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当门卫 体制改革的阵痛还是人才浪费?

标签:

【大纪元9月22日讯】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希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才脱颖而出。可是在河北省科学院近些年的体制改革中,却岗位时 接连出现正教授看大门、副研究员和在职研究生坐传达室发报纸的情况。院方负责人认为这是改革中的阵痛,当事人却认为这是用人上的“人治”因素在作怪,是人才浪费。

* 萝卜太多坑不够,教授只好看大门

据新华网21日报导,刘志明,196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系,1978年到河北省科学院从事科技情报翻译工作,正教授级外语译审,是河北省仅有的两名精通波兰语的人才之一。1993年到单位下属公司任经理,后因公司倒闭,1996年申请回院里继续搞科技情报翻译工作,没能如愿。到1997年3月恢复翻译工作前一直看大门。

刘志明怀疑是因搞公司失败而使领导其有成见,才让他一个堂堂一个正教授去看大门。看大门活虽不累,却是个沉重的思想负担。1997年3月在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大会上,刘志明作为多个协会的主要负责人向与会者大声宣布:“我正在河北省科学院看大门!”这才促使当时的院长另行安排他到图书馆工作。刘志明说看大门的经历终生难忘。

对于刘志明的经历,河北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树煌说这是改革当中的阵痛。院里1992年搞第一轮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定编定岗、竞争上岗,人员“一个萝卜一个坑”。刘志明经营公司失败想再回来搞科研时已经没有他的岗位了。让他看大门已经是照顾他了,起码有工资嘛。

不知道是人才多到连个工作岗位的“坑”都没有,还是这些“萝卜”放不进领导们挖的坑。

*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改革在实现人才“能上能下”的同时,也给了单位领导更大的用人权,“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用你是人才,不用你是庸才”,用哪个人,怎样用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判断水准及个人素质。

王英华,1968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原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后进修北京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第二学士学位,副研究员。1978年到河北省科学院工作,多年在科研处从事科研项目管理。1994年,到院下属的科技实业公司从事经营管理。因种种原因,与公司经理发生矛盾,1996年离开公司在家养病。1997年被安排在院传达室发报纸,1999年提前病退。

王英华说回院里没有工作其实不是因为能力差,主要是没有处好于领导的关系。在传达室每天接受来往同事的“瞻仰”,精神压抑得简直快崩溃了,想起这段经历就心口疼,喘不过气来。

人事教育处处长赵红芳的说法是,科研单位岗位搞的是人才和部门间的“双向选择”,决定一个人是否被使用的因素很多。所以,一个人即使能力再强,如果不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也是不行的。

* 研究生因专业不对口去发报纸

张成槐,1995年毕业于河北大学物理系,河北科学院能源所工程师,在职研究生。累计在乡下做了4年与科研无关的扶贫工作。2002年,先在办公室当内勤,收房费、水电费。去年冬天院里改制搞竞争上岗,他因专业不对口开始在能源所传达室发报纸。

张成槐说在所里的科研人员中,他绝对不是最差的,但他的工种确实是最差的。为了离开能源所他正在复习考博士。

张成槐的遭遇很大程度是由于单位的衰落。科学院改制后,能源所创收艰难,经费不足,人员数量大量压缩,各个研究所只能压缩课题数量,因此就出现像张成槐这样的在职研究生没活干。(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台湾中经院WTO中心成立
中国北方交大今起更名为北京交大
探索频道明晚首播影片--"再造纽约911灾区"
中国大陆公务员人才流失严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