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用什么保障?

─ ─ 桃园县蔬菜同业公会理事长杨启忠的生命故事
文/摄影 陈怡文
font print 人气: 5
【字号】    
   标签: tags: ,

故事缘起

四十四岁的杨启忠,现任桃园县蔬菜公会理事长,国中毕业后,考量家中生计,毅然放弃求学。平日为人正直,勇于承担且行事谐调有方,知晓他二十几年从不间断送蔬菜到育幼院的善行后,非常好奇他这股爱的动力从何而来,而听他胸有成竹的谈着整个蔬果市场新文化的宏愿后,就更令人想一探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缘造就了这样的一个人,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傲人的学历,但是,他作了很多人一辈子做不到的事。杨启忠的故事,让我们从一颗糖说起吧…

七岁,离开了故乡

杨启忠生于资源贫困的云林土库,七岁那年,好不容易村子里终于有了第一所幼稚园。但他的幼稚园生活在上课第一天,接过老师给的生平第一颗糖果后,就匆匆的被打断了。他被家人急急忙忙的带走,一家人“逃难”到桃园。

为什么要逃难呢?杨启忠回忆说,因为上一辈分家产的问题,父亲被打的很严重,已经是不走不行了。他记得刚到桃园时,父母亲到处打零工维持家计,也还记得母亲没有手套、没有菜瓜布,每天要徒手洗三千斤的萝卜,即使天气再冷也一样。那样一个辛苦的背影,杨启忠说想起来还是会想掉泪,可是,小小年纪的他,就知道这一切都不可以恨任何人。

十岁,在市场帮忙

从十岁开始,他和弟弟放学后背着书包就到市场帮忙。杨启忠打趣的说,以前的日子很苦,父母要他们帮忙顾摊子,担心的是菜会不会丢掉,而不是孩子会不会丢掉。他每天的生活就在家里、学校、市场之间来回。市场里的粗活,像捆工、送菜、收箩筐等等都作过。国中毕业后考上了桃园高中,但是他放弃升学,跟着父亲在市场工作。

十六岁,送菜到育幼院

在市场工作期间,他发现卖不完但还可以吃的蔬菜丢掉实在可惜,便决定将剩下的菜送给有需要的人。于是16岁的他,载了一整台的玉米到了育幼院。可是当时院方没有冰箱,吃不完的也只好任其坏去。杨启忠想,这样也不是办法,真正作好事不应该带给别人困扰,而是要去了解对方真正的需求。于是勇于面对问题的他,决定送冰箱给评鉴成绩较好的育幼福利单位。他认为,这样可以激励真正办的好的育幼院,而院方因此节省下来的伙食费,可以去作更多对孩子有益的事,这才是真正帮助到这些孩子。

23岁那年当兵回来,家中的重担一下子就落到他身上。从那时,他真正体验到什么叫责任。责任看似无形,但就像一阵强风吹到身上,那压力可是明明白白无法闪躲。

接下了父亲的青菜行后,杨启忠负责北部的批发,父亲转而处理南部的采购工作。当时采购的契约是不管收成好坏,都用同样的价钱来收购,如此南部的菜农也才愿意耕种。但后来政府实施了杨启忠形容的“政府拿纳税人的钱来跟纳税人竞争”的“合作农场”后,觉得怎样么也拼不过政府的这一个措施,便决定转型改作黄昏市场。

虽然市场工作型态有所改变,但送菜给需要的人的善行,却从民国69年持续至今未变。从一开始少数人的零星参与到现在每天二至三吨蔬菜有系统的分送,即使是台风天期间,菜价飙涨也不间断。有时杨启忠和他的朋友谢先生甚至会自挑腰包补齐不足,遇到年节,除了已有的水果蔬菜,也会买些鱼、肉加菜。如此的善行义举,杨启忠在民国90年获选为当年度的的好人好事代表,而且在他的带动之下,桃园果菜市场出了好几位好人好事代表呢!

为善,不欲人知?

对于媒体报导好人好事,大多数接受访问的得奖者都谦逊的认为为善不欲人知,但是,杨启忠的观念不一样,他大方的接受媒体的采访,目的是要让人知道,作善事是对的,在这个纷乱的时代,应该有更多人勇敢的站出来证明道德品行的珍贵价值。

访问过程中,我们请杨启忠带我们去“盛产”好人好事代表的桃园果菜市场。不巧当天休市,但空荡荡的市场更看出岁月的痕迹,这有着35年历史的传统市场,在发展上已遇到瓶颈。杨启忠说,自他担任理事长以来,就努力的筹画市场迁移的问题。后来便带我们到即将迁入的桃园县果菜综合市场。

市场迁移不是梦

这个新市场的空间比旧市场大20倍,周边措施的人性化与企业化更令人佩服杨启忠的深谋远虑。新的市场位在桃园县十三乡镇的中心点,且邻近两个交流道,交通便利,不会有旧市场位在学区附近,影响学童上放学安全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不断电系统、除水机制以确保蔬果的保鲜存放、仓储设备以调节蔬果运销、福利大楼规划有餐厅、安亲班、银行等等,让每个来这边做生意的店家,都能安心工作,不用担心孩子放学后没人照顾。而且区内还有一个有机环保工厂,一并解决了环境清洁问题。如此周全的考量,杨启忠希望未来能将蔬果市场朝向国际化、观光化的经营,以因应台湾加入WTO所带来的冲击。

但杨启忠感叹的说,目前愿意从事市场基层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一般人既有的刻版印象,总认为是市场的工作是社会地位低的人才会去作。但是,仔细想想,每个工作都有它的必要性,若没有人从事这些基层工作,人赖以维生的基本需求—吃,马上就成了问题。

杨启忠的努力,希望改变人们对市场工作的观念,但要真正改变的,恐怕是人的价值观,人的价值到底是用什么来衡量呢?一个大学教授对社会的贡献一定会比一个市场菜贩多吗?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杨启忠琅琅上口的背了这一段,因这是他的座右铭。在协商市场搬迁的过程中,杨启忠遇到许多的挑战,但从父母亲身上,他学到了事在人为的坚毅精神,而且他清楚这一切的出发点是为了公众的利益,所以面对他人质疑时,无所惧怕,总是不断的沟通、协调,平心静气的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也在这个过程中,赢得了众人的信任。

前年蔬菜工会选举理事长时,很多人劝他说,再继续搞市场迁移的事,他可能就无法连任。但杨启忠清楚自己真正的目标所在,不是为了自己的功名,而是为了广大的蔬菜公会成员们的未来着想,所以他仍然持续积极筹划市场的迁移,而且,选举结果,他还是连任成功,继续当理事长。

感恩与反哺

面对整个桃县蔬菜公会的繁忙业务,杨启忠说,要谢谢他的太太和弟弟的协助,让他可以无后顾之忧的专心处理这些需要高度协调的工作。公会成员众多,每个人所关切的事情不一。在处理某些成员因为个人的私心而引发公众的权益问题时,杨启忠认为,每个人都有提出自己意见的权力与自由,所以他不会直接否定别人的想法,但他会更为客观的,提出权力和责任必须相辅相成的观点,让对方理解后,请其自行作选择。如果对方愿意承担责任,他可以毫不恋栈的退位,这样的处理方式,因为不伤害到对方,也保留了日后彼此之间的协商空间。同样的,因为他目前拥有主导市场发展方向的权力,也就必须承担起相对等的责任。

四十岁后,将自己奉献给社会

93年的圣诞节前夕,杨启忠号召了他目前就读的成功工商餐饮科的师生,与强调品德教育的中埔国小及其家长会合作,让中埔国小的学生和北区儿童之家的小朋友齐聚一堂,热热闹闹的度过一个欢乐周末。杨启忠的弟弟年幼时,罹患了小儿麻痹症,母亲为了治好弟弟的病,卖了一头牛,但只救了一只脚。行动虽有些不便,但是弟弟跟哥哥一样认真生活,一样善行不落人后,他的阿汉蔬菜捐赠了230组的姜饼屋让小朋友组装的不亦乐乎。杨启忠和家长们则是下场亲自料理午餐,香气四溢的茶油面线由惠家香赞助提供,现场还有夏卡尔烘培店、上友鞋行所提供的礼物等等。细心的家长会长说,透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不见得能感受到大人希望孩子们感受到的心情,例如感恩、体恤、独立等等,这些都需要家长在适当的时机再去作更深入的引导与讨论,才有可能让孩子有比较深刻的感受。

93年的圣诞节,杨启忠(戴圣诞帽者)和中埔国小的家长们合力煮出一道道佳肴,陪孩子们度过一个温馨圣诞

决定四十岁之后,要将自己交给这个社会的杨启忠,在言谈之中,常流露出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忧心,回顾33年的市场生涯,想到父母亲早年的苦,想到现在许多社会问题的恶性循环,杨启忠的心情有些复杂。

问他苦了这些日子后,怎么不想好好享受一番,还找这些责任让自己扛呢?杨启忠笑笑的说:“享受,只会加速灭亡”。而忙归忙,杨启忠还是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他特别重视孩子的独立,常用说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祖父母那一代的辛劳。而且不只是言教,杨家兄弟也做到了身教,现在他们一起照顾父母亲,两家之间在外部看来是两栋门户独立的建筑,但其内部是打通的,父母亲等于同时住在两兄弟的家里,这个特别的设计,直接体现了他们的孝心,有这个良好的示范,相信在这空间成长的孩子,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将更懂感恩与反哺。

这一路走来,杨启忠赤手空拳的打出属于自己的江山,在这过程里,他的能力与信心是在现实的冲撞里累积起来的,不是学校教出来的,他的性格与态度,则是父母亲的身教影响。他的父母亲并不识字,但却能教养出像杨启忠这样的孩子,让我们不禁反省,我们现在的教育,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忠埔国小的校长和家长会长都说,“品德”,才是孩子未来一生幸福的保障。而杨启忠,在生活里直接实践了这个信念,想必,他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原载于: 〈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