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强化产业创新能力 大学研究应与产业结合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22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舜协台北二十二日电)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台湾的产业结构近年来正逐渐转向知识密集产业,目前已有成效,但长期仍有隐忧。台湾有69%的博士学历以上研发人员隐身于大学,却与产业界互动不足,使得大学的研发能量无法为产业所用,长期将弱化产业界的创新能力,值得政府加以注意。

台湾的学界拥有多少研发资源?根据经济部资料, 2002 年台湾全国研究人员总数为 9.5 万人,在大专院 校任职的比例为 22.2%,但博士级研究员却有高达 68.9% 集中在大学,产业界仅有10.33%。

虽然大学拥有七成左右的博士级研究员,不过,与产学合作的比例却偏低。2002 年台湾各大专院校的研发经费来自企业的比例为 2.9%,远低于美国的 5.5%、英国的 6.2%、德国的 12.2%;而由大学研究结果申请的美国专利数量为 48 件,仅占 2002 年台湾申请通过美国专利数量的0.88%。

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吴荣义表示,产业与大学的创新系统交流不足,长期将伤害台湾的整体竞争力。

吴荣义指出,台湾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受限于规模,研发能力不强,因此必须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但根据“台湾技术创新调查”结果,在 1998 年至 2000 年曾与研究机构有创新合作的家数比重为 13.9%,低于丹麦、瑞典、芬兰及爱尔兰等小国的 20% ,“产学合作的比例偏低”。

吴荣义说,知识经济的战争就是人才的战争,若任由研发人员隐身于大学,研究却不能被产业所用,他认为长期将不利于台湾整体竞争力。

对于产学合作比例偏低一事,工研院经资中心研究员许琼文认为与台湾大专院校是以“论文数”来评价教授的学术成就有关。

以台湾大学为例,教师升等系以在国际学术专刊发表过的论文数量为依据。许琼文表示,若将产学合作成果申请专利通过的“专利数”纳入教师升等考评依据,相信产学合作偏低的情形会有所改善。

许琼文建议政府应协调大学建立“研发成果转换机制”,并鼓励大学衍生新创企业及设置产学中介机构, 同时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环境与机制,促使创新系统间的人才流动,让研发能量能被充份运用,开创产业技术创新的契机并强化竞争力,台湾经济才能持续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