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富士古道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16
标签:

“富士古道”,一个很日本味的名字,是我最早认识,也是我走过的第一条古道。富士古道,位于台北县万里乡,因沿着大尖山东南棱而行,又名“大尖古道”。大尖山为圆锥状的火山遗迹,酷似日本富士山,所以有“小富士山”之称,为“富士”古道名字的由来。古道终点为大尖山大草原,称“富士坪”。大草原水草丰美,适合放牧,日据时代以来,当地农民便是走这条古道前往富士坪牧牛。因此,“富士古道”可说是一条“牛路”。

大尖山及“万里长城”牛堤(第三草原)


我的登山生涯大约开始于民国九十年(2001年)年初,正当四十岁之时。当时阅读刘克襄先生着的“北台湾自然旅游指南”一书,才认识了这条古道。富士坪草原的美丽图片,引起我的好奇与向往。同年五月二十日,我与老婆同行,初次走访富士古道。不料中途却遇雷雨,大约走至古道三分之二处,不得不折返,撤退至登山口大坪国小溪底分校的凉亭内躲雨。虽然行程未竟,但夫妻雨中行,以及避雨亭中的情景,使我对这条古道的记忆里充满甜蜜。

后来几年内,我曾陆续走过这个区域内的几条古道,例如鹿堀坪古道、林市古道、瑞泉古道、富士山腰古道等,也曾穿越过富士古道终点的富士坪草原。我特别喜欢这一片山区。由于位于阳明山国家公园后山的生态保护区内,未开发,游客少,溪水清澈,景观原始,山径质朴,草原如茵。而富士古道,我却一直未曾完整的走过。我当时想,总有一天我会与老婆再回来走一次。今天,我重游富士古道,老婆却因照顾幼儿而不得不留在家中,因而无法同行。

富士古道登山口


富士古道的登山口位于“北28乡道”约9.8公里的大坪国小溪底分校旁。几年前,它还是一条冷门路线,如今“北28乡道”沿途都有富士古道的标志。还没到达溪底分校,在公路9公里处,我看见了富士古道登山口的标志及石碑。虽然还没到达溪底分校的正式登山口,但我决定停车,从这个登山口出发。

富士古道


登山口有一块小石碑,立于民国甲辰年(民国53年),记载这条石阶路是由一位八十八岁的居民许国安独自出资重修的。石阶宽约一公尺,笔直陡上,中途又遇一座纪念石碑,立于民国乙巳年(民国54年),写着“私赀铺设道路”,内容相同。约七、八分钟,便抵达上方处的福德宫,该处又有一石碑,为乡长所立,以表扬许国安老先生修路的功绩。

原来这条石阶路称为“福德坑路”。“福德坑”是当地的地名。这座庙称为“富士坪福德宫”。庙已于民国八十五年(1996年)重修,不知其创建起自何时。虽是新庙,但庙身以石块砌成,浑厚质朴,颇有当地特色。

从福德宫往前走,变为宽阔的碎土石路,约走五分钟路,就来到了溪底分校。溪底分校已无学生,改为“大坪国小自然体验中心”,教室变为男女生营舍。路过学校,直行,遇叉路,取右行,正式开始富士古道的路程。

富士古道


古道一开始就是爬升段,爬向大尖山的东南棱。我记忆中,富士古道最辛苦的路段就是一开始约十五分钟的爬坡路。这次重游,爬坡段依旧累人,但感觉没那么漫长,约七、八分钟就通过陡升段。这一段路,若是牵着牛上行,大概得费“九牛二虎”之力吧!爬上陡坡,路旁出现数丛竹林,山路蜿蜒绕行,不久,抵棱线之上。

循棱而行,坡度渐缓,上下起伏不大,愈走愈平缓,山俓变为宽阔,林荫幽致怡人,走来舒适。这时,路上渐出现牛只足印。不久,遇牛粪,直径超过十五公分,新鲜有味。自溪底分校起算,约四十分钟,抵达石棚土地公。附近有横向的叉路,左为瑞泉古道,右为富士山腰古道,分别可通往瑞泉及鹿堀坪。

石棚土地公是简易、原始的土地公庙,庙身仅以几片石板砌成,高不到一公尺,背对着山径,以往路经此处的登山客,常会误以为石棚是石椅,直接坐了上去。现在石棚背面的地上放置了一个小香炉,提醒游客,以免土地公庙遭游客误坐。石棚附近腹地稍广,有横躺的树干做为木椅,于是在此休息及用餐。我背包里有老婆准备的午餐。睹物思人,惭愧用餐。

餐毕,继续前进。路径开始蜿蜒向上,爬向富士坪草原。此时渐闻右侧有溪水声。这条小溪为富士溪的上游,溪水稀薄,潺声绵绵。溪岸处较阴湿,冷清草、楼梯草极茂密,附近也有不少大菁,沿途景致变为更原始,林貌渐转为浓密的阔叶森林。树林间出现零星的一棵棵挺立的柳杉。不久,越过小溪。溪水变成在左侧,左侧的溪岸出现绵延的驳坎,似一道矮墙,或许是河岸护堤,或许是牛堤遗迹。

富士坪大草原(第一草原)


从石棚土地公出发,约十四、五分钟,地上出现一条防迷地线,暗示着大草原就在前面了。果然一、两分钟后,就来到富士坪草原的边缘,这里竖立一块“磺嘴山生态保护区”的公告。通过公告牌,眼前出现一片绿意盎然的大草坡。我兴奋地向前冲。前方低洼的坡谷有一水池,就是“大尖池”了。水池面积不大,还不到半个篮球场。往前走,草地绵延,愈广阔。

今天天候极佳,阴里带晴,展望辽远清晰,无山岚云雾,因此可以放心地离开防迷地线,游走于这片青青草原。偌大的草原,空无一人,可独自拥有。草原辽阔而翠碧,使人心情跟着开阔奔放。我走至草原另一端,发现树林间还有不少小径,有的是牛径,有的可能是农径,或许森林深处别有桃花源。时间不足,不敢深入探险,只停留在草原上闲走散步而已。

不久,突然瞥见远处出现两头水牛。虽然相隔甚远,但我们同时互相发现了对方。两头牛远远盯着我,保持警戒。我不想打扰它们,于是继续前行,转进至下一个草原(我称之为“第二草原”)。第二草原位于大尖山北侧,路程约十分钟。这处草原面积小于富士坪大草原,但地势较高,背倚大尖山,面对磺嘴山,气势较壮阔。在此处可以远眺野柳岬角,视野远及基隆港旁的协和火力发电厂三支大烟囱。我在站草原高处,眺望从基隆而来,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壑谷,想像“淡基横断古道”东段的路线就像一条长蛇穿梭于这片山峦溪谷草莽之间。

大尖山及“万里长城”牛堤(第三草原)


略停留后,继续前进至“第三草原”。约三、四分钟,就来到这处草坪。这里有被山友戏称为“万里长城”的牛堤,由大尖山循着草原棱线绵延通向磺嘴山棱线,极为壮观。我沿着牛堤旁的草地,走向磺嘴山棱线,草坡缓缓而上,走至更高处时,回头望向大尖山。大尖山以优美的圆弧山形出现在我眼前。美景当前,这一刻,有莫名的感动。

不久,来到较高处,前面又出现一座“磺嘴山生态保护区”的告示牌,再次提醒游客,如未经申请许可,擅自闯入,依国家公园法,可处以新台币一万五千元以下罚款。我无意越线。今天的行程到此为止。告示牌附近,有一条横向的叉路横过大尖山棱线。这条横向山径是今年才被确认是“淡基横断古道”的一段旧迹(注1)。今天只踩到“淡基横断古道”的一点而已,但已心满意足。改日再专程来探“淡基横断古道”东段。于是在此折返。

回程走“北28乡道”经风柜嘴、五指山,从台北市内湖下山。“北28乡道”是昔日的“万溪古道”,沿途有不少古厝,我顺道一一参观。其中,最有名的是邹氏“范阳堂”古厝,位于公路指标10.5公里左叉路下方。这间古厝为“一条龙”的格局,七间房间相连,七个门一字排开,为北台湾难得一见古厝格局。另外,在公路约10.6公里处的路旁,有三间黄氏“江夏堂”古厝,古朴的石头屋配上红色砖瓦,屋脊有缤纷的色彩,相当迷人。“范阳堂”、“江夏堂”古厝的建材多就地取材,以安山岩石块砌造屋墙,而少用一般的砖块。这种以安山岩砌造的石头厝,是阳明山国家公园内很普遍的建筑特色。

旅游日期:2005.12.16 (写于2005.12.19) 

注1:过去的认知是“淡基横断古道”东段是走鹿堀坪古道至磺嘴山棱线(磺嘴山古道),然后循棱线通往擎天岗。后来,阳明山国家公园最新的调查,发现了一段“淡基横断古道”旧路径。这一段旧路与与鹿堀坪古道无重叠,也不是走于磺嘴山棱线之上,而是棱线下方的森林里。(请参考行旅地图)

行旅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难民和非法移民自动离英 奖励3千
淡基横断古道(一) :十八弯古道
土城.妈祖坑.普安堂.大暖尖.猴洞
澳洲健康部长艾伯特坚持禁用堕胎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