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华亭有一户贫穷的王家,时常遭人白眼。一个游方僧人,却在一天之内看到王家日后三个“一品”。这三个未来的一品官员,当时只不过还都是孩子,一个八岁,一个五岁,一个还未断奶。命运,如此变幻莫测,对于寻常百姓,辩不真切,看不分明。而在僧人眼中,人生就像事先拍好的电影,他只看了一眼,就已超前做了剧透。
清朝初年,满清汉臣中,以华亭王家(琅琊王氏)、昆山徐家、海宁陈家,这三家最为显着。
江南华亭,别称茸城,是古松江的县城。明朝时,华亭有两户王家,郡里的百姓按照县城的宅第划分,称呼他们为“东王、西王”。
财翁见双灯 招赘寒士
西王于明朝时,已经是簪缨世家,人才辈出。东王当时还没有人科第中举。东王显达,则是从王广心(号农山)开始,才登科及第。
王广心是孤儿,从小就寄养在叔父家中。刚成年时,考取了诸生(官学生),寄居在离学宫数里之外的农舍。
有一位姚姓富翁,延请王广心给他的孩子上课。有一年夏天,天刚黎明,王广心就去课馆。姚翁刚要上楼远眺察看庄稼的情况,隐约间看到对面出现二盏大灯,为王广心照明引路。当王广心走到课馆时,灯火就自然消失了。姚翁心中非常惊讶。
等到了晚上,姚翁再次悄悄地察看,王广心才穿越一条小路,月影黄昏中仍是出现了二盏灯,为他引路。姚翁知道他不是一般人,日后必会显贵,就想把女儿嫁给他。于是派人到王广心叔父家提亲。叔父以家境贫穷,拒绝了婚事。然而姚翁执意嫁女,就召王广心入赘姚家。
几年以后,姚翁去世了。姚家姻亲中,有人看不起贫穷的王广心,对他屡翻白眼。他的妻子姚氏说:“夫君本是入赘而来。如今父亲已经去世了,还要做谁的上门女婿呢?我们还是离开吧。”
王广心愁怅失望地说:“可是我没有家啊。”夫人姚氏问他没结婚之前的住处,得知他曾寄居在斋夫(学舍中的仆役)家里。于是让王广心和斋夫商量一下,租了一间房子来住。
兵乱之际 白衣老妇助产
不久后,遭逢改朝换代,清军入关。王广心的叔父本住在乡里,为避兵乱,带着全家进城寻找避乱住所。他们商量一番后,决定暂时寄居在寺院的僧舍中。王广心先带着二个儿子去了,当时夫人姚氏正怀有身孕,仓皇慌乱中动了胎气,眼看着就要分娩,不巧的是土匪马上就要来了,她急忙躲到别人家的竹园中去避乱。
姚氏坐在地上倚靠着竹子。朦胧间,她看见一位穿着白衣的老妇帮助她生产,老妇切断了脐带,还撕裂了衣裳裹住了婴儿。这些事刚做完,王广心就来寻找妻子了。白衣老妇抱起婴儿交给了他。王广心抱孩子禀告叔父,又找人将夫人抬进寓所,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处理完这些事之后,他们豁然想起那位老妇人,却发现她已经不见了。
僧人预言 三个童子 三个一品
早年,王广心曾经邂逅了一位僧人。那僧人仔细地看着他,说:“您将来是大贵之人。”并请王广心跟他交往,说他将来必能与刘秉忠相媲美。(刘秉忠,元朝奇人,精通天文地理奇术,协助忽必烈定鼎天下,并主持营建了元大都。)王广心听了,只是一笑置之。
姚氏生下第三子后,那名僧人又来了。他一面笑着,一面诧异地说:“我的话应该应验了。”这次再次审视他良久,疑惑的说:“您应当贵为一品,然而又不像是真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王广心的长子王顼龄刚刚八岁,捧着一杯茶出来端给僧人喝。僧人一见到他,竟然惊讶地站了起来,说:“是了,这个孩子才是真正的一品。您只是获封爵为一品。”
广心的次子王鸿绪当时年仅五岁,爬着闹着要闯门,僧人见到他,说:“这孩子将来也是一品,只不过比兄长稍微逊色一些。”
幼子王九龄,王广心也把他抱出来,僧人见到小儿,说:“这孩子日后也是一品啊。其官位不比兄长高,然而会比兄长要早显贵。”这位僧人的预言,后来结果如何呢?
顺治六年,王广心进士及第,官至监察御史。他为官清廉凛然,就连奸吏也不敢轻易冒犯他。但王广心并未官至一品,而是后来受到皇帝封爵,才贵为一品的。
长子王顼龄与二弟王鸿绪、三弟王九龄先后在康熙一朝进士及第,同朝为官。王顼龄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康熙五十二年官至工部尚书(从一品),后拜武英殿侍讲大学士(正一品)。于雍正元年,加封太子太傅,即太子的老师,死后赠太傅。
王鸿绪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奉康熙之命纂修《明史》,曾任工部、户部尚书(从一品)。
王九龄于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及第,康熙三十九年就升至内阁学士,康熙四十六年官至左都御史(从一品,掌管纲纪,监察百官)。升官速度比兄长王顼龄还要快。
受皇恩荣宠 王家名望如雷贯耳
康熙、雍正时期,两位皇帝对王家荣宠有加。康熙帝曾多次御书对联 、堂匾、字画等,御赐王鸿緖。王鸿緖任工部尚书时,康熙四十一年四月初六,天子赐予他堂匾“敬慎堂”。康熙四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赐赠御书“松竹”,和一幅对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康熙四十三年,圣驾南巡,天子亲临王家府邸秀甲园,并赐王顼龄御书“蒸霞”匾额。四十六年,再次南巡,同样巡幸王府。早前,王鸿緖任侍郎时,请假回家探望双亲。康熙恩赐白金、丝绸等礼物,让他孝养父母。王鸿緖修建了一座园子,题名“赐金园”。康熙南巡之际,亲临此园,并邀请王氏兄弟父母,共享天下盛荣。
雍正三年(1725年)时,王顼龄已经八十四岁了。他因年迈患疾,雍正帝命御医为他诊治,并赐人参、药饵。雍正皇帝还曾赋诗“迹与松乔合,心缘启沃留”,相赠于他。
当时,有一首竹枝词曰:“琅琊门第继三槐,八座声华迹未冷。宰相尚书都御史,至今入耳灌如雷”。琅琊门第是指琅琊王氏,像卧冰求鲤的王祥和王览兄弟、书圣王羲之等,都出自琅琊郡。琅琊郡王氏自汉朝兴起,逐渐成为名门望族。“琅琊门继第三槐”是说王家后继有人,三槐指王家三兄弟同朝为官,均在高位,分别任宰相(大学士)、尚书和都御史,王家显赫一时。
至于那位当初帮助夫人姚氏分娩的白衣老妇,王家遍处寻访,始终都没能找到。王家感念这位老妇的救助之恩,就在神龛旁供了一个用栗木做的牌位,上面题写:“白衣老妇之位”。王家每年祭祀时,也都会祭祀她。
参考资料:
《三异笔谈》卷1
《国朝先正事略》卷10
《清史稿》卷114/卷115/卷267/卷271@*#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