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及人间传播的特点

标签:

【大纪元2月4日讯】
禽类的禽流感:后果以及控制措施

  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禽流感早在100多年前在意大利出现,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病的报告。

  虽然某些禽类物种较之其他禽类不容易感染禽流感病毒,但是所有禽类都是禽流感的易感物种。禽流感导致禽类一系列症状,包括轻度感染症状,或者高度传染性,或者快速致命疾病并导致严重流行。后者被成为“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一类型的禽流感表现为突然发病,严重症状,快速死亡,死亡率可以达到100%。

  导致禽类感染的流感病毒有15种类型,这导致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产生广泛的宿主。截至目前为止,所有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都是由甲型流感病毒H5和H7亚型导致的。

  包括野生鸭在内的迁徙性水禽是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这些水禽通常对禽流感具有免疫能力。包括鸡以及火鸡在内的家禽中很容易出现快速致命流感的流行。

  直接或间接接触家禽和野生迁徙水禽可能导致禽流感的发生。活禽市场也是疾病播散的一个常见地。

  最近的研究表明低致病性病毒在禽类中经过几次短暂的循环后,可以变异为高致病性病毒。1983到1984年间美国禽流感流行期间,H5N2病毒最初只导致了轻中度疾病,但是仅在6个月内就变成了高致病性病毒,死亡率高达90%。最终销毁了价值约6千5百万美元的1千7百万只鸡才遏制了疫情。1999到2001年度意大利H7N1病毒最初表现为低致病性,在9个月内变异为高致病性病毒。超过1千3百万禽类死亡或被宰杀。

  出现疫情的农场的隔离检疫,感染或者暴露的禽类的销毁是预防疫情在各个农场间传播以及预防疫情在全国禽类中播散的首要措施。除了具备高传染性的特点外,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机械途径传播,包括污染的设备,车辆,饲料,笼子,以及衣服。高致病性病毒可在环境中尤其是低温状态下长期存在。农场如果实行严格的卫生措施将有助于控制一定程度的感染。

  缺乏良好的监测措施以及迅速的控制措施,禽流感可以流行数年。例如,1992年墨西哥首先出现的H5N2禽流感,最初表现为低致病性,而后演变为高致病性,直到1995年才得以控制。

一种频繁变异的病毒:两种结果

  所有的甲型流感病毒包括通常导致人类季节性流感流行的病毒具有基因变异的特点,很容易逃脱宿主的抵抗。流感病毒不具备校对和修复特性,病毒在人体和动物内复制时基因组成发生变化,现有的病毒种类被新型的变异抗原替代。这些持久但基因组成只有轻微变化的现象被称为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漂移。

流感病毒频繁且持久的抗原变异的特性要求必须对全球流感情况进行持久监测,每年对流感疫苗都要做出相应调整。这些都是自1947年起实施的WHO全球流感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感病毒第二个引起公共卫生关注的特点是:包括各种亚型在内的甲型流感病毒可以进行基因物质的交换,重组和合并。这一重组过程被称为抗原的转移,导致了不同于父辈病毒的一种全新的病毒亚型。由于人群无法对新型的亚型病毒产生免疫能力,也没有疫苗可以进行保护,因此在历史上通常是由抗原转移导致了各次高致病性流感的流行。由于上述原因,。新型的亚型流感病毒在人类流感病毒基础上获取新的基因,从而造成在人与人之间持久的传播流行。

  导致抗原转移现象出现的因素包括人类频繁与家禽和猪接触。由于猪对禽类和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病毒株均易感,猪也就成为了病毒基因物质在人类和禽类之间往复转移的“混合体”,从而导致了新型亚型病毒的出现。最近的情况表明抗原转移存在第二种可能的机制。有证据显示,至少有15种亚型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间循环,人类自身可成为“混合体”。

人类感染禽流感:时间表

  禽流感病毒通常只导致禽类和猪的感染。第一例有记录的人类感染禽流感出现在1997年的香港。当时H5N1导致了18名市民感染严重呼吸道疾病,并有6人死亡。与此同时,香港禽类中爆发了同一流感毒株导致的高致病性禽流感。

  通过广泛的调查表明与活病禽的密切接触是人类感染的原因。基因水平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病毒直接从禽类转移到人类。当时也出现了有限的几例医护人员的感染病例,但未出现死亡。香港当地在三天内迅速销毁了约1百50万只禽类,消除了禽流感直接传播给人类的机会,避免了人类禽流感的爆发。

  这一事件警告公共卫生权威机构,如同记载中的第一次禽流感病毒直接传播给人群,同时引起高死亡率的严重疾病.2003年2月又提出警告, H5N1禽流感在香港爆发,近期曾去过中国南方的一家人中有2名禽流感病例和1名死亡病例.家庭中另一名儿童在旅游途中死亡,死因不明。另两种禽流感病毒近期引起人群发病.以H7N7为主要致病原的禽流感暴发开始于2003年2月,发生在荷兰,导致一名兽医在两个月后死亡,其他83个人中有轻微病症.1999年香港的儿童中有致病原为H9N2的禽流感的轻微病例出现(2个病例),2003年12月中出现一个病例。H9N2在禽类中不是主要的致病原。最近引发警告的原因出现在2004年1月,实验室测试证明越南北部有严重呼吸疾病的病例体内存在H5N1禽流感病毒。

为什么H5N1倍受瞩目

  15种禽流感病毒亚型中,H5N1倍受瞩目是如下几个原因.H5N1变异非常快,有证明显示H5N1有从感染的其他动物物种的病毒中获得基因的倾向。在两次事件中已经有记载它有引发人群患严重疾病的能力。另外,实验室研究已经证明这种病毒的分离体有很高的致病性,能导致人群暴发严重疾病。感染流感的禽类排泄出的病毒在口腔和粪便中至少可以存活10天,所以迁徙的禽类可以引起病毒在活家禽市场的进一步传播。

  H5N1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开始于2003年12月中旬的北朝鲜,现在在其他亚洲国家也有发生,所以引起了公共卫生权威机构的关注。H5N1变异体在1997年证明了其直接感染人群的能力。在2004年1月又一次在越南暴发。感染在鸟类中的传播增加了直接传染人类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有更多的人群感染,可能性也会增加,如果感染人群和禽流感株同时出现,能出现一种更易在人群传播的新的亚型尤如“混合体”的作用。这样事件的发生将会标志着流感流行的开始。

流感流行:能避免吗?

  依据历史模式,预计流感流行的发生,平均一个世纪出现3到4次,当新的病毒亚型出现,将会更加容易使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然而,流感的全国流行发生是不可预测的。在20世纪,最大的流感全国流行暴发发生在1918-1919年,导致全世界将近4千万到5千万的人群死亡,跟着的流感全球性流行发生在1957-1958年间和1967-1968年间。

  专家赞成另一次全球性流感流行是不可避免的,很可能近期就会暴发。更多的流感专家也赞成快速筛查香港1997年整个家禽中的可能感染群体将可能有助于避免一次大的流行暴发。

  没有更多的措施可以帮助减少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险,这种危险就是出现以H5N1为主要病原的禽流感在禽类中的大暴发。一个最优先做的措施就是阻止禽类更进一步的流行传播。这一措施将会减少人群暴露在禽流感病毒中机会。接触感染病毒的禽类的高危人群接种疫苗,用出口的疫苗有效防治目前流行的流感株,能减少人群同禽类间和人群间自己相互感染的可能性,所以减少危险性,基因会发生改变。负责筛查家禽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得到保护,通过适当的衣服和设备防止感染。这些工作员也接受了抗病毒药作为一种预防疾病的措施。

  当禽流感的病例出现时,迫切需要援助评估有关动物或人群中感染流感的程度和流行的流感病毒的信息,以评估出其对公共卫生的危险性,并指导制定最好的保护措施。对每一病例彻底分析研究也是很必要的。世界卫生组织和其全球流感网络工作组成员同其他国际组织一起合作,能够援助许多这样的行动,然而成功围堵公共卫生危险的策略也依靠感染国家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的能力,以及当地的充分的监测系统。

  当采取所有这些行动能减少流行株出现的可能性时,有一个问题是另一流感暴发流行是否能避免,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治疗H5N1禽流感病例的临床过程

  出版的有关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的临床过程的信息局限于1997年香港暴发的病例研究。那次暴发,病人发展的症状是发烧,咽喉疼痛,咳嗽,在几个严重的病例中,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并发病毒性肺炎。以前是健康的成年人和儿童,和一些有慢性病的人,会被感染。

  诊断所有动物和人群的流感侏的测试是快捷和可靠的。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网络工作组的许多实验室有必要的高安全性的设备和试剂来操作这些测试以及其他相当多的实验。快速的床边试验来诊断人流感也是可提供的,但没有实验室测试的精确性,目前需要更多了解的是更多最近的病例和测定是否流感正在传播,直接从禽类传播给人类或是人类间相互传播。

  抗病毒药,其中一些可以既用作治疗又可用作预防,在其他健康成年人和儿童中应用,也能有效对抗流感A病毒株,有临床效用,但有一些局限性。这些药物中有一些价格也是很昂贵的,供应很有限。

  流感疫苗产品的经验也是值得考虑的,特别是疫苗成分的变化,每年配合流感病毒的变化,疫苗成分进行相应的改变,这主要取决于病毒的抗原性。可是,大量生产一种新的疫苗至少需要四个月,才有对抗新病毒亚型的保护能力。@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分析师忧虑禽流感影响亚太区及香港经济发展
粤港澳市场家禽主产地梧州严防禽流感波及
甘肃陕西等省再传禽流感疑似疫情
禽流感疫情升高欧盟将讨论暂停相关产品进口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