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略谈香港冰室

人气: 116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3年04月07日讯】谈及香港文化,在很多情况下,香港人都不免误会自己的东西混合文化是“来源自中国、或者更仔细的话来源自广州、上海等曾大量接触西方文化的中国城市”,为何会有如此误解呢? 1949年,中国易帜、部分既不认同蒋介石、亦不认同毛泽东的中华民国知识份子逃难至香港,这些知识份子中国文化造诣极深、亦对旧上海存在特殊感情,但其对香港理解有限,去解说香港文化及其特质时,往往只能以自身的“中国经验”理解香港,甚至更严重的一群,会因为自身生存危机而创造出一种“中国起源神话”,指出“香港任何文化,包括东西混合的文化,例如冰室,皆系源自中国,由战后中国难民带入香港”。遗憾的是,在战后香港,这些中华知识份子抢夺了香港文化与历史诠释及话语权,成功将“中国起源神话”变成香港文化研究显学,因此,要了解香港文化,必须先寻根究底,不能只以“中华本位或中华史观”角度理解。

冰室如何演变而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时英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其殖民地遍及全球,殖民者拓殖海外之时,难免将固有家乡文化一同带到殖民地,而其中在维多利亚时代颇为流行的珈琲或茶厅就是一例。维多利亚时代英格兰式(下简称为英式)珈琲或茶厅是什么呢?除了是品茗红茶珈琲及沙龙之用外,亦会提供轻食如蛋糕等送茶。

先施天台茶室 。(Museum of Hong Kong 香港缪诗菴 )

英式珈琲或茶厅随大英帝国扩张而落户至各洲殖民地,最初只纯为殖民者内之中上层阶级服务,规格与特色上与英国本部无异,但慢慢地因应当地水土,会出现不同程度及模式的本地化改变,在各殖民地之间出现变体,但通常直到此阶段,本地化的英式珈琲或茶厅,仍是高消费场所,仅属殖民者中上层阶级品茗沙龙之用,非中上层的殖民者以至累积一定财富或地位的本地人,会因为模仿风气,以本地材料仿制原有“英式生活模式”,令初步本地化的英式珈琲或茶厅进一步巩固本地特色,及后,此文化逐步由上而下影响至各阶层,一步步平民化,最终成为地方特色,例如澳洲的澳式珈琲厅 (如新南威尔斯的大使馆珈琲厅)、香港的冰室等。

当然英国的文化影响力不只限于殖民地,十九世纪英国以香港为基地,将其文化及价值观影响力扩散至东亚,而日本1868年起之明治维新时代多以英国为师,大幅引入英国文化,而英式珈琲或茶厅文化自然亦引入日本。早期亦如同殖民地经历一样,是与英国本土模式无大差别,但经过日本的在地化,英式慢慢转变成日式,在大正浪漫时代,代表日本模式、品茗珈琲红茶的店铺,终于以“吃茶店”为名,广泛流行于日本各地,当然亦包括日本的殖民地,而日本的殖民地亦会出现进一步的本地化,形成一种有别于日本本国吃茶店的吃茶店。

因此,本质上冰室与吃茶店皆为相同,只是一个是香港以粤人方式在地化的英国产品;另一个是日本以和人方式在地化的英国产品。既然今日不会有人谎称日本吃茶店为中国产物,再回看指冰室及港式西饼为中国产物的说法,就显得非常矛盾。

香港冰室的构成

虽然香港冰室构成主要部分为英式珈琲或茶厅,但香港冰室其实是由三个部分所合流而成,而另外两部分则为雪糕店及粤民族传统文化下的茶室。前者而言,香港湿热气候造就社会对雪糕、冰品及冻饮需求极大,因此雪糕店广泛在二十世纪初在香港各地开业,例如阁麟街的胜记,主要贩售以上产品供客消暑。

后者而言,粤式茶室为东亚传统文化之一,而同为粤文化圈内的香港,自然亦习染此文化,茶室特色为品茶、文人雅士交流之地,同时茶室饮食多以“一盅两件”为主,一壶靓茶加上两份精致点心。这种文化使英式珈琲或茶厅在香港本地化时方便不少,很快香港人便将同一模式但不同饮食以近似词语形容,到茶室品茗为“叹茶”、到冰室时则为“叹西茶”。而最早期的冰室,都沿用茶室一名,如战前极为有名的先施百货的天台茶室,名为茶室,实际为叹西茶的冰室。

冰室的演变

战前冰室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贵族阶段、中产阶段及平民阶段。贵族阶层为英式珈琲或茶厅的早期模仿及在地化形态,年代主要为1900-10年代,形式及价格上都未及亲民,因此在此时期的冰室只能说是众多香港食肆之一,并难以成为普及代表香港的食肆,例如最初期的先施天台茶室即是一例。到中产阶段,主要为1920年代,即原本属高尚消费的冰室场所开始贴近较为亲民的价格,店铺亦开始以更多形式及在各地开业,如此时代已经发展成香港代表食肆之一,包括安乐园冰室、太平洋冰室等。最后因应市场进一步对冰室的需求,愈来愈多的冰室在港九各地开业,在1930年代,亦不乏报章报导冰室已经“平民化”,变成最具香港代表特色的食肆,其中如溢园、溢晶、南园等不同的冰室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到了战后,在初期的复苏期,大致仿照战前模式复兴,5、60年代甚至到70年代早期仍以1930年代香港冰室模式为蓝本,例如民生冰室。然而,到70年代后期起,因应香港社会变得商业化且发展急速,“叹茶”文化无论粤茶西茶都一度式微,慢慢被以餐厅模式经营的食店所取代,以粤茶而言是酒楼取代茶室;以西茶而言则是茶餐厅取代冰室。此消彼长下,冰室开始没落,取而代之是茶餐厅的泛滥开业,除少数坚持“冰室传统叹西茶”外,亦有大量保留冰室招牌但实际转型为茶餐厅的表里不一例子。经过一段时日,当人们习惯这种“冰室异化为茶餐厅”的情况,便很容易误会茶餐厅与冰室无异,但事实却是冰室与茶餐厅为不同的文化与体系。

总结:曾经的港式情调与优雅

与今日不少人的“冰室想像”、即冰室伙计无礼貌、地方不洁、态度马虎等负面标签,真实的冰室与今日中国香港的“异化冰室”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根据1930年代对年轻情侣拍拖地点报导,香港情侣其中一个指定约会地点就属冰室,而这点亦印证到为何1930年代会被视为冰室平民化的黄金时代,而约会所做,当然亦是叹西茶,正如今日仍会有人到维多利亚英式茶厅品茶一样,当时到冰室叹茶亦是“文化展现”。

用今日角度回想,习惯光速餐的香港人很难想像到冰室是叹茶,讲求享受、品味与慢活,甚至是文化沙龙文人雅士交流的地方。日本有文豪聚脚的春天珈琲馆(吃茶店),我们香港亦有文豪乐赴的先施茶室(冰室)。

回看不少旧电话、报章与图片,不难发现到冰室品茶食蛋糕,其实存在港式茶道,将粤式茶道的一盅两件及饮茶礼仪以叹西茶方式展现,“点心与茶”无论在茶室冰室都能发现得到。

日本成功将吃茶店文化保留至今,香港能否复兴真正的冰室文化并好好保存呢?如果能够做到不再将冰室与茶餐厅混淆,我相信真正的冰室文化不会在我们这一代手上消散。◇

文: Museum of Hong Kong 香港缪诗菴

责任编辑:陈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