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准特首政纲被批无新意 发布会拒5传媒

人气 1652

【大纪元2022年05月03日讯】(香港大纪元记者理尔、林一山综合报导)距离5月8日香港特首“选举”投票日尚余不足一个星期,由于只有李家超一名候选人,他将毫无悬念地当选。而在中共大幅度修改香港的选举制度后,由1,500人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首次欠缺民主派的声音。李家超的政纲简介会,更将包括《大纪元时报》在内的五家媒体拒之门外。香港民主党主席罗健熙批评李家超的政纲老调重弹,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总裁钟剑华亦批评其政纲仅抄袭过去两届政府的重点。

传媒被拒出席简介会 李家超拒会见记协

4月29日,李家超拖延多日后,终于在湾仔会展举行政纲简介会,不过声称很重视新闻自由的他拒绝至少五家传媒进场,包括《大纪元时报》、台湾“报导者”、“希望之声”、新唐人电视台及美国的“Getty Images”。

香港记者协会主席陈朗昇对事件感到失望,直言反映李家超对媒体不友善。但同时他也表示对此不感到惊讶,因为这已经是中共统治下“新香港”的情况。早前,记协希望和李家超就新闻自由方面作出沟通,李家超回应指,要待记协向职工会登记局提交充足资料,以及完成程序后,才有可能与记协有任何接触。

4月30日,李家超在出席传媒举办的答问会时,被问及有什么实际措施令人相信新闻自由确实受到保障,李家超反指“香港已经有新闻自由,不过要小心有人假借新闻作为外衣做违法或政治目的勾当”,外界普遍认认为此番言论,已反映出他对“新闻自由”的态度。

民主党批政纲大多老调重弹

李家超的政纲以他的相片为封面,大字写上“同为香港开新篇”,政纲包括“强化政府治理能力”、“土地及房屋供应方面,要提速、提效、提量”、“提升香港竞争力,强调持续发展”及“建立关爱社会,重视青年发展”四个范畴。李家超再三强调政纲篇幅有限,未必能涵盖所有范畴,指如能“成功当选”,在日后的施政报告会详细一一交代。

民主党主席罗健熙批评李家超的政纲只是老调重弹,他认为,政府首要工作之一是建立政府与民间的互信,要展现愿意聆听市民的各种关注,而现届林郑月娥政府推行政策时的公众咨询工作欠佳,令市民越感疏离,而李家超政纲当中未有提及如何解决此问题。

对于李家超政纲提议于十八区成立“地区服务及关爱队伍”义工网络,民主党民政事务发言人朱子洛认为,区议员本来就在地区担当支援角色,李家超刻意忽略区议会职能,建立由建制主导的义工网络,令部分市民声音被掩埋,对社会发展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

民主党房屋及福利政策发言人莫建成则认为,李家超提出的“公屋提前上楼计划”没有实际效益。在现行政策下,当新屋邨落成前,政府于建筑尾期已展开预配,新屋邨入伙是向来都欠缺民生、交通和社福设施,因此看不到计划是“新政策”。

钟剑华:政纲没新意 料区议会被“居委会”代替

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总裁钟剑华在接受大纪元记者访问时形容,李家超政纲“内容没什么新意”,就算使用了一些新的字眼,都是重复过去两届政府所提及过的重点。例如梁振英和林郑月娥都说过要“提升香港竞争力”、“加快公屋上楼”、“解决房屋问题”等等。

关于政纲里面的“千人扶贫计划”,钟剑华表示其实与当年唐英年在担任政务司长时的扶贫委员会“师友计划”没有分别;而“在十八区设立关爱组织”,钟剑华估计有可能变成有如中共在大陆设立的街道居民委员会,社会控制才是最重要、最主要目标。“这份政纲根本毫无重要性,只是循例制作出来,叫做‘做到足’,对选举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黄伟国:回避港人移民潮

浸大政治及国际关系前助理教授黄伟国在接受大纪元记者访问时指出,李家超“选举”政纲最大的败笔,是完全回避香港现时正在面对的灾难性危机——香港人的移民潮。

他批评李家超只是自说自话,或者“吹水式”抄袭林郑月娥的“融入大湾区”和“捉紧一带一路商机”,完全无视“大湾区”居民仇视香港散播疫情,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更因为中国经济困境而陷于停滞的状况。

另外,李家超不敢触碰政治危机、警暴问题、《港区国安法》实施后对香港法治的损害,怕会“讲多错多”。

刘锐绍:北京不想碰政治问题

时事评论员刘锐绍早前在接受电台访问时指出,李家超的政纲聚焦经济及社会民生,相信是基于北京的“治港政策”。中共暂时不想提、不想碰政治问题,以免触及很多矛盾和中美斗争。他又指出,有很多问题李家超未有提出解决方案,或者反映出官方没有意愿解决,例如怎样按《基本法》达致普选。

在4月30日答问会上,李家超更首次指出政改不是香港第六届政府的优先项目,因为“有很多其他项目要做”,又称“只是完善了选举制度的过程”,未实施完善选制后的成果。

责任编辑:连书华#

相关新闻
李家超提名有效 成唯一香港特首参选香港特首人
【菁英论坛】选特首内幕 中共40年部署夺香港
“香港监察”在英国会发报告:港新闻自由被毁
李家超竞选办拒5传媒入场 香港记协表失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