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权谋孰重?

--扁宋会后争议症结的探索

胡元辉  中央通讯社社长

标签:

【大纪元3月9日讯】近期以来,台湾政情如同洗三温暖,氛围一转再转,跌宕之间,距离不可以道里计。先是对立当道,不同阵营形同水火;再是和解蔚为主流,蓝绿颜色混同难辨;随后则是裂解连连,两极主张在各自阵营进行内部批判。尽管如此,和解主流似乎立场坚定,台湾政坛将另生一番风景,恐属此时此刻大势所趋。

不过,大势浮出之际,可以预见,争议仍将如影随形。此种现象原乃民主常态,毋庸讶异。但争议丛生毕竟意味背后价值观的歧异,其中并牵涉政治操作的行为准则,如不能妥适厘清,仍将淆乱台湾政治的改革进程。

台湾政坛近期型塑的和解氛围,自以“扁宋会”为高峰。唯细察扁宋会后所出现的裂解声音,“人格批判说”可谓其中最为基础,也最具杀伤力的看法,持极端立场者在批判之外,更有信赖破产,今夕何夕之叹。陈水扁过去曾被在野党形容为善变的政客,甚至有“骗子”的恶评;宋楚瑜则被民进党人指摘为弄权的高手,因而有“宋叛”的嘲讽。如今“骗子”与“叛徒”竟然握手示好,看在两极人士的眼里,自是孰可忍,孰不可忍?

扁宋两人在政治场域打滚多年,一路走来,曲直如何,均有纪录可征,亦难避社会公评。但,不以人废言,亦不以人废行,扁宋人格如何是一回事,政治和解则是另一回事。欲以扁宋人格之质疑否定政治和解之价值,恐属牛头马嘴,洵非适论。

不过,人格质疑虽未必能否定政治和解的价值,却足以使政治和解沦为一场空。因为,社会大众一旦认定政治人物的所言所行,不过是一场权谋大戏,而非政治价值的坚定追求,所有的和解就失去了呼唤人民支持的正当性,并进而反噬政治人物在人民心中的信赖度。人格与权谋孰重,因而值得细细思辨。

权谋,对政治人物而言,其实是“必备之能”。一个不知谋略为何物的政治人物,反而令人担心是否有治国的能力。我们固然不必完全同意马基维利所言,君王必须掌握“为恶权”的观点,但是,荀子所称“权谋立而亡”的主张,却同样是不切实际的想像。就此而言,扁宋两人或是当今政坛上的政治人物,在过往的政治历程中各自以权谋相拼,实不足怪。

问题是,政治人物的权谋所为何来?是为己利谋,抑或为公众福祉而谋?甚至更重要的,当权谋的动机很难在现实世界辨证时,权谋做为一种手段,是否符合适当的比例原则,以及权谋的后果是否能真正达成预期的目标,就成为人民检测政治人物权谋身段的最后依据。扁宋两人如今愿意各自搁置若干争议,并寻求政治主张的妥协,其实是民主政治成熟的表征。但,社会大众仍然要检验的是,此一妥协是否为符合公利的最佳方案,还是另有他途可循?更关键的是,此一妥协究竟只是口号,很快就会成为明日黄花,还是真的是基于信念,不会因为一些不利因素的出现就改弦易辙。

人格,在政治权斗场上,有时真的看不到什么影响力。可是,人民最终会怀念的政治人物,还是那些终其一生有所坚持,有所信仰,而即使改变,亦在变的过程中有其担当、有其理念的政治人物。最糟的是,有的政客根本耐不住寂寞,或躲不过权力的滋味,以致无时无刻不在变,既变得毫无章法,也变得无可理喻。

政治研究者大卫.葛根(David R. Gergen)在探索美国近代总统的表现后,曾经提出总统必须学习的七门课,其中挂头牌的课目就是“人品贵重”。足见虽然“世之为欺者不寡矣”,但人民的眼睛还是雪亮的,就算一时间看不出个所以然,只要时间够长,政客的本来面目就会被识破。至于有些等而下之的政客,连马基维利“让人晕头转向”的高明权谋都学不来,处处显露人格的破绽,那就真是变无可变,亦辩无可辩,只是一群酒囊饭袋罢了!──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邱太三:对岸提供便捷措施 登陆的农产品才会增加
泛蓝军购立场松动?民盟吁公投决定军购案
扁宋会后 朝野和解是趋势 企业肯定
民进党:扁宋会后仅五十人退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