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之虎火热演出 舞台特效震撼视听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4月20日讯】自由时报记者凌美雪/伦敦报导

为了伦敦的唯一场演出一位难求,舞王麦可‧佛莱利率领的《爱尔兰之虎》,提早在正式演出之前于昨天推出加演场。

在伦敦温布里的表演场地里,虽未能如舞王所愿露天演出,以户外大型舞台设计规格搭配高科技三D立体投影,所创造出的舞台效果,依旧震撼视听,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正式开演前的访谈里,麦可就特别提及他砸下重金请人量身订做的超大型萤幕,直到正式开演时,眼见爱尔兰壮阔秀丽的海岸风景一路展陈,观众的视觉就随着海岸线被牵引,在激昂的踢踏舞步里,气氛越发沸腾,当地的英国人不断拍手赞叹。

对舞王来说,现在评价一部舞剧的标准,似乎已不单指他脚下那双鞋能踢得多快、多响亮,这一部全新打造的《爱尔兰之虎》,舞王在音效、视觉甚至特效上的用心琢磨,他大量在舞台上使用“火”的元素,无论是在环绕着双脚快舞燃烧的火焰,或是舞台上方所迸发的“火花”都让人为之震慑。

在视觉方面的处理相当细腻,舞者跳动的身躯与背景大萤幕完全融合所创造的效果,也是这部舞剧的一大特色,高科技三D立体投影除送来爱尔兰自然风光与山水之美,在陈述历史事件如战车驶进舞台与烽火燃烧建筑的效果都具临场感。

也可以说,在众多以传统爱尔兰图腾为背景的踢踏舞剧里,舞王大胆采用的超大型萤幕,确实成功地突破了传统的视觉框架,创造出令人惊艳的声光特质。

此外,观众或许想像不到,这一套舞台布景,不仅背景大萤幕及火花等特效都会如实在台湾搬演,连舞王脚下所踩的舞台地板所用的木头,届时都将一片片拆下全数运到台湾,再重新组装,这些木头底下还藏着大秘密,就是为数可观的麦克风。

只要踢踏舞鞋碰触到这些木板,都可传达出更完整的响音,在空间开放的露天场地,更能收到震憾的音效。

舞王麦可‧佛莱利将于6月10、11日在台湾台北中山足球场;6月13日在高雄中正体育场演出。详情可洽宽宏艺术,电话:(07)7403466。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博物馆研究古董盒子并不是看里面是不是还装有原来的东西或已空无一物。学术上打开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质、形状、功能和美感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观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们观赏,想一探究竟。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纪时,马赛克创作是主流,而湿壁画则被视为穷人的马赛克。在罗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圣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马赛克作品,描绘的全部都是圣母玛利亚以及对卡瓦利尼影响深远的古典设计,这些是他职涯早期极力复兴的艺术形式。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 我在《胡笔标准:千百年来第一人,创造出毛笔的标准》〈自序〉曾提及,年轻时拚搏事业,每天工作十六小时都不觉苦,一直到了五十岁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树盆栽,欣赏之余,蓦然惊觉人生已过了一半,该是放下脚步,开始修护保养身体的时候了。
  • 霍尔班以肖像画闻名于后世,但如同所有的文艺复兴画家,霍尔班是以宗教题材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霍尔班在巴赛尔的主要作品是宗教画,这些早期作品显示出来自丢勒、格吕内瓦尔德和巴尔登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等德国画家的影响。
  • 菲利普‧利皮(Fra Filippo Lippi)的作品《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整个欧洲艺术的里程碑。在意大利肖像画领域里,它拥有好几个第一:第一幅意大利双人肖像画、第一幅描绘室内场景的肖像人物,也是第一幅背景是风景的绘画风格。
  • 扬‧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秘隐居型艺术家(1682─1749年),也是公认18世纪最杰出的荷兰静物花卉画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丰富、具奢华感、色彩饱满、纹理细致,以及高度细致的写实而倍受尊崇。这些成就的关键在于扬‧范‧海瑟姆谨慎且不怕麻烦地在画布上一层又一层地涂上薄釉彩的技巧。尽管许多人试图模仿,但同时代的画家都没有办法做到。
评论