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透视:郁闷─象牙塔里的口头禅

标签:

【大纪元10月25日讯】先看一张清单孟

* 2005年9月20日,一名想要跳楼的女大学生,被发现站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西门内民德楼的9层阳台上﹔
* 9月19日,北京北方交通大学机电学院一男研究生,从南门田园学生公寓C幢楼7层窗口跳楼身亡﹔
* 9月19日,北京广安门手帕口桥北的铁路上,24岁的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三年级女研究生撞列车。自杀未遂﹔
* 8月26日,中国地质大学一三年级学生,从知春路锦秋花园小区23楼坠亡﹔
* 7月25日,北京大学33号宿舍楼,心理学系一名02级本科男生从5楼宿舍阳台跳楼身亡﹔
* 6月21日,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三年级学生张乃健,从中心教学楼13层的厕所窗户跳楼自杀﹔
* 6月4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系一名大学二年级女生,从学校公寓4层跳楼身亡﹔
* 6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一名韩国留学生,自校公寓楼7层跳下身亡﹔
* ……

这只是北京公开的不完全名单,不公开的还有。今年9月,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透露,是年1月至6月,北京大学生自杀死亡的至少有10人。

看着一条条年轻鲜活的生命尚未完全绽放,就在眼前转瞬即逝,没有谁会不痛心疾首。

在上海,至今还是话题的是孟8月20日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在读衡阳籍博士生、26岁的孟懿,从教学楼7楼纵身跳下身亡。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孟懿在决定自杀之前,没有表露出任何征兆。他是在下午四点左右跳楼的,这天凌晨还与同学下棋至三点,而后不经意地听小收音机,每隔10多分钟就写下几句话,还把写的时间准确记下。在决定死亡的这个黎明,他写下平静的文字,给这些文字起了个触目惊心的题目《写在最后的话》。

白天,同学发现了这些文字,于是整天陪伴他,直到下午四点,乘同学不注意的瞬间,他纵身一跃。他留下一份遗书,自述结束生命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他如此冷静而绝情地选择死亡,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无法挽留他。上海震惊,全国震惊。短短一天,仅新浪网就有 2000多网友发帖关注。

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02级学生程小龙,在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发放200份问卷,收回的189份有效问卷中,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曾有过自杀念头。

《中国青年报》也有一份调查,14%的大学生出现过抑郁症状,17%的人有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另据统计,北京地区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就有10万人,而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的人最终可能选择自杀。以此推算,可能主动放弃自己生命的大学生人数令人不寒而栗。

‘三高’人群

自杀有各种原因,博士生孟懿的“精神抑郁”无疑是主要原因。有学者认为,中国抑郁症高发人群的特点是“三高”,高文化,高收入,高职位,这些人的人生目标大,总想干出自己能力以外的事,心理承受能力又没那么高,一般而言,被视作“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就具备“三高”人群的心理特征。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在当今中国社会,心理问题是普遍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其它群体所承受的压力,不比大学生小,国家卫生部的报告称,每年至少25万人自杀身亡,200万人自杀未遂,其它群体只是没有像大学生那样,被人们关注而引发社会议论而已。大学生总体属于心理健康群体,文化层次越高,反而越能化解心理问题。

高校学子究竟是不是心理弱势群体?还是留给教育学、心理学的专家和学者去作判断吧。

‘郁闷’药方

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年“郁闷”这一最早在高校这座象牙塔里流行的口头禅,已经在社会上成为流行时尚词。在日常生活中,人人有郁闷的体验,而事实上绝大部分能很快走出抑郁的阴影。

学者和专家都为大学生的精神抑郁,开出各种“药方”孟定期心理健康普查,长期服药,建立自杀预警机制,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社区和家长、教师共同营造心理支持系统。

2005年9月底,上海54所中小学被命名为上海首批“生命教育试点学校”。据了解,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已经下发,涵盖了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情感态度等方面内容,没有固定教材,不单独设课,透过课程教学、专题教育和课外活动推进。

不过,这一生命教育似乎缺少了重要一点孟如何看待自杀,自杀行为有没有另类合理性,对自杀行为应该多一点理解和宽容,自杀者往往是为了尊严,或为了纪念,或为了生命的完美。自杀行为虽不提倡,但它至少与道德和责任感没有关联。在不少远去者心目中,生命的质量比生命的长度更值得追求。对此,应该尊重个体对生与死的选择。(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高智晟/楚望台:陕北油田事件真相调查(七)
【透视中国】曹长青:末日的疯狂
人生感悟:漫谈情为何物
新闻透视╱蓝绿焦土对抗 立院难有成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