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用什麼保障?

─ ─ 桃園縣蔬菜同業公會理事長楊啟忠的生命故事
文/攝影 陳怡文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故事緣起

四十四歲的楊啟忠,現任桃園縣蔬菜公會理事長,國中畢業後,考量家中生計,毅然放棄求學。平日為人正直,勇於承擔且行事諧調有方,知曉他二十幾年從不間斷送蔬菜到育幼院的善行後,非常好奇他這股愛的動力從何而來,而聽他胸有成竹的談著整個蔬果市場新文化的宏願後,就更令人想一探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緣造就了這樣的一個人,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傲人的學歷,但是,他作了很多人一輩子做不到的事。楊啟忠的故事,讓我們從一顆糖說起吧…

七歲,離開了故鄉

楊啟忠生於資源貧困的雲林土庫,七歲那年,好不容易村子裡終於有了第一所幼稚園。但他的幼稚園生活在上課第一天,接過老師給的生平第一顆糖果後,就匆匆的被打斷了。他被家人急急忙忙的帶走,一家人「逃難」到桃園。

為什麼要逃難呢?楊啟忠回憶說,因為上一輩分家產的問題,父親被打的很嚴重,已經是不走不行了。他記得剛到桃園時,父母親到處打零工維持家計,也還記得母親沒有手套、沒有菜瓜布,每天要徒手洗三千斤的蘿蔔,即使天氣再冷也一樣。那樣一個辛苦的背影,楊啟忠說想起來還是會想掉淚,可是,小小年紀的他,就知道這一切都不可以恨任何人。

十歲,在市場幫忙

從十歲開始,他和弟弟放學後背著書包就到市場幫忙。楊啟忠打趣的說,以前的日子很苦,父母要他們幫忙顧攤子,擔心的是菜會不會丟掉,而不是孩子會不會丟掉。他每天的生活就在家裡、學校、市場之間來回。市場裡的粗活,像捆工、送菜、收籮筐等等都作過。國中畢業後考上了桃園高中,但是他放棄升學,跟著父親在市場工作。

十六歲,送菜到育幼院

在市場工作期間,他發現賣不完但還可以吃的蔬菜丟掉實在可惜,便決定將剩下的菜送給有需要的人。於是16歲的他,載了一整台的玉米到了育幼院。可是當時院方沒有冰箱,吃不完的也只好任其壞去。楊啟忠想,這樣也不是辦法,真正作好事不應該帶給別人困擾,而是要去了解對方真正的需求。於是勇於面對問題的他,決定送冰箱給評鑑成績較好的育幼福利單位。他認為,這樣可以激勵真正辦的好的育幼院,而院方因此節省下來的伙食費,可以去作更多對孩子有益的事,這才是真正幫助到這些孩子。

23歲那年當兵回來,家中的重擔一下子就落到他身上。從那時,他真正體驗到什麼叫責任。責任看似無形,但就像一陣強風吹到身上,那壓力可是明明白白無法閃躲。

接下了父親的青菜行後,楊啟忠負責北部的批發,父親轉而處理南部的採購工作。當時採購的契約是不管收成好壞,都用同樣的價錢來收購,如此南部的菜農也才願意耕種。但後來政府實施了楊啟忠形容的「政府拿納稅人的錢來跟納稅人競爭」的「合作農場」後,覺得怎樣麼也拼不過政府的這一個措施,便決定轉型改作黃昏市場。

雖然市場工作型態有所改變,但送菜給需要的人的善行,卻從民國69年持續至今未變。從一開始少數人的零星參與到現在每天二至三噸蔬菜有系統的分送,即使是颱風天期間,菜價飆漲也不間斷。有時楊啟忠和他的朋友謝先生甚至會自挑腰包補齊不足,遇到年節,除了已有的水果蔬菜,也會買些魚、肉加菜。如此的善行義舉,楊啟忠在民國90年獲選為當年度的的好人好事代表,而且在他的帶動之下,桃園果菜市場出了好幾位好人好事代表呢!

為善,不欲人知?

對於媒體報導好人好事,大多數接受訪問的得獎者都謙遜的認為為善不欲人知,但是,楊啟忠的觀念不一樣,他大方的接受媒體的採訪,目的是要讓人知道,作善事是對的,在這個紛亂的時代,應該有更多人勇敢的站出來證明道德品行的珍貴價值。

訪問過程中,我們請楊啟忠帶我們去「盛產」好人好事代表的桃園果菜市場。不巧當天休市,但空盪盪的市場更看出歲月的痕跡,這有著35年歷史的傳統市場,在發展上已遇到瓶頸。楊啟忠說,自他擔任理事長以來,就努力的籌畫市場遷移的問題。後來便帶我們到即將遷入的桃園縣果菜綜合市場。

市場遷移不是夢

這個新市場的空間比舊市場大20倍,週邊措施的人性化與企業化更令人佩服楊啟忠的深謀遠慮。新的市場位在桃園縣十三鄉鎮的中心點,且鄰近兩個交流道,交通便利,不會有舊市場位在學區附近,影響學童上放學安全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有不斷電系統、除水機制以確保蔬果的保鮮存放、倉儲設備以調節蔬果運銷、福利大樓規劃有餐廳、安親班、銀行等等,讓每個來這邊做生意的店家,都能安心工作,不用擔心孩子放學後沒人照顧。而且區內還有一個有機環保工廠,一併解決了環境清潔問題。如此周全的考量,楊啟忠希望未來能將蔬果市場朝向國際化、觀光化的經營,以因應台灣加入WTO所帶來的衝擊。

但楊啟忠感嘆的說,目前願意從事市場基層工作的人越來越少。一般人既有的刻版印象,總認為是市場的工作是社會地位低的人才會去作。但是,仔細想想,每個工作都有它的必要性,若沒有人從事這些基層工作,人賴以維生的基本需求—吃,馬上就成了問題。

楊啟忠的努力,希望改變人們對市場工作的觀念,但要真正改變的,恐怕是人的價值觀,人的價值到底是用什麼來衡量呢?一個大學教授對社會的貢獻一定會比一個市場菜販多嗎?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苦、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楊啟忠琅琅上口的背了這一段,因這是他的座右銘。在協商市場搬遷的過程中,楊啟忠遇到許多的挑戰,但從父母親身上,他學到了事在人為的堅毅精神,而且他清楚這一切的出發點是為了公眾的利益,所以面對他人質疑時,無所懼怕,總是不斷的溝通、協調,平心靜氣的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也在這個過程中,贏得了眾人的信任。

前年蔬菜工會選舉理事長時,很多人勸他說,再繼續搞市場遷移的事,他可能就無法連任。但楊啟忠清楚自己真正的目標所在,不是為了自己的功名,而是為了廣大的蔬菜公會成員們的未來著想,所以他仍然持續積極籌劃市場的遷移,而且,選舉結果,他還是連任成功,繼續當理事長。

感恩與反哺

面對整個桃縣蔬菜公會的繁忙業務,楊啟忠說,要謝謝他的太太和弟弟的協助,讓他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專心處理這些需要高度協調的工作。公會成員眾多,每個人所關切的事情不一。在處理某些成員因為個人的私心而引發公眾的權益問題時,楊啟忠認為,每個人都有提出自己意見的權力與自由,所以他不會直接否定別人的想法,但他會更為客觀的,提出權力和責任必須相輔相成的觀點,讓對方理解後,請其自行作選擇。如果對方願意承擔責任,他可以毫不戀棧的退位,這樣的處理方式,因為不傷害到對方,也保留了日後彼此之間的協商空間。同樣的,因為他目前擁有主導市場發展方向的權力,也就必須承擔起相對等的責任。

四十歲後,將自己奉獻給社會

93年的聖誕節前夕,楊啟忠號召了他目前就讀的成功工商餐飲科的師生,與強調品德教育的中埔國小及其家長會合作,讓中埔國小的學生和北區兒童之家的小朋友齊聚一堂,熱熱鬧鬧的度過一個歡樂週末。楊啟忠的弟弟年幼時,罹患了小兒麻痺症,母親為了治好弟弟的病,賣了一頭牛,但只救了一隻腳。行動雖有些不便,但是弟弟跟哥哥一樣認真生活,一樣善行不落人後,他的阿漢蔬菜捐贈了230組的薑餅屋讓小朋友組裝的不亦樂乎。楊啟忠和家長們則是下場親自料理午餐,香氣四溢的茶油麵線由惠家香贊助提供,現場還有夏卡爾烘培店、上友鞋行所提供的禮物等等。細心的家長會長說,透過這樣的活動,孩子不見得能感受到大人希望孩子們感受到的心情,例如感恩、體恤、獨立等等,這些都需要家長在適當的時機再去作更深入的引導與討論,才有可能讓孩子有比較深刻的感受。

93年的聖誕節,楊啟忠(戴聖誕帽者)和中埔國小的家長們合力煮出一道道佳餚,陪孩子們度過一個溫馨聖誕

決定四十歲之後,要將自己交給這個社會的楊啟忠,在言談之中,常流露出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憂心,回顧33年的市場生涯,想到父母親早年的苦,想到現在許多社會問題的惡性循環,楊啟忠的心情有些複雜。

問他苦了這些日子後,怎麼不想好好享受一番,還找這些責任讓自己扛呢?楊啟忠笑笑的說:「享受,只會加速滅亡」。而忙歸忙,楊啟忠還是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他特別重視孩子的獨立,常用說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祖父母那一代的辛勞。而且不只是言教,楊家兄弟也做到了身教,現在他們一起照顧父母親,兩家之間在外部看來是兩棟門戶獨立的建築,但其內部是打通的,父母親等於同時住在兩兄弟的家裡,這個特別的設計,直接體現了他們的孝心,有這個良好的示範,相信在這空間成長的孩子,在環境的潛移默化下,將更懂感恩與反哺。

這一路走來,楊啟忠赤手空拳的打出屬於自己的江山,在這過程裡,他的能力與信心是在現實的衝撞裡累積起來的,不是學校教出來的,他的性格與態度,則是父母親的身教影響。他的父母親並不識字,但卻能教養出像楊啟忠這樣的孩子,讓我們不禁反省,我們現在的教育,到底要教給孩子什麼?忠埔國小的校長和家長會長都說,「品德」,才是孩子未來一生幸福的保障。而楊啟忠,在生活裡直接實踐了這個信念,想必,他的未來一定是美好的!

原載於: 〈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