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傅国涌﹕值得为“北京现象”叫好吗?

傅国涌

标签:

【大纪元12月22日讯】在这个寒冷的季节,刚刚落幕的北京区(县)级人大代表选举被誉为“政治热流”。面对这一“北京现象”,媒体几乎是一片叫好声。何谓“北京现象”?无非就是有数十位自荐候选人参与基层人大代表直选,其中有2人当选,如此而已。不用多说,它与二十三年前的初次区(县)级人大代表选举不可同日而语,那一次不仅有许多独立候选人当选,包括多名在校学生,而且竞选之热烈、讨论问题之尖锐也都大大超过了二十三年后的今天。如果再考虑到远在1912年冬天我们就有过一次成功的议会选举,恐怕我们就不会为今天的“北京现象”叫好。更不用说,往外面看,世界许多国家正忙于总统、议会的换届选举,即使在海峡对岸同样是黄皮肤、黑头发,同样是汉语文化哺育出来的同胞们也将迎来又一次大选。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为“北京现象”鼓掌庆贺、评功摆好?除了无尽的悲哀与耻辱,除了无地可遁的不幸和痛苦,生活在这块大地上的人们还能做些什么?

据说中国人只配享有直接参与区(县)级以下人大代表选举的权利,“因为中国很大,人口很多,经济不发达,发展又不平衡,在现阶段不可能在高层开展直接选举,条件还不成熟,首先文化素质就不够。”这是现任政府首脑的金口玉言,是活的现实,仿佛也是我们的宿命。当媒体为“北京现象”欢呼雀跃之时,我一次次想起这番话,每一个象形文字都像针一样深深地扎在每个华夏儿女的身上,我不知道生为中国人是不是注定了就只能认命,然后为任何一点恩赐而山呼万岁,跟着“喉舌”的调门而调整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不知道,今时今日我们还能不能像过期的诗人一样喊一句“我不相信”?

是的,我不相信。一、我不相信文化素质决定论,遥想2500年前的雅典,他们的文化素质未必就比今天的中国人高到那里去了。90多年前的中国,人们的文化素质就比今天好吗?你尽可以说那次议会两院选举对选民资格作了财产状况、教育程度的具体限制,诸如当年纳税二元以上、有五百元以上的不动产、小学文化或同等资格等。即使退一万步讲,以文化素质为绝对前提,我们可不可以“让一部分人先民主起来”,再走“共同民主”的道路呢?二、我不相信经济决定论,经济不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唯一杠杆,吃喝拉撒不是生命的全部内容。那些接受人类普世价值、实行广泛选举的国家(地区),并不一定都是经济发达的,例子就不需要举了。其实,美国立国之初也不过是个农业国。三、我不相信人口决定论,在广土众民的大国寻求一种更合适的选举模式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因为人多的借口拒绝县(区)级以上的直接选举,县(区)长的直选为何至今也不见踪影。何况不一定非要把十三亿人集中在一起选举啊,不是可以按地域、按选区进行选举的吗?最起码在城市实行直接选举(从市长到人大代表),无论人口、经济、文化素质都没有问题。

我决非一个选举万能论者,选举并不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恰恰相反的是,正因为世上没有救世主,没有人能永远代替别人作出选择,人们才需要通过定期选举的方式,有机会作出新的选择。我也知道一个百病丛生的民族不可能一夜之间化腐朽为神奇。但我相信一个普通公民连基本选择权都没有的民族离现代文明一定还有漫长的距离,在文明的前夜,难怪有人要为“北京现象”叫好。

2003年12月20日

大纪元首发 转载请注明大纪元。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专栏】 傅国涌﹕如何啃下“硬骨头”?
【专栏】傅国涌﹕文明有主义之分吗?
【专栏】傅国涌﹕李真之死
【专栏】傅国涌﹕权力为何如此诱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