学家大发雷霆:“你不会数数吗?像这样一、二、三、四地数呀!”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指挥大师的愤怒:上海一音乐会嘈杂如菜场 (3/19/2002)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首次来到中国演出的西班牙指挥和吉他大师安格尔‧罗美洛不可能想像遭受到上海观众这样的“不公正待遇”––当他在台上汗流 背地指挥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时,台下却进行着另外一支更加“雄壮”的“交响曲”,有座椅的翻动声,重重的关门声,呼朋引伴的声音,无处不在的窃窃私语声,甚至还有呼噜声。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表示,四月春暖花开,正是春游好时节,故宫北部院区推出第二季“国宝聚焦”等珍品,邀请民众品味书画雅趣,共享春日美好时光。
    • 文徵明以“白描法”钩出娉婷玉立的莲花,用极婉约匀称的细线来钩勒。为了显现花瓣的精气有神,画瓣尖,下笔时先以书法中的“顿笔”为之,再提笔上来,一上来就见真章了。我们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线条是那么细致温和,好像随手不经意地就画出来似的,柔中带刚,刚中有柔。显得韵味无穷。
    • 奥斯陆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这座于市中心、弧形一层楼高的荷兰巴洛克风格建筑,以石材与红砖混合而成。大教堂东边是教堂前侧圣坛或称礼拜堂(chancel),钟楼有铜制的圆屋顶,搭配文艺复兴风格的尖塔。大教堂几世纪以来不断在整修与翻新。
    • 南梁 张僧繇《雪山红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轮廓线以外,不添加任何线条也就是没画皴法。 这幅画怎么和常见的中国山水画迥然不同呢?
    • 来自比利时的法兰德斯风格画家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公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所绘的肖像画,优雅地呈现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宫廷样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和大胆的笔触来表达光线、物体的移动和布料质地。这项特长也让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绘出高度精准却仍具有绘画特点的蕾丝质地。蕾丝这种非常精致又复杂的布料是16至17世纪时富有的艺术赞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饰配件。
    • 雕塑通常用来纪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来,雕塑流行的题材包括神话场景、政治领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个最特别的主题并不在上述类别里。人物雕塑《斯皮纳里奥》(Spinario)或称《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现的是一位坐着的裸体男孩,全神贯注地在拔他脚上的一根刺。几千年来,这座雕像给艺术家带来非常深刻的启发。
    • 英国威尔顿庄园(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义与英国美学,堪称独树一格。外墙采用当地石材建造,与英格兰威尔特郡(Wiltshire)乡村融为一体。古典比例、强调对称、矩形特征等设计,符合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安德里亚‧帕拉迪奥(Andrea Palladio)的美学原则。外墙没有石柱,最初的构想是为了让人们可以待在户外,同时还能屏蔽来自地中海炙热的阳光,这样的设计适合北方的地理与气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