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都觉得委屈

刘孟奇  中山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助理教授

标签:

【大纪元4月14日讯】在经济学的理想世界当中,政府施行政策的标准是:这项政策是否能达到“柏拉图改善”?也就是说,这项政策能否在不损及任何人利益的前提下,改善某些人的福祉?在这样的美丽世界当中,没有人会觉得委屈。

在现实世界当中,从三二○到现在,撕裂成两半的台湾,迟迟找不出一个柏拉图改善的奇迹方案,能够让在鸿沟两边怒目而视的双方,都不觉得委屈。

在经济学的理想世界当中,每个人都了解政策的实际影响,没有人会被不实的资讯所蒙蔽,人跟人之间没有不对称的谈判力量,没有人能够用威权的力量强迫别人接受不利的结果。

在现实世界当中,充满了根据身份与利益所组成的群体;有些群体强势,有些群体弱势。如果在社会当中,有些群体能够用威权的力量统治其他群体;有些群体拥有讯息上的优势,能够对其他群体隐藏政策作为的真实意涵,能够让社会充满虚假的讯息。那么,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因为有些群体能够轻易取得不对称的优势,让其他群体接受不利结果以增进自己福祉,政治的运作就不会导向柏拉图改善的政策。如果这样的社会条件持续一段长时间,就会在群体与群体之间,在“我们”与“他们”之间,画出深刻的鸿沟。

这样的历史脉络,构成了我们身陷其中的族群鸿沟。在鸿沟的一边,有着为了二二八而激动的几百万人,因为在这个象征的日子当中,凝聚了长期无法宣泄的巨大委屈;在鸿沟的另一边,有着对于多数族群意识崛起深感不安的几百万人,因为在选举中一再被切割到爱台湾的对立面,而感受到污名化的巨大委屈。

要解决这么巨大的委屈,不能只是命令大家视而不见,或是乡愿的各打五十大板。从哪里破裂的,就要从哪里修合。当不同群体对于何谓实质公平与实质正义的感受与认知是如此不同时,我们至少可以先同意最低程度的形式公平与形式正义。遵循罗马法的基本文明精神,不在没有证据的情形下提出指控,是其中一项;尊重自主选择的基本民主精神,不以人们对于公共议题的不同意见,作为爱不爱国的区别,是另外一项。更重要的是,这个社会的媒体,能够停止散布虚幻、夸大与谎言,能够让不同群体拥有真实的讯息与对称的谈判力量,再由此建立最基础的互信。

无论如何,台湾十几年来大步前进的民主发展、快速成熟的公民素养,让我们的社会能够在愤激的对抗气氛中,逐渐冷静下来。不同群体都愿意恪守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是重建互信的重要一步。但是要真正消弭深刻的鸿沟,我们还需要实践更深层的公义:一个努力在政策上达成柏拉图改善的社会;一个人们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被剥夺历史或蒙受污名的社会;一个不同文化之间能够相互欣赏彼此光荣的社会。族群问题的最后战场在“人心”,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台湾经济系列报导
台湾经济系列报导(5)
林义夫:产业政策方向正确 会持续推动
陈吕总部 呼吁选民冷静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