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整顿“内外”

作者:方静
学会淡泊宁静、随遇而安,如此一来,也就容易感受到“日日是好日了”!(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150
【字号】    
   标签: tags: ,

鸟鸣声喧、薰风微微的初夏,已是火伞高张、热浪滚滚了!躲避烈日炎炎,我在斗室里读书,也感到挥汗如雨、焦躁不安。不耐久坐,只好起身整理房间,缓和一下情绪。

从整理床铺开始,收起厚重的冬被、换上轻薄的夏褥,瞬间,眼前一片清爽、舒适。接着重头戏登场──-整理橱柜,待钜细靡遗、一一检视后,才猛然发现:长久的日积月累、堆堆叠叠,竟有这么许多衣裳和物品。

有些已多年未使用,根本忘记它的存在;有些仍然挂着吊牌,还是新的,一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样子。不言可喻,这是“想要大于需要”的结果。其实,真正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却太多,让人汗颜、感慨。

“想要”还是“需要”,如何区分?“需要”来自身体,是生理层面,非常简单、而且有限,像是食物、保暖、住居……;“想要”源于欲望,属心理层面,却是无穷、没有尽头,比如财富、名声、地位……。因此,当“想要”超过“需要”,那么,烦恼、忧虑就源源不断、接踵而来了。

这一回,透过由外而内的清理,有机会察觉到问题所在,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然而,这也只是表面文章、治标不治本,时日一久,很可能又重蹈覆辙。正本清源之道,还是得由内而外,从“心”下功夫。因为,当人的内境清明、澄澈之时,才足以不为外境的纷扰、紊乱所惑、所困。

整顿“内外”,是为了安顿“身心”。而只有“身心”安顿了,才有真正的轻松、自在,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当然,这个境界不是一蹴可几的,须通过无数次的考验与磨炼,才得以达到。

深刻体认生命无常的本质、大道至简至易的法理;并试着去面对问题、找出解方。进一步在苦乐相参、悲欣交集的岁月里, 学会淡泊宁静、随遇而安,如此一来,也就容易感受到“日日是好日了”!@

责任编辑:方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范仲淹立即也回写了一首同样题目的《灵乌赋》给梅尧臣,他在赋中斩钉截铁的写道,无论如何他都要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他始终都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的这句名言,和他的另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为世人所千古传颂,范仲淹的这种精神也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 风尚,从国家用度、官场风气,到宫廷生活、民间风俗、道德信仰⋯⋯无不涵盖其中。决定社会风尚的境界有两个因素:信仰和朝廷践行。皇帝的道德决定他将行仁政还是暴政,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朝廷的为官之道,继而影响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民风。宋朝的福利,当时叫赏赐,从宰相官员、鳏寡孤独、耄耋老人,甚至到监狱囚犯,其完善周到,令人感叹。读书时常恍然不分是美国新闻还是宋朝历史,其震动仿佛初来海外时接触美国社会。愿把些许感触以笔记的形式与历史爱好者分享。
  • “神灵布沧浪祖考祈求有我,恩德满乾坤民众信仰无疆”,这是湖北武当山位于金顶的太和宫的楹联,而民众信仰的正是道家之神。明朝人广泛崇道是从明成祖朱棣开始的。在其后的整个明代,从帝王到百姓均普遍崇道,而这与盖世真人张三丰的巨大影响是分不开的。无疑,正是游走在世间、留下诸多神迹的大道张三丰,重振了人们对神和修道的信心。
  • 张居正执政十年,推行一系列政策,不仅延缓了政治危机的爆发,出现了短暂的太平安定的大好局面,而且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 科考取士在中国由来已久。承袭千年的科举考试中,古人所面对的可以说只有一种题目:作文。在这一隅天地间,他们又是如何以一支笔、一缕才思,挥洒为国为民的仁人志气,绵延神传文明的千年辉煌?
  • 在古人的心目中,道德可以焕发出的力量之巨大,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 人生是有“命运”的轨道的,邓禹从为13个儿子“望气”相面得到实证。而能够改变命运的方法,就是要从修养心性、提升道德上去寻求。
  • 到共产党人于1949年在中国夺取政权时,暴力和杀戮已是司空见惯。邻里之间往往积怨深重,以至政府不得不介入。因此,为建立一个新政权所采取的行动,曾被一度认为是对这种实实在在的暴力的一种反击。例如,一名地方法官曾下令处决近百位农民,后来他成为彭湃的受害者之一。在许多农村社区,这是一种公认的观点。
  • 现代科学认为的天是在星际间、银河外,传统文化智慧却向世人描述了天的另外一种概念,微观中也可能存在着天,而且那里还有超凡脱俗的天国世界。
  • 美国先知凯西在催眠中完成为人“解读”疗疾,同时他也留下了一些预言,预言涉及他身后百年的时事。预言准确率极高,受到当代重视,尤其是关于现今在中国发生的大预言,更引人关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